山西文学名人

发布时间:2014-11-30 17:24:39

山西文学史上的名人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山西,人杰地灵,文脉相传,诞生过荀子、班婕妤、王勃、王维、王之涣、宋之问、关汉卿、司马光、温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白朴、罗贯中等一批名垂千古、灿若星河的文学大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体形成的“山药蛋派”,风格明显,独树一帜,饱受中国文坛赞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晋军”作家强势“崛起”,在全国形成巨大影响,延续了山西文学的强势地位。

荀子

荀子(约前325—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班婕妤

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名不详,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附近)人,西汉女作家,汉成帝嫔妃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是山西省最早的女文学家。班氏为班况之女、班彪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今存作品仅《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亦称团扇歌)》三篇。

建始元年(32),汉成帝刘骜即位,班十七岁时被选入皇宫,不久得宠,赐封“婕妤”。因她不干预朝政,谨守礼教,深受时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称。据史载,一次成帝到后宫去游玩,让婕妤与其同辇而行,她以古之贤君臣在侧,而亡国之主是嬖女相随的史实婉言谢绝。后遭赵飞燕妒嫉,受到排挤,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死后葬于距长安60余里的延陵。《自悼赋》叙述了自己一生荣辱悲欢的经历,及后来居深宫中苦闷与幽怨的心情,可以说是一篇小小的自传。

钟嵘《诗品》将她列入上品诗人十八位之列。西晋博玄诗赞她:“斌斌婕妤,履正修文。进辞同辇,以礼臣君。纳侍显得,谠对解份。退身避害,云邈浮云。”

王勃

王勃(649650676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代表著作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王摩洁文集》等行世。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所作多粉饰太平、颂扬功德之应制诗,靡丽精巧,尤善五言律诗,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贡献,尤其贬谪之后,诗句逐渐简单辽阔,但开盛唐气象。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1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侍中枢密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温庭筠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大中初(850左右)应进士,不第。黜为方城(今属河南)尉,改隋县(今属湖北)尉,后为国子助教。卒于咸通八年(867)以前。《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1]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1012日),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北方中国金元之际,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代表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等。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1226年出生于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卒于1306年,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赵树理

赵树理(1906924~19709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923日含冤去世。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他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灵泉洞》、《三里湾》等。

马烽

马烽(1922-2004)编剧、小说家,原名马书铭,山西省孝义县人。幼年生活贫困,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1942年发表短文《第一次侦察》,翌年赴晋绥边区文联文艺工作队工作,1944年在《晋绥大众报》工作,其间与西戒共同创作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1949年至晋绥出版社任总编辑,在此期间,又与西戎合写了电影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64年写出另一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续集,并创作长篇小说《刘胡兰传》。马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成长起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和西戒的作品由于乡土气息浓郁而获得“山药蛋派”的美称。其代表作还有《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后期创作的电影剧本有《黄土坡的婆姨们》等。

山西文学名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