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

发布时间:2023-04-12 22:55:33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作者:牛雅茹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4要:泉州提线木偶是历经千年以上的传承与发展而不间断的傀儡戏种,其名声享誉世界海内皆知。文章从一套馆藏提线木偶出发,梳理泉州提线木偶的渊与流,并结合提线木偶遗产化过程,提出当前的发展状况与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关键词:泉州提线木偶;源与流;遗产化提线木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木偶戏的一种,它以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下来。这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随着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扎根在福建这片沃土上。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在国际艺坛享有崇高声誉。20065月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魅力不言而喻。200888日,提线木偶表演代表着中国戏曲文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让提线木偶享誉世界,海内皆知。为了更好地关注研究提线木偶,必须对提线木偶的发源、发展进行分析。在厦门市博物馆的闽台民俗展厅里便展示着一套珍贵的提线木偶。1馆藏提线木偶介绍这套提线木偶保存极其完整,共50余件,包括木偶、锣、鼓、木兵器、戏箱等组件。木偶造型都极其精美,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在人物脸部雕刻、色彩描绘、服饰搭配、道具匹配上都体现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色。每件木偶的头部刻画细腻,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人物表情尤为夸张,创作出忠、奸、善、恶等类型的脸谱,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而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历代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可谓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这套提线木偶生动传神地向我们展示着用生、旦、北(净)、杂四种行当表演传统剧目。单从木偶的礼服上看有身披金线蟒袍的王宫贵族,有穿着靠、剑衣的武官,有镶嵌飘带和璎穗宫衣女子,还有代表忠耿正直、面目狰狞、粗率蟒撞的黑脸侠客,不少花脸、鬼脸头像。这些无疑不体现出木偶戏班演出剧目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木偶戏的服装包括蟒袍、靠、剑衣、官衣、宫衣、帔、开氅等。蟒袍又称,因蟒袍上面绣有蟒纹而得名。上为云龙,下为海水。在木偶戏中是帝王、将相正式的场合穿的礼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靠就是木偶戏中武将所穿的戏服,包括圆领、紧袖口以及金属装饰,上衣和下裳是连接在一起的,能够到脚。剑衣属于战斗的服饰,呈现小领大襟的样式,马蹄形袖口,下摆四面开口。官衣属于文官的礼服,与蟒袍类似,而且在衣服上绣着不同官员的纹样。宫衣属于女子礼服,整体设计非常考究,绣有华美的花饰纹樣,常常配有飘带和璎穗等装饰物。2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
厦门市博物馆的这套提线木偶原属泉州德化的风来春戏班,该戏班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以福建为代表的东南地区是明清之后木偶戏的重要发展地,而泉州提线木偶则是唯一历经千年以上的传承与发展而不间断的傀儡戏种。提线木偶戏作为传统木偶戏的一种,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历尽沧桑,但却一直传承下来。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发源于汉而兴盛于唐。唐末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可以说是孕育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人开始运用偶人完成杂技表演,隋唐时期开始通过偶人进行故事表演。通过演员在幕后操控木偶,配以唱词,让人对故事内容加以理解。根据不同的木偶形体以及操纵技术,能够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线木偶和杖头木偶等。前两种木偶戏非常的流行,而后两种木偶在现代并不常见。明朝初年,曾被朱熹禁止,导致木偶戏的发展一落千丈。但是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兴阶层的不断成长,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气息,进而推动了木偶戏的发展变化。在万历年间,木偶戏的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而且已经与杂技表演相分离。通过木偶戏也可以表现出规模宏大的故事题材,不再是简单的片段。清代至民国初,则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历史上最蓬勃繁盛的时期。经历了战争中的沧桑与衰落后,泉州提线木偶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被纳入国家叙事体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表达政治话语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20纪末,泉州提线木偶戏又经历了恢复与创新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至20纪末,又逐步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非物质遗产的不断保护与发扬,泉州提线木偶又发展为遗产化的重要对象。3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化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的泉州提线木偶积累了一套极为贴近民众生活并拥有独特稳定又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丰富的表演曲目,包括闽南语系民间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如民间信仰、婚丧嫁娶。其独特的唐风宋韵的木偶头造型及精美绝伦的雕刻、粉彩、偶像结构、服饰盔帽等制作工艺,使其一度成为泉州及闽台等地老百姓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演活动。在泉州地区有前棚嘉礼后棚戏的说法,表现出民间群众对提线木偶的喜爱。如果有任何其他的戏班与提线木偶戏班对棚时,必须等提线木偶先表演,否则其他的戏就不能开。可见,提线木偶在闽南地区极为盛行和被重视。近年来,国际性的非遗热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演进,中国很多传统文化也不断进行遗产化的保护与利用。泉州提线木偶在国际与国内遗产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也不断提升为国家的公共文化资源,走向遗产化的道路。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提线木偶表演,更是让提线木偶享誉世界,海内皆知。在2011年,泉州木偶剧团获得福建省第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随后在2012年获得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与此同时,省级及地方政策对非遗的各种政策扶持以及对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视,促进了提线木偶戏遗产化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提线木偶在整个偶戏家族里,可谓拥有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宗教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受众,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许与热爱,但是在国内却忽视了本地提线木偶发展,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
泉州提线木偶戏虽然获得了很多国际认同与荣誉,但是在泉州本地泉州木偶戏已没有往日的繁荣景象,尤其在中青年群体已日益萎缩。根据相关数据结果表明,目前提线木偶的主流受众以泉州本地老年群体为主,而现代青年人对这些古老的戏曲并不关心,缺乏兴趣,甚至有许多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提线木偶的存在。木偶戏的传承人也是青黄不接,后继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传承工作关键是在人才的培养,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来充实传承队伍。提线木偶戏表演受众数量越来越少、传承人亟待增加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是目前提线木偶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何传承发扬泉州提线木偶,实现遗产活化利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1]庄幼红.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流变与传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