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整理笔记、大纲设计、重点

发布时间:2020-04-02 10:59:09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货币

1.商品

㈠使用价值:山股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例:能用来交换的)

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㈢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㈣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

㈠货币产生的第一阶段: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㈡一般等价物 1.含义: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

2.功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㈢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例:标签、价格)含义:“商品的流通”为货币参与的过程

②流通手段(例:买卖)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

③贮藏手段 含义:货币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 ⑴含义: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用

于偿还债务 ⑵作用: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⑤世界货币

㈣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3.价值尺度与价格

㈠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㈡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大小商品的职能

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纸币

㈠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㈡发现要求: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发行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率(次数)

㈢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㈣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与㈢相反

信用卡、支票与外汇

1.信用卡与支票

㈠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复和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复

㈡信用卡 1.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银行信用卡的含义: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3.作用:持卡人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质地哦那个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和转账

4.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㈢支票

1.分类:①转账支票 ②现金支票

2.现金支票的使用要求:①妥善保存,不得折叠;②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③在支

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④支票如被银行退回,要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⑤不得

将它作为转账支票使用,也不能直接用它购物

3.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外汇

㈠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㈡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

1.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㈢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汇率跌落=外币贬值=本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

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本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2.价值决定价格

㈠供不应求(供求)→价格上涨 ; 供过于求(供求)→价格下跌

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1.价值决定价格 2.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㈢价值量

1.含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不是由商品生产者所消费的个别(一个人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多人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

↓反比

社会必要生产率→(反比)──┐

↓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商品的价值量

↓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㈣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②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㈤价值总量 ①定义: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量的总和

②价值总量只会受到个别劳动生产率和时间的影响

*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㈥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促使商品生产着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率

㈦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商品生产与交换是由价值规律支配的,价值决定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㈠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㈣㈤

1.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较小

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影响较大

㈢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替代商品:①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②含义: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2.互补商品:①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②含义: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㈠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制约,价格变化会影响供求关系,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的跌涨

㈡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调节产量:①价格高→利润大→增加/扩大产量

②价格低→利润少→减少/缩小产量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消费水平与类型

1.消费水平

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主要因素:居民(主要)收入的水平 2总体物价水平 3.消费心理

㈡解决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原因: 1.当前的收入水平 2.未来收入预期 3.收入的差距

㈢基础和前提:收入

㈣1.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低与社会收入差距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消除两极分化

*恩格尔系数 1.含义:从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系数越小:①消费水平越高;②消费结构更合理

2.消费分类

㈠类型 1.按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发展资料消费(学习等)、享受资料消费(高层次的)

㈡消费是一个逐渐变高的过程

消费观与方法论

1.消费心理

㈠人民的消费心理受消费消费的影响

2.做理智的消费者

㈠ 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1.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2.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综合探求

经济大观单元:正确对待金钱

金钱观的好处:正确的金钱观,知道我们通过合乎道德语法录得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

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使我们的灵魂更纯

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㈠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对生产的调整和生产起着导向作用:①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②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㈢社会再生产

1.含义: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

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过程: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②各环节间的关系:⑴起决定作用:直接生产

⑵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分配和交换

⑶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

2.大力发展生产力

㈠发展原因:

1.理论原因: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市场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产的

展和基础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3.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4.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㈡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基本要求:坚持和解放社会生产力

2.思想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绝不能丝毫动摇

3.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5.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6.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㈢改革的目的: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㈡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公有制

㈠主要形式: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作用:①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②灌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③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3.混合经济(国有+集体+外资+个人=都于一个单位)例:江铃集团

㈡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㈢如何提升公有制地位:1.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㈣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经济的作用:利用分散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

㈠形式:个体经济(自己劳动)、私营经济(雇人劳动)、外资经济(港澳或外国企业投资)

㈡意义: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

3.公有和非公有

㈠相实行的用处:1.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

2.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㈡地位: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㈢坚持政策的必然性:1.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经营

一.企业 ㈠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㈡性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㈢地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㈣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及开展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2.公司 ㈠含义 1.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 2.有独立的法人财产 3.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㈡形式:1.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股份责任公司:是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有限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

人。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发起人

*成立股份公司的好处:1.可发行股票筹备更多的资金 2.股票可以自由的流通转让

3.股东对公司债务支付有限清偿责任 4.有利于政务分开,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要求

㈢两种公司的区别:详情见书P38-39表格

3.经营与发展

㈠企业经营的目的:利润

㈡企业能否经营成功的取决因素:1.直接条件(公司经营的航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关键/根本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

的竞争优势

㈢兼并的意义:1.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 2.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

3.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利于优化资源与整合资源 4.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㈣破产的意义:1.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新时代的劳动者

.劳动

㈠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㈡意义:1.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2.国家角度: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2.就业

㈠意义:1.社会意义: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对劳动者的意义: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

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㈡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

1.国家(根本): ①从根本上大力发展支持,加强引导,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措施

2.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观念):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⑤提高自身素质技能

*我国就业形势主要原因:1.人口总量与劳动力总量较大

2.劳动素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国家:1.规范与协调劳动关系 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劳动者 1.基础: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2.重要途径:劳动法,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4.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㈠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

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㈡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㈢存款利息:

1.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2.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㈣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㈤活期与定期储存异同点:

2.我国的商业银行

㈠银行业务 1.基础业务:存款业务

2.主体业务:货款业务

3.结算业务:①现金结算;②转账结算

4.其他业务:债券买卖及税负、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㈡贷款原则:真实性、安全性

㈢商业银行的组成: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㈣作用:1.“纽带”: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2.“依据”: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监管”: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政府控股:各地银行(例:南昌银行、九江银行等)

以及“五商”(中国工商、农行、建行、交行、中国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流动性强)

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㈢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㈣性质:所有权凭证

㈤作用: 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债券(稳健的投资) 

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㈡性质:债务证书 

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㈣特点/种类:

3.保险 类型: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第七课 (生产决定)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㈡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生产与分配

㈠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

㈡如何看待生产要素与收益分配?

1.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班存有技术资本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

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三.按劳分配

㈠性质:公有制的基本原则 前提/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

㈡基本内容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㈢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

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㈣它是由什么决定的:由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

㈤必然性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四.多种分配

㈠形式:1.个体经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外资经济─┐

3.私营经济─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参与程度分配

㈡生产要素:资本、管理、技术、劳动、知识、信息等

㈢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

㈠主要表现: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及要求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㈡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㈢收入分配的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与健康发展

㈣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㈤有利于:1.协调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2.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基尼系数 1.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的指标

2.收入分配越底差距越小,越高差距越大

3.低于0.2表收入平均;0.2左右比较平均;0.4是差距过大的警戒线

*经济学上的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

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之一:保证两个合理比重 ①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㈦如何实现第二举措:①保护合法收入;②调节过高收入;③取缔非法收入

㈧如何实现第一举措:1.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2.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㈨再分配的主要渠道: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

4.效率与公平

㈠二者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保证效率

㈡二者矛盾性:因为二者强调了不同的方面,注重效率就会有差距,而差距过大就会有失公平

㈢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㈣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和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

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㈤提高效率的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㈥促进公平的原因: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人民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1.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这是有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一方面:体现效率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已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允许鼓励部分先富

一方面: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而两极分化,体现公平原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何减小贫富差距

1.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既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又要将收入差距和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

5.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

*只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好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创造性,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国家财政

1.财政 ㈠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㈡目的:履行对外对内职能

㈢本质:分配关系,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㈣特点: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集中性

2.国家财政 ㈠主要环节:1.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2.国家决算:上一年的国家执行的会计报告

㈡地位: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㈢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㈠积极财政政策:1.减税→降低税率 2.增财→增加财政支出

㈡财政政策: 1.国家增加国债,加大财政补给 2.降低税率,提高征税起征点

㈢货币政策: 1.国家增发纸币,加快货币流通 2.降低利率,降低居民储蓄率

*扩张性财政其实质含义是赤字财政

㈣社会供需 1.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购买

2.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形成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购买

四.财政收入 ㈠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㈡含义的形态 1.静态: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2.动态:国家筹集资金的过程

㈢构成 1.税收收入 ①主导地位 ;②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

2.利润收入 ①国家利润 ;②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

3.债务收入 ①国家通过贷款的方式;②政府向人民借钱

4.其他收入 ①税、利、债以外的财政收入 ②收费、罚款等

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基础:经济发展水平

五.财政支出 ㈠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筹集和使用

㈡含义的形态 1.静态:国际的预算支出和财政资金

2.动态:对集中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

㈢构成 1.经济建设支出 有利于国家集中办大事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

4.社会保障支出

5.债务支出

六.㈠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㈡ 1.财富过多 ①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②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2.收入太少 ①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②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㈢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方法:既保证国家收入的稳定增长,有促进企业而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3.稳健的财政政策

征税与纳税

1.税收㈠含义:税收是国家(主体)为实现其职能(税收的目地)凭借政治权力(手段)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

形式(地位)

㈡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㈢特征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税率

㈠税率=比例税率×17%=(进价-售价)×17%

㈡增值税 1.含义: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㈢个人所得税 1.含义: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外取得的所得;在我国境内

无所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取得的所得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㈣超额积累税 1.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2.含义:既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计征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㈤比例税率 含义:即不论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

*税率计算方式:1.不超过1500;3%

2.1500<x<4500;10%

3.4500<x<9000;20%

4.9000<x<25000;25% (还是不懂的话看书P71笔记)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㈠税收 性质:1.无偿性(一对一) 2.整体性 二者相互不矛盾

㈡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1.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

为物质基础

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㈢违反税法的行为

1.偷税 :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2.欠税 :没有按照纳税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得钱): 是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骗取税收减免

4.抗税 :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税缴纳税款的行为

㈣公民应该怎么做

1.权利方面:公民应自觉履行纳税的义务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九课 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1.配置

㈠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矛盾

㈡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1.国家:计划 ;2.市场

㈢市场配置

1.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优点:

①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作用下的

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3.主要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资源流入

↑ ↓

资源流出←生产缩小←价格下跌←生产缩小

2.市场

㈠市场规则: ①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则

②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由、平等、公平、诚信、实用)

㈡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1重要性: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措施:①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自发性①有利可图→不择手段、多多生产 ②无利可图→无人问津,不生产或少生产

㈢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1.法律: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道德:诚信守规。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风尚

㈣地位: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市场调节

㈠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㈡如何调节弊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理,采取计划经济

㈢市场失灵的联系:1.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2.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3.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我国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㈠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㈡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㈠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㈡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㈢主要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㈣ 经济手段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税收、国债等)  ;货币政策(利率、汇率、信贷等)

 ㈤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 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㈥必要性1.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设社会的目标

一.总体小康:㈠ 表现 1.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

㈠含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小康的样子

㈡面貌:1.总体与工业增强 2.制度完善且良好 3.有亲和力且对外开放

4.人民与环境更好 5.人民民主有文化

3.经济建设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1.科学发展观

㈠树立的原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㈡基本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㈢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㈣科学内涵:1.第一要义:推动经济谁发展 2.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㈤如何贯彻: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2.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发展实现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5.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6.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

㈠方法论: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㈡以加快经济转变方式为主线,要适应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1.基本

㈠含义:指商品、劳务、设计、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㈡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㈢理解: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㈣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㈤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经济

2.宏观方向

㈠影响:利>弊 影响全世界 是一把“双刃剑”

㈡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

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

㈤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对策:1.提高防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的迎接挑战

2.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WTO)

㈠基本原则:1.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2.透明度原则 3.自由贸易原则 4.公平竞争原则

5.贸易政治法则透明原则 6.互惠原则

㈡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㈢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利>弊)

1.利:①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

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经济水平

2.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㈣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对外开放

㈠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内容 基本战略:“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㈡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㈠㈡㈢㈣㈤㈥㈦㈧㈨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整理笔记、大纲设计、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