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能用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学习精神和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嘛? 学生回答:吕蒙
是的,但吕蒙年青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请同学们找出本文要积累的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三)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注意下列注音(生难字:卿、 岂、 邪、 孰、 遂、 更)



3、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 3、破解难句
(五)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归纳内容方法介绍(写人记事类文体的方法) 概述内容(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归纳)
方法: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六)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板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学生讨厌学,老师害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课篇幅短小,且内容不难,因此,本课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反复的朗读逐步深入文本。
《孙权劝学》效果分析





1 所教班级是七年级七班,本班学生基础不扎实,适当调整教案因材施教。 2 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有序的展开,并逐一实现,有节奏。
3、通过“三读”(听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目的。
4、小组合作,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课堂语言还需要进一步精炼,提出的问题并要反复的斟酌。
例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那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提示:概括情节要抓住人物,事件。(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但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两个学生都是把这篇课文进行了复述,可能在这方面以前涉及的比较少,或是问题还不够精准简单明确。
6、由于听课教师比较多,或是备课不足,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胆怯,课堂氛围不活跃。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以“杰出人物”为主题,不仅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还要了解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篇幅短小,简练生动,在教学时应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诵课文。
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孙权劝学》评测练习



一、1、权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A、告诉,对……说 B、叫做,称为 C、认为,以为 D、所谓 2、卿今当涂掌事( A 沿途掌管做事 B.在安徽省当涂县做事 C.掌权管事
3、蒙以军中多务( A.告辞 B.推辞 C.辞谢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过水去打猎 B 粗略地阅读 C.干涉别人打猎 5、卿今者才 A.谋略 B.略微 C.省略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兄弟为什么发现事情这么晚呢 B.长兄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 C.兄长识别事实多么迟啊 二、合作探究
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三、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较短,但故事性很强。先不说这节课成败与否,或是其他老师的评价高低,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两年,又不是语文专业的我,自我肯定是自己真的进步了。(去年也是同一节课,自己都进行不下去,何况教学效果呢!)
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课堂开始,展示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三个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并知道这节课品析对话分析人物是关键,作为思想心很强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依序渐进,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三读 (听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节可我是直接导入的,让学生们找出这节课要积累的文言常识,课下查找资料,能很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在介绍本课出处时也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对比伤仲永与吕蒙的变化),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因为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从课堂教学的容量而言,以一课时教学,如果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就会偏大,为了求得课堂教学的完整,所以在进行时有点在赶时间,课堂节奏偏快,因此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
不足之处: 1、重点字词以及难点句子应当适当的去讲解。在这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语言需要仔细反复的斟酌。例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那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提示:概括情节要抓住人物,事件。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但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两个学生都是把这篇课文进行了复述,可能在这方面以前涉及的比较少,或是问题还不够精准简单明确。
3、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断地摩,不断地磨。更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好老师才可能有好学生好课堂,好老师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孙权劝学》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另外,新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或者改编原文等等。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