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传统美德故事中滋养美好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9-03-24 01:53:25

让孩子在传统美德故事中滋养美好的心灵

南平市延平区来舟中心小学 卢连俤

一讲起德育,我就想起了我国传统的美德故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数以万计的历史材料中,传统的美德故事就是一朵令人惊艳的花朵。每一次去代课,学生们总是围上来。“讲故事! “讲故事!”……声音此起彼伏。于是我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能否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故事结合起来,让孩子在传统美德故事中滋养美好的心灵呢?

一、在传统美德故事中涵养生命的大气。

1、爱国主义教育是领头羊。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气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传统的爱国主义故事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伟丈夫、大英雄。于是,我就把传统爱国人物的故事编成一个个五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在课前讲给同学们听。在故事中我们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同学们在听故事中也涵养了生命中的大气,激发出爱国之情,也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集体主义教育是生力军。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从小,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给了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小学生的格言与思想道德准则,并注入集体主义教育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通过小小的故事在同学们的心中流淌。

3.行为规范教育是后勤保障。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传统美德教育中行为规范的故事可以引导小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美德故事中滋养美好的心灵

1、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2、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猪”“孔融让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这些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讲故事时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3、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例如,大禹为消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入木三分”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这些故事对教育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在日益关注德育实效性的今天,故事教育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德育方法,在现实的德育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我想运用故事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它能够适应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也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掌握抽象的道德概念。这些传统美德故事流传久远,感人至深,历来是人们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蓝本,是人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运用传统美德故事,对学生进行现代道德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思想,找到了榜样,效果良好。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故事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一部分糟粕,例如“二十四孝”里的部分故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孩子在传统美德故事中滋养美好的心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