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红军长征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0-07-07 04:58:16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红军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

  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

  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各路红军相继长征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至1934年夏,湘赣各革命根据地(苏区)反“围剿”失利,苏区日益缩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被动境地。 1934年秋~193610,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相继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战略转移。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红军各部队长征的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7军团——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

         7军团是长征中第一支先遣队。 19347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476日晚,由红7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中央代表曾洪易等率领下,从江西瑞金出发,通过敌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皖赣苏区,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比中央苏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时间提早了三个月,它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战略突围转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193411月初,红7军团在江西葛源以北重溪等地与战斗在赣东北由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会师,按中央指示,两部合编组成红10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继续北上抗日。红7军团改编为第19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19341214日,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败,退回江西,师长寻淮洲在作战中负伤后牺牲。  

       19351月,红10军团在江西怀玉山陷入国民党军队重围,作战失利,方志敏等领导人不幸被捕入狱,他们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方志敏于8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下的:“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 的誓言,激励了无数人献身于革命事业。红10军团余部在粟裕、刘英等人率领下,突破重围,转战到闽浙赣边,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图(1934





                      6军团西征探路——拉开红军长征序幕

          6军团是最早开始长征的部队。由于""倾领导的错误指挥, 当时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已处于严重不利境地。为牵制敌军,19347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省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区,并与红3军(由红2军团改编)取得联络,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

       193487日下午3时,红6军团第17、第18师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在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地区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6军团先后突破国民党军衙前至五斗江、遂川至黄坳、遂川至七岭、寒口至广东桥数道封锁线,于811日进到湖南桂东以南的寨前圩。至此,红6军团胜利突破重围,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812日,红6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誓师大会,并宣布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的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任弼时为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当日晚,红6军团从寨前圩地区出发,经汝城、资兴、郴县、桂阳、新田县境,于23日到达零陵东北蔡家埠地区,准备西渡湘江。但这时,国民党军1个旅及保安部队已先红军1天到达湘江,并已沿江展开,而敌追击部队1个师已进到阳明山地区,另1个师和2个民团正分路向零陵、道县开进。在敌重兵前堵后追的情况下,红6军团决定放弃由零陵地区抢渡湘江的计划,迅速向东转移,于25日进到阳明山区。此时国民党军已分别从南、北、西三面逼进阳明山。

     6军团为甩开国民党军,采取兜圈子的战术与敌人周旋,于26日进到白果市。随后又急转南下,28日到达嘉禾附近,接着急转西进,连续急行军3天,于831日乘虚在道县以南的薛家厂渡过潇水,甩掉了追击之敌。继经清水关进入广西北部。93日,在灌阳县文村击溃国民党湘军一部和桂军2个团。次日,于广西兴安县界首以北凤凰嘴地区顺利渡过湘江,进占西延城。911日,进至城步以西的丹口地区。接着,继续西进,准备在绥宁以东地区侧击由城步向绥宁方向前进的国民党湘军,未能得手。红6军团随即向南,袭占通道城。18日在靖县新厂歼灭湘军2个团大部。101日,袭占贵州省的旧州。

     1934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王明令红6军团向湘西凤凰、乾城一带发展,建立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寻找立足点。此时,国民党军为阻止红6军团同红3军会合,以入黔的湘、桂军主力进至石阡及镇远县拦截,以桂、湘、黔军各一部由南向北压迫,企图将红军消灭在石阡地区。107日,红6军团在石阡西南甘溪遭到十倍于己的桂军重兵围堵,部队一部被截断(后与红3军会合),主力转入石阡、余庆、施秉之间的高山密林,同国民党军20多个团周旋。与此同时,红3军主力由黔东苏区沿梵净山西麓南下接应。1015日,红3军与红6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一部会合,1023日,红6军团主力到达贵州省印江县木黄。10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6军团到达黔东根据地与活动在川湘黔边由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1026日,两军在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会师大会。红6军团经过近80天艰苦转战,行程2500余公里,打破湘、粤、桂、黔四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突围西征的任务,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

    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王震等指挥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红六军团发展到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军团发展到九千人,合计两万余人。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1934--1936



                                                 

                                                       193410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是长征中行程最长的红军部队。193410月上旬,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国民党军已迫近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腹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撤离革命根据地,193410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由红都江西瑞金出发,向集结地于都挺进,成为长征首日。10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在于都河集结完毕之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第1、第3、第5、第8、第9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组成的第1、第2野战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成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第一天。

      在此之前,留下的红24师及地方红军共1.6万人在苏区坚持斗争;成立了由项英任书记和司令员的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陈毅任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继续领导中央苏区和邻近地区的斗争。""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统治,使中央苏区这块由无数红军战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略基地最终丧失。

      10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境地。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17日,红军占领遵义。1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10日急率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   中央红军于19351019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途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宁11省,行程达25千里,成为长征行程最长的红军部队。     

 

 

                                                                25军长征路线图(1934--1935 

  

                                        25军挺进陕南——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25军是长征中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按照中共中央指示,1934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29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 

         25军长征出发后,越过平汉铁路西进。红25军先后转战至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后,进至鄂豫陕边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取得了独树镇、庾家河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为了配合主力红军的长征,并同陕甘红军会师,19357月,红25军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出秦岭,北过渭河,翻越六盘山,打乱了国民党军堵截中央红军的部署,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压力。

        主力红军长征期间,红26、红27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积极进行反“围剿”作战,保存了根据地,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北上抗日的落脚点。1935915日,红25军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行程近万里的长征,从而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红25军到达陕甘后,与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13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图(1935--1936

 

                                                           1935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红四方面军是长征中最后到达陕北的部队。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33日至4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并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由此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川陕会剿”的计划,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部队发展到8万多人。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悲观地估计了川陕根据地和整个革命形势,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

        19355月初, 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193610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1万余里,历时近1年半,曾三过草地,转战川 康、甘3省。

     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张国焘擅令红四方面军前锋部队21000多人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进。在河西走廊被敌包围,惨遭失败。红四方面军前锋部队只有数百人经中央营救,才于19375月初到达陕北,从而成为长征中最后到达陕北的部队。

 

 

                                                    红二方面军和 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图(1935--1936



                                             

                                              19351119日红2、红6军团开始长征

        6军团和红3军会师后,红3军即恢复了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2军团首长统一指挥红2、红6两军团行动,红2、红6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建新苏区,红2、红6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王震等指挥下,193410月下旬由黔东出发,发动了湘西攻势。3个月中,两军团在湘西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4个旅,在原有基础上,开创了湘鄂川黔苏区。这一时期,红6军团发展到11千余人,红2军团发展到9千余人,合计2万余人,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于是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开始“围剿”红2、红6军团。红2、红6军团立即展开反“围剿”作战,先后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的胜利。

        1935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为争取主动,红2、红6军团于19351119日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开始长征,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6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7月,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9361022日到达至宁夏的兴隆镇、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最后胜利到达陕北,行程2万余里,历时11个月,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宁、陕共10省。)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累计行程65000余里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于193410月开始,193610月结束。历时两年。期间,红军三大主力和红25军的累计行军总行程达65000余里。其中,行程最长的是中央红军,历时1年,途经11个省,长驱25000余里;红二方面军其次,行程20000余里;红四方面军行程10000余里,红25军行程近10000里。 

 

               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

     在军博“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展览中,用大量的文物和资料显示,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 中央红军从193412月转兵贵州,到19354月底离开贵州,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2、红6军团19361月至4月在贵州转战,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26军团在贵州转战,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 此外,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党组织2个,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多个,组建了4支较大的游击队。 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并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创下红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