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物性格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9 20:31:34

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性格:意志坚定,性格倔强

可他也不是完人也有他的短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蜀国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在性格上存在着缺憾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没有良好的培养后备人才的机制,诸葛亮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上比起同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就差了一筹诸葛亮在有生之年未能选拔和造就灿若群星的文武雄才来辅助和继承他的事业原因很多但就他在选拔人才上的求全责备、知人偏颇是一个重要原因

结果使西蜀的大小官员中谨小慎微老实居多就是蒋琬、费祎等人也是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缺少进取精神,不能独挡一面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诸葛亮死后蜀中后继无人造成一统大业落空。

关键词个性弱点:谨小慎微,临机不决,用人求全责备.风度儒雅,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心胸广阔,忠君爱国的形象。

诸葛亮是三岁丧母,八岁丧父,根据长大后他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为是完美型人格。此性格一般是根据自己完美的表现,来赢得别人的爱和接受。由于父母早亡,他不知道自己哪方面会被别人接受,所以他选择了外在的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宏观方面就是道德,微观方面就是小团体的规则,总之要有标准。他忍受不了混乱的环境,他希望一切都要有秩序,所以他们可以成为改革家,或制度建设者和执行者。如孙中山,朱容基总理。因为他们的标准很高,用这种标准看别人,别人常常做得不好,所以易怒,他们的表情一般是严肃的,很少有开怀大笑的时候。轻情感,重制度和责任。完美型人格,常常是严肃刻板,最多的动作就是指责人。眼神好象总在挑剔别人。完美型人格的人不会心胸开阔,是嫉妒心很强的人,他怕别人比自己好了,就没人在爱自己了。蜀中无将,廖化为先锋。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批评过多,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所以很少有人追随他。诸葛亮行事谨小慎微,而且心思极缜密,有极大的忍耐力,但行事不够果断。这些都是前粘液的典型表现。但其晚年缺乏足够远虑,过于敏感,最终思虑而逝,有抑郁质的倾向 粘液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但灵活。粘液质的心理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粘液质的人做事多比较犹豫,时常会想很多,才会做出决策。
  粘液质的行为表现:粘液质的人在面临压力时,不但不会主动应对,反而容易采取回避。 压力越大,他们越容易通过各种消极形式来放松自己,比如玩游戏聊天等等

应对措施:速度,无意制造压力,多举实例。

诸葛亮人物性格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