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画中的“情节味”

发布时间:2018-10-08 09:33:39

情节画中的“情节味”

  儿童情节画是在内容和题材方面规定一定的范围,让儿童运用一定的造型能力,在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上,加以想象、联想,表现出一定的情节的美术作品。在开展情节画美术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有“情节味”的主题,让幼儿有话可说,有画可想。要进行有“情节味”的设计,让幼儿有事可描,有景可述。开展有“情节味”的评价,让幼儿有情可鸣,有技可学。

  一、有“情节昧”的主题――有话可说,有画可想

  在确定情节画主题时,要选择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熟悉、有经验并有兴趣的,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并利于创造的题材。让幼儿有话可说,有画可想。

  1.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选择情节画的内容主题时,要选择幼儿熟悉的,有直接体验的,让幼儿有话可说。比如在假期归来,可以设计情节画《有趣的假期生活》,通过分享假期经历的趣事、内容,在脑海中建构情节。

  2.符合幼儿经验

  在进行情节画主题的确定时,一定要符合幼儿当前的经验,如,在美术活动《热闹的地下世界》中,应建立在幼儿对于主题“蚂蚁”有一定的观察、了解的经验基础下进行,这样才便于对作品更好的表达。

  3.促进幼儿联想

  通过促进幼儿联想的主题,充分联系幼儿脑海中的表象,调动脑海中绘画素材,表达表现。如在美术活动《长颈鹿的旅行》中,通过长颈鹿的旅行,联想到自己的旅行,通过长颈鹿旅行过程中的趣事,联想到自己旅行过程中的趣事,让幼儿有绘画的欲望。

  4.激发幼儿想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所以在选择情节画主题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热闹的地下世界》,在蚂蚁的世界中,他们会做什么呢7是像童话中一样有蚂蚁公主和王子,还是像现实中一样有爸爸妈妈和宝贝。在他们的小小世界中,又会发生什么热闹的事情?通过对主题角色、主题内容、主题情节的一系列想象,从而勾画出一个热闹的蚂蚁世界。

  二、有“情节味”的设计――有事可描,有景可述

  在设计情节画活动的过程中,要在幼儿脑海中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勾勒画面,结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多通道体验,多感官刺激,多追问引导,帮助幼儿学会构想、构建画面感。

  1_多通道促进幼儿想象

  首先,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眼、耳、身体动作等多通道,让幼儿充分进入情境,身临其境,激发兴趣。比如在大班情节画《长颈鹿的旅行》中,通过听小乌溪流的声音,帮助幼儿想象:长颈鹿到了哪儿?那里都有些什么,想象森林的场景。而后通过听马路的声音,再次想象,这回又到了哪里。通过听听想想看看,扩散思维。

  2.多视觉丰富幼儿表象

  在绘画过程中,前期积累的视觉表现是绘画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范例对于幼儿作品表现的重要作用,是出示完整范例,还是局部范例,对于幼儿后期的作品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班《热闹的地下世界》中,教师提供了蚂蚁吃饭、跳舞唱歌、睡觉、洗澡的场景画面,通过多元的情节,表现人物、空间、事件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在大班《长颈鹿的旅行》中,注重范例中细节的渲染,比如树林中树木的高矮、大小、种类、前后遮挡关系的设计,马路中动物、人物、包括地面的地砖设计。这些细节会留在孩子脑海里,让他们也有这样的意识把自己的作品画精细。

  3.多追问丰盈幼儿情节

  教师要借助语言,引导幼儿在作画时产生对局部细节描述的意愿,理解局部变化和整体的关系。帮助幼儿完成从象征期到图式期的能力发展过程。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丰富幼儿的场景。但散点的无序的追问,常常会让孩子也一头雾水。情节画,主要是场景、情节(人和物的关系)。可以在不同的小环节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通过追问先重点解决场景,让画面尽可能丰富呈现在孩子脑海中,有目的地打开孩子的思维过程。如:

  师:它周围会有什么?

  幼:椰子树。

  师:哪里会有椰子树?

  幼海边。

  师:海边还会有什么?

  幼:还有沙滩。

  师:沙滩里会有什么?

  幼:沙滩里还有小螃蟹、石子和海星。

  师是啊,沙滩里还会有很多东西。

  在幼儿场景构建基本完成时,可以继续追问场景,并且注意幼幼互动,让每个人都有事可想。比如,教师可以换一个幼儿继续追问

  骆驼为什么会在沙漠里,还会有谁?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7谁想的比他更有意思,更好玩。在互动追问中,丰盈幼儿绘画的情节。帮助幼儿建立场景,设计情节。

  4.多材料帮助幼儿构画

  情节画要表现绘画主体的姿势、动作,是以物体为基础的。而物体不同的姿势也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因此在情节画活动中,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材料,帮助幼儿构思。如在《快乐的小鸟》活动中,通过对于乌的拼贴,表现乌的姿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情节添画,帮助幼儿进入情节。在《长颈鹿的旅行》中,通过让幼儿摆弄可活动关节的长颈鹿,通过长颈鹿不同的姿态,激发幼儿想象长颈鹿在旅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有趣事情,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构画情节。

  三、有“情节昧”的评价――有情可鸣,有技可学

  在情节画中,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幼儿美术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要通过情景化的语言,对幼儿的作品内容、创意、构图等进行评价,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绘画的快乐、获得自信心。同时在美术创作技能方法上,能有所提升。

  1.多元评价

  ①情节介绍下的自评

  在作品评价环节,教师一般是评价的主导。在情节画评价中,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一个故事。在评价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作品,通过询问:“谁愿意来介绍下自己的故事7你最想给大家介绍哪里?”在自评中,感受情节的魅力,从面向里的解读,并提升自信心。

  ②故事猜测下的互评

  评价的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不仅要学习欣赏自己的作品,也要欣赏同伴的作品。发现同伴作品中亮点的过程,也是肯定同伴的过程。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你喜欢哪一幅作品?猜猜看,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在互评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审美,在发现别人问题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作品。

  ③目的导向下的师评

  如果说自评互评的环节是幼儿自我表达表现的过程,那么师评的过程就是幼儿美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评价,幼儿学习如何去评价。从开始笼统地说:好看,不好看,逐渐引导幼儿从形象、色彩、构图、内容几方面来关注和解读作品。引导幼儿多思考:这幅画什么地方画得好?是怎么画的?怎么画会更好7从而在对话中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构建一定的表现技能。

  2.注重表达

  如果说绘画的过程是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过程,那么表达则是对这个世界解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将老师的“说”改为孩子的“说”,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在说中,感受画面的深层寓意;在说中,了解孩子当前所思所想;在说中,把握作品表达的创意之处。

  3.技能提升

  在情节画中,既有场景,也有情节。是人、事、物、时空相互联系的过程,所以在技能上要尤其注重构图能力及添画能力的培养。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构图方式:散点构图、中心构图、上下位构图、并列构图,借助折纸的过程,帮助幼儿正确构图。同时,要突出添画的丰富性,可以选择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作品,在对比差异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丰富的场景带给人的视觉美。

  在情节画的创作中,幼儿能够大胆、自由地创作,也靠平时的“形象”积累,教师要适当地给幼儿创造环境,给予正确的指导及一些技巧训练。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仔细观察,了解物体的习性、姿态等特点,并大胆尝试表现,积累绘画的表象及素材;教师要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学习突出主体,帮助幼儿学会构图;教师要引导幼儿多参与各种活动,积累生活体验。同时要让幼儿接触大量的同伴、教师或是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为幼儿的大胆创造表现提供支架。

情节画中的“情节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