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解析

发布时间:2019-06-21 19:26:12

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该诗句反映的是(

A.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B. 唐玄宗生活奢侈

C. 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腐败

D.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答案】D

【解析】依据诗句的意思: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杨贵妃高兴,让人快马送来荔枝反映了唐玄宗生活腐朽,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诗句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也反映唐玄宗后期的生活腐朽,但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 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依据图中所示的地方是唐代衰落的起点。唐玄宗在统治后期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理政务,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公元755年,边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陷入混乱。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的时期。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盛世场景。A项不合题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朝的盛世场景,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定睛:图片题首先要读懂题意。看图中折线618年到755年唐朝都是上升趋势,从755年开始唐朝开始衰落,到907年灭亡。由此可知c755——763年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结合课本所学755——763年发生了安史之乱。

3. 下列哪一事件促使唐朝由盛而衰(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玄宗西逃四川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4. 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

A. 农民战争 B. 统一战争 C. 叛乱战争 D. 兼并战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55----763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一场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叛乱战争,C项符合题意ABD,故此题选C

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A. 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 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 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 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答案】D

6. 《旧唐书》中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 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其它各项明显错误。

7.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其割据性体现在

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其割据性即就是藩镇的节度使不服从朝廷的管理独立治理藩镇的管理。结合课本所学,唐朝藩镇的割据性表现在地方节度使不向中央交赋税,自行委派官吏,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职位传子或部将等。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8.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在此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是(  )

A. 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提示信息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结合课本所学,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西汉西晋东晋没有宦官专权的现象,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9. 唐朝后期,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是(

A. 黄巢 B. 陈胜 C. 张角 D. 吴广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BD两项不合题意;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 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B. 以失败而告终

C. 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D. 推翻了唐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廷,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但不是黄巢起义推翻了唐王朝D项错误,符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最后因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和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而失败ABC三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1. 907年,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的是(   )

A. 后晋 B. C. 后汉朝 D. 后周

【答案】B

12.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  

A.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 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C. 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

D. 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唐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3. 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B.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C. 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北方的五个政权加上南方十个政权的合称这个表述是错误的A项符合题意B表述正确,不合题意;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不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因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D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4. 下列有关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革的背景是当时人民饱受分裂割据和战乱之苦

B. 改革的内容有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

C. 改革使后周国力大增,为后来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D. 改革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的局面。D不是周世宗改革的结果符合题意后周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在位时人民饱受分裂割据和战乱之苦为了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劇弱地方兵权。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ABC三项都是周世宗改革的内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5.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哪一项有关?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答案】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宛转蛾眉指的是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杨贵妃死在马嵬坡前。故诗人描写的是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黄巢起义都是唐朝后期出现的现象,但是与诗句无关B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3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毛泽东

请回答:

1)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写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是毛泽东对朱温的评价,概述朱温的主要事迹。

5)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试说明理由。

6)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悟?

【答案】1)安禄山和史思明。755—763年。

2)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5)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6)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依据材料一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时期朝政腐败,导致人民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就材料一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由此得出: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3依据材料二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依据材料三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得出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依据课本所学,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5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6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反映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导致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得出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故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说说安史叛军的路线?军民顽强抵抗的效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的是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唐朝灭亡后,这一局面是否随之结束?

3)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路线:范阳起兵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攻下潼关占领长安。效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并没有结束,因为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4)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安史叛军结合课本所学,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结合课本所学,边将安禄山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从范阳起兵,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安史之乱历史八年,使唐朝由鼎盛到衰败。

2依据材料二贡赋不入于朝廷”“藩臣”“《旧唐书》等文字信息可知,材料二藩臣不给朝廷交给贡赋,不称王臣,既不想唐朝皇帝称臣。由此可知反映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此处的藩臣指的是节度使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表现为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并没有结束,因为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依据前面的材料一和第一问,反映的安史之乱使唐朝从使唐朝由鼎盛到衰败;材料二和第二问,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表现为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材料三和第三问,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度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无以为生,不断出现人民起义,黄巢起义是其中最大的一次。由此得出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点睛:(1)问安史叛军是解题关键,由此可知是安史之乱,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问由材料二的文字可分析是藩镇割据,由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再结合课本所学,可以总结藩镇割据的特点;(3问首先理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意思,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可答;(4)问由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结合事件的影响,总结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18.阅读下列材料: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乱世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杜甫《无家别》

请回答:

1)材料中天宝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他在位期间还有一个著名的年号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天宝年间的什么景象?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

3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4)从材料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天宝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另一个著名年号是开元

2)反映了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蒿藜丛生,满目寂寞凄凉的景象。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

3)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 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为天下动荡、人民遭难而忧。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宝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蒿藜丛生,满目寂寞凄凉的景象。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

3)依据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开放性题目,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为天下动荡、人民遭难而忧。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