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16 12:38:14

绝密 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来越大,社会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在网络中,人可以建立私人生活空间,同时与他人进行互动。从逻辑上讲,虚拟空间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在网络空间中清晰地分界得以实现。但是最安全的地方恰恰最危险,因为私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界限清晰,一旦私人生活空间被人闯入,隐私就可能暴露得一览无余。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恰恰是极容易办到的事情。赵水忠在《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一书中全面地揭露了网络隐私泄露问题,一句话道出实质:“你浏览网络,网络也浏览你。”

网络在私人生活空间方面形成一个悖论——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网络的发展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成为显现和重要的社会问题。隐私作为人的重要权利,在虚拟空间中却可以被任意践踏,人的价值、尊严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设备在社会生活中将无所不在,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的能力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网络隐私问题体现着高科技的应用与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即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与技术之间的张力在不断加大。

(摘编自王治东《虚拟世界与私人生活空间——关于网络隐私的哲学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否拥有隐私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因为隐私是人独有的生存特性,维护隐私是人的本能。

B.网络技术侵犯使用者的隐私,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

C.人类走向文明要求人们不断增强隐私意识,重视隐私权、维护隐私权、关注隐私问题。

D.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二元交叠离不开网络,网络既是安全的地方,也存在危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分别从隐私维护的重要性、隐私观念淡薄的原因、隐私维护的迫切性等方面,阐释了维护隐私权的意义。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网络隐私受侵犯的原因,并引用赵水忠的话,论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给隐私维护带来的挑战。

C.文章以隐私是人的生存特性和重要权利为立论前提,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论述了隐私泄露的危害。

D.文章运用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由介绍抽象概念到阐述具体事实,逐层递进分析,逻辑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人们的隐私意识和观念不是淡薄的,也没有缺失,那么有关隐私保护的问题就不会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B.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严重,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监督、监管。

C.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可见,在虚拟空间中人们的隐私在被保护的同时也会被泄露。

D.网络隐私问题是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矛盾的突出表现,这要求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要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书 瞿秋白

前几天我得着北京来信——是畇弟的手笔,是今年三月间发的。他写着中国家庭里都还“好”。唉!我读这封信,又有何等感想!一家骨肉,同过一生活,共患难艰辛,然而不得不离别,离别之情反使他们的友谊深爱更沉入心渊,感切肺腑。况且我已经有六个月不得故乡只字。于今也和“久待的期望一旦满足”相似,令人感动涕泣,热泪沾襟了。

然而,虽则是如杜少陵所言“家书抵万金”,这一封信,真可宝贵;它始终又引起我另一方面的愁感,暗示我,令我回想旧时未决的问题。故梦重温未免伤怀呵。问题,问题!好几年前就萦绕我的脑际:为什么要“家”?我的“家”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它早已失去一切必要的形式,仅存一精神上的系连罢了!

唉!他写着“家里好”。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畇白,畇白,你或者是不愿意徒乱我心意罢了?我可知道。我全都知道:你们在家,仍旧是象几年前——那时我们家庭的形式还勉强保存着——那种困苦的景况呵。

我不能信,我真不能信……

中国曾有所谓“士”的阶级,和欧洲的智识阶级相仿佛而意义大不相同。在过去时代,中国的“士”在社会上享有特权,实是孔教徒的阶级。所谓“治人之君子”,纯粹是智力的工作者,绝对不能为体力劳动,“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现在呢,因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加以外国资本的剥削,士的阶级,受此影响,不但物质生活上就是精神生活上也特显破产状况。士的阶级就在从前,也并没正式的享有经济特权,他能剥削平民仅只因为他是治人之君子,是官吏。现在呢,小官僚已半文不值了,剥削方法换了,不做野蛮的强盗(督军),就得做文明的猾贼(洋行买办)。士的阶级已非“官吏”所能消纳,迫而走入雇佣劳动队里。那以前一些社会特权(尊荣)的副产物——经济地位,就此消失。并且,因孔教之衰落,士的阶级并社会的事业也都消失,自己渐渐的破坏中国式的上等社会之礼俗,同时为新生的欧化的资产阶级所挤,已入于旧时代“古物陈列馆”中。士的阶级于现今已成社会中历史的遗物了。

我的家庭,就是士的阶级,它也自然和大家均摊可怜的命运而绝对的破产了。

我的母亲为穷所驱,撒手人寰,出此宇宙,永远离开了我们。只有她的慈爱,永远留在我心灵中——是她给我的唯一遗产。父亲一生经过万千痛苦,而今因“不合时宜”,在外省当一小学教员,亦不能和自己的子女团聚。兄弟姊妹呢,有的在南,有的在北,劳燕分飞,寄人篱下——我又只身来此“饿乡”(指苏俄)。这就是我的家庭。这就是所谓“家里还好”!

问题,问题!永不能解决的,假使我始终是“不会”生活——不会做盗贼。况且这是共同的命运,让它如此,又怎么样呢?

总有那一天,所有的“士”无产阶级化了,那时我们做我们所能做的!总有那一天呵……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摘编自《赤都心史》,有改动)

【注】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l8日),生于江苏常州。巾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赤都心史》创作于192l~1922年初,1924年6月出版。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家书”,杜少陵说“家书抵万金”,作者已“六个月不得故乡只字”,所以,北京的来信令他“感动涕泣,热泪沾襟”。

B.第五段从中国士的阶级跟欧洲智识阶级的不同手,继而说明中国士的阶级“特显破产状况”,已成为历史遗物。

C.本文是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写给弟的一封回信,情感真挚,语言平实,多用口语和短句,富有时代色彩。

D.北京弟来信中所写的“中国家庭里都还‘好’”的内容,引发了作者的感想以及对中国“士的阶级”的思索和剖析。

5.弟来信说“家里好”,作者去说“我不能信”,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层意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三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四

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

“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无疑,它今天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可以说,制片方和三亚所进行的这条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新可能。

(摘编自罗明标、朱红军《红色经典的新演绎》,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52.8%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B.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认为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是极少数人。

C.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认知红色经典的来源为影视剧、教科书、学校活动。

D.调查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是自己认知红色经典书籍的来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B.外文出版社推动了红色经典走向海外,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现在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相关评论。

C.从G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

D.至少读了5遍《青春之歌》的印度读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它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

E.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使观众穿越回到过去,在五指山上、万泉河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

9.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既冠,入,登绍兴三十年,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服除,进所著《负薪论》,孝宗览之,嘉叹不已,授太学博士。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差敕令所删定官,法令有不合人情,自相抵牾,吏得以傅会出入者,信悉厘正之。尝言:“敌情不可测,和议不可恃,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策,以待可乘之机。”上以为是。授考功郎官。蜀人张公迁,初八年免铨,至是改秩。吏妄诬之,信钩考其故,吏怖服。上谓尚书蔡沈曰:“考功得王信,铨曹遂清。”逻者私相语,指为神明。授军器少监,仍兼考功郎官。丁母忧,吏裒金杀牲祷神,愿信服阕无再为考功。既起,知永州。入奏事,留为将作少监,复考功郎官。四方有以疑狱来上者,信反复披览,常至夜分。升左司员外郎,论士大夫趋向之敝:“居官者逃一时之责,而后之祸患有所不恤;献言者求一时之合,而行之可否有所不计。愿酌古之道,当时之宜,示好恶于取舍之间,使天下靡然知乡,而无复为目前苟且之徇。”论豫备三说:收逃亡之卒,选忠顺之官,严训练之职。又言屯田之利。上皆纳其说。信遇事刚果,论奏不避权要,由此人多嫉之,信亦力求去,提举崇福宫。诏求言,信条十事以献。起知湖州,信未涉州县,据按剖析,敏如流泉。山阴境有湖,四环皆田,岁苦涝,信创启斗门,导停潴注之海,筑十一坝,化汇浸为上腴。民绘象以祠,更其名曰王公湖。筑渔浦堤,禁民不举子,买,立义冢,众职修理。初,信扶其父丧归自金陵。信草屦徒行,虽疾风甚雨,弗避也,由是得寒湿疾。及闻孝宗遗诏,悲伤过甚,疾复作,至是浸剧,上章请老,以通议大夫。所著有《是斋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王信传》)

【注】①宋代所设的敕令所是编纂整理各种行政命令的机构。删定官是类似从事校对业务的工作人员,为八品。②改秩,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B.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C.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D.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11.下列对文巾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宋代太学隶属国子监。

B.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第是录取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C.学田,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与此意思相近的还有“致事” “致政”“休致”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信为人审慎,严谨认真。朝廷有些自相矛盾的法令,他对其一一厘清;在涉及官员职务变动时,他非常仔细地检查官员的履历。

B.王信为官耿直刚正。他担任考功郎官期间,吏治清明,对疑案认真审阅,并且对官员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严厉批评。

C.王信善于思考,敢于直言。在对待逃亡士兵、忠顺的官员、训练的职责等方面,他提出了很多建议;他论奏不避权贵,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D.王信重视民生。他重视屯田,兴修水利,让饱受水害的田地变得物产丰腴;他筑堤坝、买学田、立义冢,很受百姓爱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敌情不可测,和议不可恃,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策,以待可乘之机。(5分)

(2)信草屦徒行,虽疾风甚雨,弗避也,由是得寒湿疾。(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黄州。②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③“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李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吹之,甚为精壮,豪气喷薄,山河可裂……”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写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长空显得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B.作者由晴空写到明月,月亮升上天空,月光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

C.作者想象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这几句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的情感一致。

D.作者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烟树历历在望,突出了本词中秋思乡的主旨。

E.“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为这首词增添了浪漫色彩,给人奇妙之感。

15.请从下片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 ”两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旷远的长江秋景图,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 ”。

(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 ”两句借鸥飞鱼跃描绘晴明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土地退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并会给人类生存和能源供给造成威胁,可面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人们

②库车古城遗留给人们的是比敦煌的历史还早的克孜尔千佛洞这样的文化圣地,就连库车县城内,也常常可见古老的烽燧遗迹,令人

③利用跨境电商渠道消除药品流通环节不合理加价现象的举措,这一举措让群众急需药品的价格明显降低。

④在雄安新区的整体规划下,一栋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雄安成为继深圳和浦东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⑤关于“化武疑云”的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美英法对叙进行军事打击的“正当性”,双方围绕这一调查开展的可能让对立升级。

⑥为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特色课程,中山菊城小学把“儿童诗教”引进课堂,引领小学生对诗词,开创省内“儿童诗教”课堂教学之先河。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B.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稳步推进,应用也已走出国门,不仅服务亚太地区,而且逐步向全球提供服务。

C.从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算起,截至4月11日,已有11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机构和单位正式挂牌亮相,迎接新身份。

D.为了全面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形成制度完备、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 ,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①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

②红薯是高产作物

③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

④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

⑤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

⑥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

A.②①⑥③⑤④ B.②④③⑥①⑤

C.③①⑥⑤④② D.③⑥②④①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会形成静电。: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就形成了正静电,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就形成了负静电。静电的累积不可避免,严重时会对工业、医疗等产生较大危害。,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所有的静电都是有害的。做好预防措施避免静电伤害的同时,,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1.某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请加以改正。(5分)

为加大外国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汉语的需求,拟招聘10名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待遇报酬从优。具体要求如下:语言、文学、政治等文科专业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0周岁以上;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效果高质量;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意向的老师请从我校校园网下载应聘教师信息表,填好后发至邮箱huanying@163.com。截止日期:5月20日。欢迎各位老师到我校高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位杰出人士对自己追求的美德做了排序。他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节制,所谓节制就是有所限制,不使过度;第二位的是沉默,所谓沉默就是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第三位的是秩序,所谓秩序就是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排序,认为顺序应该是沉默、节制、秩序。还有人认为顺序是……

假如你也追求这三种美德,你是如何排序的,原因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部分学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1.C(A“维护隐私是人的本能”说法欠妥,B“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说法绝对,D“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二元交叠离不开网络”说法欠妥)

2.D(没有比喻论证)

3.A(假设欠妥)

4.C(“写给畇弟的一封回信”说法有误,本文应是一篇题为“家书”的散文)

5.(1)因为“我”的家已经破产,失去了一切必要的形式:母亲去世,父亲在外地做小学教员,兄弟姊妹也不能团聚,所谓“家”仅存一点精神系联。(2)畇弟说“家里好”只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或是套话,是不愿意乱我的心意而已。(共5分,写对第一条给3分,第二条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6.深层意蕴:(1)表明作者相信“总有那一天”所有的“士”都会转化成推动革命发展的无产阶段。(2)所有的“士”无产阶段化了以后,就会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3)作者坚信总有革命成功的那一天。(4分,写出一条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结构作用:卒章显旨,总结全文,表达对革命定会成功的坚定信念。(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本题共6分)

7.D(“三成以上”说法有误)

8.C E(C项“让美国读者理解……现在的生活”说法有误。E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 说法有误)(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给5分)

9.(1)进加强红色经典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2)进一步增加青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3)进一步扩大红色经典的传播途径4)立足新时代,深度整合红色资源活红色文化。(共4分,写对一条给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0.D

11.B(“参加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不妥,应为“通过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

12.B(“对官员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严厉批评”是王信担任左司员外郎时提出的)

13.(1)敌情不可预测,议不能依赖,现在的关键应当是先做好自我的防备对策,来等待可乘之机。(每句1分,整体通顺1分)

(2)王信穿着草鞋徒步前行,即使是疾风暴雨也不回避,因此得了寒湿病。(每句1分,整体通顺1分)

14.CD(C项“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的情感一致”不妥;D项“突出了本词中秋思乡的主旨”不妥)

15.(1)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苦闷”“不满”等亦可)之感。(2)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豪放”等亦可)之情。(答题参考模式:分析+情感)

(共5分,答对一条得2分,答对两条得5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6.(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7.A(①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②叹为观止:后来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正确。③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不妥。④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正确。⑤明争暗斗: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此处正确。⑥评头品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此处不妥。)

18.B(A项属于句式杂糅,可删去“起到了积极作用”或之前加“对”。C项属于不合逻辑,“部门、机构和单位”概念交叉。D项属于成分残缺,应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后加上中心语“问题”。 )

19.D(首先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②④是一组,交代红薯的“高产”特点,③⑥是一组,介绍红薯的生长习性,①⑤是一组,介绍鲜红薯不易贮存的特点,由此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与上文“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的衔接可判断,介绍红薯的生长习性的③⑥应在前,由此即可选定答案。)

20.①静电分为正静电和负静电②尽管静电存在上述危害③也可以利用静电造福人类(共6分,写对一条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1. ①“加大”可改为“满足”②“报酬”可删去③“40周岁以上”可删去“以上”④“高质量”可改为“好”⑤“高就”可改为“任职”(共5分,改对一处给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2.作文(应重视对概念进行辨析;三个概念要有主次之分;要言之成理)

节制·沉默·秩序

淄博市教研室 陈鲁峰

节制、沉默、秩序,也是我追求的三种美德,追求的目的就是使这三种美德习惯化,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的排序和那位杰出人士一个样,也是节制第一位,沉默第二位,秩序第三位,理由如下:

节制和沉默相比,我以为节制更重要一些。节制,有所限制不使过度,做任何事情不能过头,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否则的话,就把事情做糟了。据说,梁实秋先生罹患糖尿病,大夫只允许他每天摄入少量的糖分;在一次晚宴上,梁实秋对先上来的其他甜食菜肴一概不吃,就等那道他最爱吃的甜食菜肴——冰糖莴苣,他说,我之所以对其他甜食不吃,就是为了多吃一点我最爱吃的这道冰糖莴苣。可见,有所节制才能吃到最爱,且不会过度影响身体健康。试想,若梁实秋先生不懂得节制的话,他怎能吃到那心中最爱呢?而沉默则是要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这只是与人交往中一般原则,少说而说到点子上去,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即使闲扯了几句,未能做到沉默,好像天也塌不下来。从功用的方面看,节制比沉默更重要一些。

节制和秩序相比,我以为秩序算是小节,节制则是大节;当然做好小节很重要,其实做好大节更重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们要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当然有助于孩子们成为一个做事不慌不忙、有条理的人;但还无法保证他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世界上充满诱惑,稍不小心,人就会成为诱惑的俘虏,走向人的反面,之所以如此,皆是不懂得节制的缘故。如在权力、美色、财物面前,很多人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加以攫取,失去了应有节制,结果呢,身陷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甚或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懂得秩序,最多是个邋遢无序的人;而失去节制,则有可能失去为人的根本——节操。节制与秩序,孰为重?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有人会问,节制比沉默、秩序都重要,赞成;可沉默和秩序,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呢?我认为沉默更重要一些。为什么呢?避免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一是节省了别人宝贵时间,也节省了自己宝贵时间,且一说话让人获益不少,这样的人就是他人的良师益友,自然也有益于和谐社会创设,当然减少了无聊事件产生,提高了做事效率。沉默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美德。秩序当然也很重要,但只是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似乎更多关乎自己一个人,其重要性当然比沉默要弱一些。

不过要声明一点,节制、沉默、秩序都很重要,都是成为一个君子或淑女的必修课,都要努力修行才是。具体到我本人,结合实际和认知,我的排序是节制第一位,沉默第二位,秩序第三位!

参考译文: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成年之后,进入太学,考中绍兴三十年进士,授予建康学府教授一职。父亲去世后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后,进献自己所写的《负薪论》,孝宗看后赞叹不已,授予太学博士。当时温州发生饥疫,朝廷商议派遣官员赈灾,父老希望让王信承担这分差事,太守不想拿这件事劳烦王信,百姓的请求更加强烈,王信听说后,欣然前往,走遍了病人的家,保全救活的人不胜枚举。不久后担任敕令所删定官,当时的法令有些不合人情的,自相矛盾,官吏穿凿附会,对法令的执行有所出入,王信对这些法令一一厘清。王信曾经说:敌情不可预测,合议不能依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做好自我的防备对策,来等待可乘之机。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担任考功郎官。蜀人张公迁,孝宗八年免试入职,到现在应当提拔,官吏胡乱诬告他,王信探求考核他的履历,官吏都敬畏佩服。皇帝对尚书蔡洸说考功一职有了王信,吏治就清明了。逻者私底下议论他,认为他是神明。授予军器少监一职,仍兼任考功郎官。王信母亲去世,官吏裒金宰杀牲畜向神明祈祷,希望王信守丧期满后不要再做考功郎官。王信服阙结束后被起用,任职永州,入朝奏事,被留下担任将作少监,又担任考功郎官。四方上交的疑难案件,他反复审阅,常常读到半夜。升左司员外郎,谈论士大夫追求之事的弊端,说:担任官职的人逃避责任,不担忧以后的祸患;进言者只追求与当下相合,不考虑能否施行。希望朝廷斟酌思考古代的方法,适应当下的要求,在取舍之间显示出朝廷的好恶,让天下人都知道应当追求什么,不要再做目前这种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行为。又谈论凡事要事先戒备的三点:收捕逃亡的士卒,挑选忠诚顺从的官员,严格训练的职能。又谈到了屯田的好处。皇帝全都接纳了他的建议。王信遇事刚毅果敢,论奏从不避讳权贵要员,因此很多人嫉恨他,王信也极力请求离职,被提拔举荐进入了崇福宫。皇帝下诏求言,王信整理了十件事情来进献给皇帝。起用他,让他任职湖州,王信没有到州县官署,就按照考察的实情分析,聪明机智,如同流水清泉。山阴境内有湖,四面都是田地,每年都苦于水涝之灾,王信创启斗门,把蓄积的水引导注入大海,筑十一道堤坝,把以前被水浸涝的地方变成了丰腴的田地。百姓为他画像立祠,把湖改名为王公湖。修筑渔浦堤,严禁百姓不让子女读书,买学田,立义冢,让众人负责修理。一开始,王信给父亲扶灵,从金陵回来。王信穿着草鞋徒步前行,即使是疾风暴雨也不回避,因此得了寒湿病。等到听说了孝宗的遗诏,悲伤过度,疾病复发,到此时更加严重,上奏折请求告老还乡,以通议大夫的身份退休。所著有《是斋集》行世。

欢迎访问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