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立身之本

发布时间:2024-03-19 07:30:10


道德是立身之本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再来看看我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综上所述,正如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有此,人类才能永恒。
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中提到了亚当·斯密的这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并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为何这本书有如此的魅力,读过之后才领悟。
在物欲膨胀、道德濒临崩溃、心理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将引导人们穿越昏暗的私欲“丛林”,小心地呵护心中的道德烛光,带给读者心灵的满足
亚当·斯密在这本书中指出,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把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同情”,看做是人类天赋的基本美德,他认为,情感的互动构成了社会生活天然的项链,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认真审视我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从中可以看到诸

多隐患和不安。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等人性美德被排斥、被贬低,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包围着人们。在这样的时代下,《道德情操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警醒世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将“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三鹿奶粉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已将自私和贪婪发挥的淋漓尽致。嫌贫爱富,仗势欺人,恃强凌弱的事件网上每天都有报道,亚当·斯密所讲到的“同情心”几乎都已泯灭。追求财富,满足虚荣已经成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对这一问题亚当·斯密做出了理性的分析。他指出,真正让我们动心的不是安逸享乐,而是虚荣,但虚荣总是有赖于我们对自己能够得到关注和认可的信心。富人为他的财富而骄傲,是因为他觉得财富自然会为他带来全世界的关注,而他心中所有由此而生的快意都很容易得到世人的认同。这种感觉使他的虚荣心极度膨胀,也使他更加看重自己的财富,甚至超过了财富为他带来的一切。相反,贫困让穷人感到耻辱,因为他觉得人们因为他穷而看不起他,即使偶尔注意到他,也不会同情他的痛苦和不幸。尽管默默无闻还不等于被人否定,但是低下的地位让他们得不到尊敬和认可,从而走向悲观失望。
斯密的分析将人性的本质暴露的一览无余,让人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财富的支配,坦然面对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纠正自己那些不道德的行为。
时代在变迁,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永远不应消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是每一名公民都遵循的人生准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正如书中所说“虽然我们有效地善行,很少可能延伸至任何比我们自己的国家更广阔的社会,但我们的善意,却没有任何范围的限制,可以包含整个无限的宇宙。

道德是立身之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