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2)

发布时间:2019-04-15 00:25:45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题)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2.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3.“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王相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

A.冶铁业中开始使用灌钢法                     B.开通丝绸之路产品远销欧亚

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6.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政府的推动

7.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8.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这一规定旨在(  )

A.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C.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D.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9.《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近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  )

A.相时论的提出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进行 D.启蒙运动的兴起

10.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11.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从今天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B.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

C.科学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 D.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2.有学者指出,由于英国议会在1688年之后获得了立法、征税和支出权,因而它的权力比欧洲任何国家的议会、等级会议或国会都要大。下列不能直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B.议会掌握法官决定权

C.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

131950年代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字里行间集中了愤怒的“嚎叫”,并使之宣泄,充满焦虑与担忧,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嚎叫》的文学风格是(  )

A.后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新古典主义

1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15.某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16.“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这里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下的土地革命

C1947年启动的土地改革                         D.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17.“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

C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181910年,晚清官方在南京举办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其中,湖北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黑檀、汕头的亚麻抽绣,最吸引人眼球。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重视兴办实业     B.被迫开放市场 C.主动融入世界       D.出现“短暂春天”

1919256月,永利碱厂创办人、大实业家范旭东通过上海英文《大陆报》发表题为《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披露工业用盐收税案的经过,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官僚资本的阻碍

D.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20.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这表明严复主张(  )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21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

A.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22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33 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这主要得益于(  )

A.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             B.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231924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24.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

材料一 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材料二 “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社会因素。(12)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13)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材料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莹;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放鞭地、点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丈量土地、测算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材料 雍正即位之初,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雍正元年(公元1723)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措施如下: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

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

——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9)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6)


高二期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2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由材料“公元408年”可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由材料“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且“直接管理”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因素而非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

3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宋朝。【解析】材料中“知州”是地方机构,不是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是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说明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对地方的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4C【解析】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迷信思想,故B项错误;“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5D【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隋唐。【解析】灌钢法发明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时间是明中后期,故C项错误;制瓷业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D项正确。

6C【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与当时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有关。商品经济的繁荣并不能保证中国的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事实,但也不能必然带来政府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故B项错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对外国商品输入的抵制,带来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主要是经济模式导致的,D项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C【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元朝。【解析】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材料中“寻仙访道”不符,故A项错误;娱乐需要与材料中“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多是宣扬浮生若梦”“获得解脱与自由”相符,故C项正确;题材广泛与材料中“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不符,故D项错误。

8D【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自由平等,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题目中“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目中“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故D项正确。

9D【考点】启蒙运动;经典力学。【解析】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相时论的提出 是在20世纪初,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的兴起是在14世纪,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进行是在16世纪,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兴起于17世纪,故D项正确。

10C【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而不是中世纪晚期,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个生产过程,没有涉及劳动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可以得出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乡村制造业活动”没有关于农村经济转型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C【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强调人类的物质文化即经济文明在19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分别发生于1418世纪,不符合材料所属时间,故A项错误;地理大发现发生于16世纪,也不符合材料所属时间,故B项错误;1920世纪先后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一系列新发明,推动经济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同样不符合材料所属时间,故D项正确。

12C【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表明英国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议会掌握法官决定权表明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是行政权力的完善,不能说明议会的权力很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表明议会的权力很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A【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解析】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与材料“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相符,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故C项错误;新古典主义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故D项错误。

14C【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C【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_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知是《马关条约》规定的允许外国开工设厂的决定,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是主要的,故A项错误;这种行为对清政府的财政没有直接影响,故B项错误;由于允许外国办厂,具有特权,对国民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阻碍作用,故C项正确;此规定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没有限制,故D项错误。

16A【考点】国民革命。【解析】根据“国民革命”“农村变动”等信息可知毛泽东描述的是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与“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改革与“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与“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7B【考点】抗日战争;第23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解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最能印证“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8C【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从题干信息“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可以得出当时的中国主动融入世界,重视兴办实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被迫开放市场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主动融入世界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出现“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期,故D项错误。

19A【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摧残中国工业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打压,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英国资本家在工业用盐税收方面打压民族工业,而非技术领域,故D项错误。

20D【考点】维新思想。【解析】“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体现不是抵抗,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清王朝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宣传进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通外事”“早一日转机”体现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

21B【考点】“斯大林模式”;第15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就被终止执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可知,斯大林的这种激进和极端的设想与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左”倾错误蔓延的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农业集体化本身是非常适应苏联工业化需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新经济政策的相关提及,更没有涉及其积极方面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D【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第29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解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不是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就已经落实,故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3A【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8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

24A【考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应,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义利观认识的不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故A项正确;各自具有片面性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毛泽东的义利观是为了革命,故C项错误;二者的观点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D项错误。

25.【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得出主体是乡里品行高尚有影响力的人;据材料一中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到西周设乡师到春秋战国时期设立乡里制度…明中后期乡绅且他们的职责不断完善,得出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据材料一“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等等,得出职责掌乡村教化、凝聚乡邻;据材料一“善及民间自治…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得出实质是民间自治,被纳入中央集权体系。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一“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得出政治——选官制度变化;据材料一“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得出思想——儒家思想影响;据材料一“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以及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特点,得出经济——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据材料一“最早的乡贤——宗族长…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得出宗族——传统宗族观念影响。

(2)第一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二“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得出促进乡村现代化;据材料二“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得出缩小城乡差距;据材料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得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中“‘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得出“文革”结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据材料二“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得出改革开放深入;乡村建设面临困境,乡村社会精英流失,老龄化贫困化现象严重;据材料二“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得出基层民主建设,法律制度保障村民自治。

【答案】(1)特点:主体是乡里品行高尚有影响力的人;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职责掌乡村教化、凝聚乡邻;实质是民间自治,被纳入中央集权体系。(7)原因: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影响;选官制度变化;传统宗族观念影响。(5)

(2)新特点:促进乡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背景:“文革”结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改革开放深入;基层民主建设,法律制度保障村民自治;乡村建设面临困境,乡村社会精英流失,老龄化贫困化现象严重。 (8)

26.【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2)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外交上的闭关锁国。(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实用技术发达。(2?)

阐述:中央集权的社会体制,为早期实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达,为确保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重视土地丈量等方面的数学知识的研究;为稳固统治、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政府重视天文历法的研究;人地矛盾尖锐,促使农业精耕细作与科技创新发展。(10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目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非常突出,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发展缓慢,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作答,其一,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及表现,其二,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原因。在选择第一个角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政治层面,中央集权的社会体制,为早期实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层面,农耕经济发达,为确保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重视土地丈量等方面的数学知识的研究,政府层面,为稳固统治、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政府重视天文历法的研究,人地矛盾尖锐,促使农业精耕细作与科技创新发展;在选择第二个角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以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的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还有中国传统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除去以上原因之外,外交上的闭关锁国政策也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7.【考点】清代雍正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得出雍正帝上台后,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国库空虚,财政不足;第二小问举措,据材料“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务必如数补足”得出以前造成亏空的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贪污挪用的问题要如数补足,据材料“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得出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据材料“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得出清理陋规,各种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

(2)据材料“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得出整饬了吏治,据材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据材料“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得出人民负担减轻,据材料“追查亏空原因”得出强化了财政制度管理。

【答案】(1)背景:雍正帝上台后,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国库空虚,财政不足。(3)举措:以前造成亏空的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贪污挪用的问题要如数补足;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清理陋规,各种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6)

(2)影响:整饬了吏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人民负担减轻;强化了财政制度管理。(6)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卷

说明: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5.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6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7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8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10.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1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12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的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3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14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15.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倾路线

161948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

些发展?7)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2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2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克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克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