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2-02-14 14:03:46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审计理论专题》是为提高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对审计专业问题的思维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以审计理论研究为内容的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比较深入、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审计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方法,提高生审计理论研究能力,体现增值审计的思想;通过结合现实问题的分析,培养生的理论维能力,以便学成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30学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属应用经济学范畴的理论专题,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应当尽量结合案例教学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强调对审计理论的建立和运用,重视对审计学科发展状况的关注和思考,紧盯英美发达国家和国际业界的动向,直面和探讨审计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传输最新的审计理念。

(五)面向专业

课程适用于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

二、教学内容

审计理论体系框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的概念与作用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熟悉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容理解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及对不同模式的评价,掌握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构成。

(二)教学内容

审计理论的概念、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内容本章的重点是三大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特点和内容,难点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

第一节 审计理论体系

一、审计理论的含义与作用

1. 审计理论的含义

2.审计理论的作用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

1. 审计理论的探索阶段——片段审计理论的出现

2. 审计理论的奠基阶段——《审计理论结构》的出版

3. 审计理论的确立阶段——《基本审计概念说明》的出版

4. 审计理论的发展阶段——《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的出版

5. 审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实证审计理论的广阔研究领域

四、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全局性原则

3. 逻辑性原则

4. 历史性和动态性原则

五、对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的评价

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

2. 尚德尔模式

3. 蒙哥马利模式

4. 安德森模式

5. 汤姆·李和大卫·费林特模式

6. 三泽一模式

7. 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的有益探索

六、构建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

七、审计基本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

1. 审计动因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

2. 审计主体理论——导出独立性等概念。

3. 审计客体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 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等概念

5. 审计运行理论——导出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等概念。
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和时态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

第二节 审计基础理论

一、审计基础理论的内涵

1. 概念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 重点解决的问题

4. 审计要素。

二、审计基础理论特点

1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2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揭示审计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3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

4. 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

1. 审计环境理论
   2.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
   3. 审计目标理论
   4. 审计主客体理论
   5.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
   6. 审计规范理论
   7. 审计管理理论

第三节 审计应用理论

一、审计应用理论的内涵

1. 概念

2. 定位

3. 目的

4. 实质。

二、审计应用理论特点

1. 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2. 审计应用理论研究任务或目的的针对性
   3. 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

   4. 审计应用理论在研究上应博采众长,体现理论成熟过程的渐进性

三、审计应用理论体系

1.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
  2.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
   3.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
   4.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
   5.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
   6. 社会审计应用理论
   7.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发展理论

一、审计发展理论概念

二、审计发展理论特点

1. 审计发展理论的过程性、连续性。
   2. 审计发展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
   3. 审计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4. 审计发展理论的国际化、一体化。

三、审计发展理的内容

审计发展史理论和审计创新理论,其中审计创新理论包括:

1. 审计环境创新。

2. 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

3. 审计体制创新。

4. 审计主体素质优化。

5. 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

6. 审计方法手段创新。

7. 审计管理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审计的供求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起源与发展掌握不同的审计动因理论;理解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熟悉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以及审计期望差距

(二)教学内容

审计的动因理论和社会角色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本章的重点是审计的动因理论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难点是审计供求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 审计的动因论

一、审计起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审计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1. 信息理论

2. 代理理论

3. 受托责任理论

4. 保险理论

5. 冲突理论

第二节 审计的社会角色

一、审计社会角色的转变

二、资本市场与现代审计

三、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

1. 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降低者”

2. 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分摊者”

第三节 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

一、审计信息需求分析

1. 审计服务的价格

2. 相关服务的价格

3. 审计利益集团的支付能力

4. 审计利益集团的偏好

二、审计信息供给分析

1. 审计服务的价格

2. 相关服务的价格

3. 审计的技术能力

4. 提供审计服务的成本

三、审计供求矛盾的存在与审计期望差距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及要求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解并掌握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内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熟悉每一种研究方法中的典范、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

(二)教学内容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内容以及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本章的重点是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要点与典范、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难点是实证研究法及其步骤。

第一节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意义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二、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三、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紧迫性

四、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

1规范法

2实证法

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哲学研究方法

1. 要点

2. 典范

二、历史研究方法

1. 要点

2.

三、档案研究方法

1. 要点

2. 典范

四、比较研究方法

1. 要点

2. 典范

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一、问卷调查法

1. 要点

2. 典范

二、案例研究

1. 要点

2. 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1. 要点

2. 典范
四、专家访谈法

1. 要点

2. 典范

五、统计分析法

1. 要点

2. 典范

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三、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审计理论研究方法选择的新探索

1. 初级阶段的研究方法

2. 高级阶段的研究方法

3.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3学时

审计假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假设的概念与性质;熟悉不同的审计假设模式及其重要观点的评析理解审计假设的定位与作用及其特点;掌握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假设体系。

(二)教学内容

审计假设的性质、作用、内容和特点以及不同模式的审计假设体系本章的重点是审计假设的作用、 特点和内容,难点是风险导向战略系统下的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审计假设的特点与性质

一、审计假设的含义与特点

二、审计假设的作用

三、审计假设的性质

1. 审计假设在本质上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是推导其他审计命题的基础

2. 判断审计假设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是审计实践

3. 审计假设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审计假设的研究回顾

一、几种代表性的西方审计假设模式

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

莫茨和夏洛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八条审计假设,开创了审计假设研究的先河。

2. 汤姆·李模式

汤姆·李在《企业审计》一书中审计假设划分为三个层次共三类十三条。

3. 尚德尔模式

C.W.尚德尔在《审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五条审计假设。

4. 费林特模式

大卫·费林特在《审计理论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七项审计假设。

二、西方审计假设模式重要意义与局限性分析

三、我国学者关于审计假设模式的探讨与重要观点的评析

第三节 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审计假设体系的原则

1. 审计假设的质量特征原则

2. 审计假设体系的系统性要求

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假设体系

1. 信息不对称假设

2. 信息不确定假设

3. 信息可验证假设

4. 信息重要性假设

5. 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

6. 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

7. 审计主体理性假设

8. 内控有效性假设

9. 风险可控性假设

10. 认同一贯性假设

11. 证据力差别假设

12. 责任明确性假设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五章 审计基本概念体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概念的作用熟悉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理解与掌握各审计概念的含义,并能够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

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构成及其内容。本章的重点是审计具体概念的内容

第一节 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概述

一、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含义

二、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作用

1. 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

2. 指导审计实践的路标

三、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内容

1. 总体概念层

2. 具体概念层

第二节 可信性

一、独立性

1. 独立性的内涵

2. 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措施

二、胜任能力

1胜任能力的含义

2胜任能力的基本内容

三、职业道德

1. 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

2. 职业道德框架

3. 职业道德的执行

过程

一、审计证据

1. 审计证据的基本特征

2. 审计目标、证据种类及其搜集程序

二、审计判断

1两种不同的审计判断模式

2审计判断的重点环节

三、重要性

1. 重要性的含义与作用

2. 重要性在审计各个阶段的应用

四、审计风险

1. 审计风险概述

2. 审计风险模型

传输

一、审计报告

1. 审计报告的含义和内容

2. 审计报告的类型

二、真实与公允

1真实性

2公允性

三、沟通

1. 与社会公众的沟通

2. 与被审计单位董事会的沟通

3. 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沟通

执行

一、应有的职业关注

1. 应有职业关注的内涵

2. 应有的职业关注与审计责任

二、审计准则

1执业规范概述

2审计准则

三、审计测试

1. 审计测试的含义

2. 控制测试

3. 实质性测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熟悉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理解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的关系;掌握审计目标的发展演进阶段。

(二)教学内容

总则的意义和作用、总则的内容和特点、会计工作任务的设计。本章的重点是总则的作用、 特点和内容

第一节 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1. 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科技环境

2. 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

3. 宏观、中观和微观审计环境

4. 审计内部环境和审计外部环境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1.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需求与供给

2.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模式的建立与调整

3.审计环境决定着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变化

4.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具体内容

5.审计环境促进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变更

6.审审计环境推动了审计技术与手段的进步

7.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风险水平

第二节 审计环境变革与审计目标的演变

一、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的关系

1. 社会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根本因素

2. 审计能力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3. 法律、法庭判决以及审计准则使审计目标得以明确化

二、审计环境的变化与审计目标的演变

1.第一阶段:以揭弊查错为主要审计目标

2.第二阶段:以鉴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为主要审计目标

3.第三阶段:以鉴证财务报表和揭弊查错并重为主要审计目标

4.第阶段:降低信息风险为主要审计目标

三、英美审计目标演变小结

第三节 21世纪的审计变革

一、21世纪的审计环境

1.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2. 世界经济一体化引起的审计信息系统国际接轨与国际审计

3.知识经济改变企业投入、运营、产出关系,由此带来审计目标、模式、范围、手段等的深刻变化

二、21世纪的审计发展趋势

1.审计目标:降低信息风险

2.审计领域:不断拓展

3. 审计手段:网络审计

4. 审计模式: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审计委员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审计委员会的性质、目标,深刻理解并掌握审计委员会的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需要审计委员会谁需要设置和为什么设置审计委员会了解审计委员会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概况和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研究情况;熟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建设情况掌握审计委员会的基础理论

(二)教学内容

审计委员会的性质、目标、研发情况及其理论基础本章的重点是设置审计委员会的目的、审计委员会的基础理论内容,难点是审计委员会的性质确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标准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性质目的研究

一、审计委员会定义研究

1. 审计委员会定义表述

2. 审计委员会定义的研究

二、审计委员会目的研究

1审计委员会目的不同观点

2审计委员会的目的应是制衡

3审计委员会的目标

4审计委员会目的与目标的关系

三、审计委员会性质研究

1审计委员会性质的不同观点

2审计委员会的性质是治理,而不是审计、不是管理

四、公司文化对审计委员会的影响

1董事会文化排斥一把手负责制 中航油案例)

2创建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

3. 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是审计委员会有效运作的重要环境

第二节 审计委员会在其他国家的发展

一、国际组织对审计委员会的规定

1. 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对审计委员会的规定

2. OECD对审计委员会的规定

3. 欧洲证券交易商联合会(EASD)《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

的规定

二、审计委员会在欧洲的发展

1审计委员会在英国的发展(凯德伯瑞报告对审计委员会的贡献)

2审计委员会在法国的发展(伯顿报告)

三、审计委员会在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发展

1加拿大(麦克唐纳报告)

2澳大利亚(关于公司治理实践和行为的Bosch报告)

四、审计委员会在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探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发展

1. 我国港台地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发展

2. 我国内地上市公司在审计委员会方面的早期探索

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启动阶段(启动标志的五个法规)

二、我国审计委员会与西方审计委员会的八大差距

1无全国立法机关的法律

2无高层权威机构的著名报告

3. 无法院判决书涉及审计委员会

4. 无民间专业团体的报告

5国家审计机关无相应法规

6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调研报告

7. 证券交易所对审计委员会的规定少

8. 理论研究少

三、确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标准

1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含义

2确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标准

四、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评价

1. 我国还未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

2我国审计委员会处在启动阶段

第四节 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1. 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控股权不等于财务控制权

2.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中不仅是受托者,而且更是委托者

(1)经营者利用财务造假欺骗所有者

(2)股东(委托人)与外部审计(代理人)关系的扭曲与匡正

(3)审计委员会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身份应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3.委托代理理论是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理论

1.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

(1)公司治理的概念

(2)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是制衡关系

2.审计、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作用

三、组织理论

1.董事会的职责与存在问题

2.设置专门委员会是委托代理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3.组织理论是审计委员会设置的理论基础

四、我国审计委员会研究的趋势

1.审计委员会的规范研究

2. 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

五、我国审计委员会实证研究评述

1. 目的动机的研究,即在自愿情况下哪些动机会使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

2.有效性的研究,即审计委员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对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5学时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核方式。

四、教材选用

1、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石爱中:《审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