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2-17 18:17:49

《三角形的特性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猜——摸——摆——画”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的集中参与,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猜谜导入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关注,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三角形的原始认识。我们知道,教学要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学生思维的起点。然后通过摸一摸的活动为学生认识三角形建立起直观感受。再摆一摆将学生头脑中有些模糊的对三角形的认识清晰的呈现出来,接着再将摆出来的三角形画在纸上,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抽象的一个过程。这样就有效的勾通了学生的认识起点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

一、个人对本节课的思考

1.画三角形改用学生自己的铅笔画图,这样画图环节没发现错误生成。也没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这个环节就显得有些仓促走过场的味道。

2.三角形的定义由于学生是旧课新上,一下就说出来了,于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有学生说“三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块儿。”其实学生的心里也是理解围成的,只是学生的数学语言不丰富,“顺次连接,首尾相连”这样的话他们是说不出来的,这时应该让学生动手比划比划,然后老师再把这些词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指顶点理解三角形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时,一连叫了三个学生,大家都没明白过来,第三个学生竟然说“我三个顶点一起指。”这时我就讲了共三个顶点不知道指哪个,所以要区分。当时若能再接着引导可能就成了:我说的是那个顶点,你三个一起指对吗?然后学生可能就会想到老师这样说学生是怎么也指不对的,因此要用字母表示各个顶点加以区分。美好的愿望常常破灭在黎明到来前,然后留下一些遗憾。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真的不是一日之功呀,同一节课上十次就可能会出现十次不同的生成,因此课堂中的灵活处理比精心预设显得更重要。上好一节课真难!

《三角形的特性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