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开卷材料题论述题题库精心整理

发布时间:2020-09-10 04:20:47

毛概开卷材料题论述题题库精心整理

篇一:毛概题库答案问答题部分完整答案(材料题)

0001.材料: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斗争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21世纪中叶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新论断是(B)

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贫穷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2.根据材料分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A.发展生产力

B.共同富裕

C.阶级斗争

D.和谐社会

000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内社外都有矛盾。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半社会主义的,社外的个体农民是完全的私有制 (个体农民在供销社入了股,他这一部分股金的所有制也有了变化,他也有一点社会主义),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互助组跟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同,互助组只是集体劳动,并没有触及到所有制。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个人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农具入了股,在社内社会主义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到将来,由现在这种半公半私进到集体所有制,这个矛盾就解决了。我们所采取的步骤是稳的,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将来也叫农业生产合作社,不要叫集体农庄)。一般讲,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摘自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 年 11 月) 材料 2 合作社大发展一批以后,区乡干部感到问题很多,担子很重,难于解决,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其实,这是不难解决的。其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乡里,抓住一个至两个问题最多的合作社,深入进去,加以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就可以引导该乡一切合作社迅速地仿照办理。在一个区里,只要整好几个合作社,就可以引导全区各乡的合作社迅速地仿照办理。在这里,建立乡、区和县的合作网的组织,是很有用的。这一点,请你们向县、区、乡干部加以强调。至于按照计划大发展一批合作社以后,及时地宣告停止发展,使运动转到整顿阶段,这是完全必要的。按照上述的季节规划,一年只有一季是发展的时间,其余各季都是整顿和准备发展的时间。其余各季也可以有一些零星的个别的发展,但是主要的发展

时间只有一季,并且还只需一季中的两个月,这样就可以基本上避免由于漫无限制而引起的 “ 左 ” 倾错误。因为有了这样的有计划的发展和整顿,合作化的总的进展是好的,有一些县、一些区和一些乡,由于种种原因,合作社发展少一些,也就不要紧了,在以后几年中逐步地跟上去就好了,不要怕被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从现在起,全国各地的要求,主要是合作社的质量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 摘自毛泽东《农业合作社要有计划地发展和整顿》(1955 年 11 月) 材料 3 农业合作化的进度,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基本上完成初级形式的建社工作,省、市、自治区 (除新疆外)一级的指标以要求完成百分之七十五的农户入社为宜,让下面超过一点,达到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左右。合作化的高级形式,争取于一九六○年基本上完成,是否可以缩短一年,争取于一九五九年基本上完成。为此,需要于一九五六年由县最好由区直接掌握每县或者每区办一个至几个大型(一百户以上的)高级社,再于一九五七年办一批,这两批应占农户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以为榜样。这样是否可能。又由小社变大社,规模如何。一乡几社,一乡一社,数乡一社,三者是否都可行。全国总社数三十万个,或者四十万个,或者五十万个,究以何者为宜。苏联是十万个社,我国是否以三十几万个社或者四十万个社为适宜。又先并社后升级为好,还是并社升级同时进行为好,还是先升级后并社为好。以上各点请你们一并加以研究。—— 摘自《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1955 年 12 月)

请回答:

(1)概括材料 1 中的主要观点(A BCD)

A、当前的农业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存在着完全私有制性质的个体农业,也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需要对现在的农业进一步进行改造,以转变为社会主义主义性质的农业

B、农业生产组织中的矛盾还比较复杂,既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内部农民与私有性质的个体农民之间的矛盾,又有生产合作社内的农民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矛盾,它们互相交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产生重大的影响,必须加以解决

C、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即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入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入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D、走这条道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对比材料 2 和材料 3 ,指出两段文字所反映的基本精神的相同之处(ABC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B、党的领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自愿互利、循序渐进

C、强调合作化运动中数量上和质量上齐头并进,并以此作为干部工作和政治素质考查的重要标准

D、对待合作化运动的速度方面,两者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

000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的党一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这一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实行,这大半不是取决于我们,而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是也取决于大土地占有者先生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决不认为,赎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思曾向我们讲过(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赎买下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了。——摘自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 材料2 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联盟的政策,不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或者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都是必要的,正确的,是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 但是这样做,并不是不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结成和继续这个联盟,为了借助国家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就需要对资产阶级偿付一笔很大的物质代价。这就是对于资产阶级私有的生产资料,不是采取没收的政策,而是采取赎买的政策。这是从我们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政策。——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1中恩格斯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AC)

A、提出了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

B、用暴力没收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使之变成人民的财产

C、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只能根据各国的社会历史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

D、采取斗争地主的办法对待民族资本家,迫使他们接受改造

(2)如何理解材料2中“这是从我们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政策”(ABC)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D、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0004.材料:“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解决他去世之后一百年、两百年、上千年所产生的问题。”---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江泽民同志说:“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摘自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上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C)

A、党的建设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AC)

A、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0005.材料:“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迅速,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 ---摘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各级党委和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从严治党,排除障碍,坚定态度,把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摘自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C)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2.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D)

A、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

B、积极应对党的队伍的重大变化

C、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年轻化

D、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0006.材料: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的表述。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动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就是指的是革命的动力。认清革命动力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 材料二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

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2)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AD)

A.买办资产阶级

B.亲英美派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0007.一九二七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 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在卢沟桥事变以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是“左”倾机会主义,即关门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还没有抗日的缘故。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已经不是“左”倾关门主义,而转变到右倾机会主义,即投降主义方面了。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已经抗日了的缘故。 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 为了坚持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为了变片面抗战为全面抗战,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必须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任何破裂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的主张都是不许可的。“左”倾关门主义仍然要防止。但是同时,在一切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到独立自主的原则。我们和国民党及其他任何派别的统一战线,是在实行一定纲领这个基础上面的统一战线。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任何的统一战线,这样的合作就变成无原则的行为,就是投降主义的表现了。因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 ——摘自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1937年11月12日) 材料2 在某种历史环境能够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制度的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另一种历史环境就要动摇变节,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证明了。因此,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并且只有充分发扬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坚持性和彻底性,才能克服资产阶级的那种先天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不至于流产。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摘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 材料3 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这里不来说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关系,也不来说冒险主义在将来大的时局开展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性,这点等到将来再说不迟。这里只说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关门主义的策略,是正相反对的两个不同的策略。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BCD)

A.它有新的革命性质即社会主义的性质

B.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C.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D.它有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2)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实质是共产党领导)(ABCD)

A.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性决定的

B.由于中国革命历史要求决定的

C.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领导权思想的发展

D.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篇二: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0页。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 (l)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2)试阐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被总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调查。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112页。

材料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材料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载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 (l)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1)第一,毛泽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在1929年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他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此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他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第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与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四句话内容,既一脉相承、又体现结合实践发展的时代特征。

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l/5的城市

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根据材料请回答:

(l)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要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7页。

材料

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0页。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5页。

材料

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和三权鼎立等政治模式的影响。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2001年7月2日《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2)我国应该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2、(1)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之所以不适合中国国情,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也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历史前提。所以,中国绝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篇三:大学毛概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五、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一:

西部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后发优势,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表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的比较效益差。??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第三、城市化进程缓慢,新农村建设遇到瓶颈问题。??

第四、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总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西部发展的主要矛盾。??

——摘自《学习时报》2006年12月8日人民网。

材料二:

恩格斯于1876年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写下了生态危机观和科学发展观萌芽思想的哲学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三: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

2、根据材料三,谈谈为什么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要求,第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解决了发展的目的和实质问题;第三:发展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四: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展开分析)

(二)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

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要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三)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为5.123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11公斤。但从199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下降,2003年更是下降到4.3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大致相当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2005年粮食产量虽然到了4.84亿吨,仍不能满足需求。

材料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比率达3.35:1。

材料3: 2006年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材料4: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因?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3、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不利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可以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三个方面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来论述。

(四)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达到10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实际增长8.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5500元,实际增长8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88多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有上述变化?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1)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是伴随着对旧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因此,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道路实际上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其重大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和非公企业进入,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从提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到提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在严格法律制度的制约下,市场主体必须讲信用,这样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价交换,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能有高效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五)

材料:2012年民生问题仍是焦点。

2012年是“十二五”第二年,通胀压力不断凸显,民生难题有待破解,经济转型面临挑战,社会管理呼唤创新。根据媒体民意调查,公众除对医疗、教育、就业等“老难题”保持关注外,对物价上涨、工资增长、城市治堵、搬迁补偿、社会管理等新热点表达更多关切。 稳定物价:“防通胀”考验调控智慧。新华网“2012年两会调查”专题中,“稳定物价严防通胀”被列为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

工资上涨: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已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使新一轮工资性收入增长预期增强。“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

楼市调控:新一轮楼市调控重拳出击,“限购、限贷”步步紧逼,房产税试点启动,住房保障建设加速,特别是首次提出“房价调控目标”,楼市调控由“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转为把房价控制在“合理范围”。政府如何确保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落到实处,真正在商品房市场之外建立一个平行的“保障房供应体系”。

上学看病就业: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就业促进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密集出台,使三大民生难题有所缓解,但离百姓期待尚有不小距离,特别是“优质、均衡、公平”的呼声仍然较高。

反腐倡廉:2011年多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办,彰显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要遏制腐败案件高发的势头,从根本上看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各单位“一把手”的权力监督,斩断腐败现象滋生的利益链。

社会管理: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后,社会建设滞后的局面需要改变。强调社会管理旨在立足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国情,通过制度创新化解社会矛盾,清除发展障碍,促进社会和谐。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阐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央近年来为解决民生问题在改革发展中有哪些重大措施?

(1)目标:(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可以结上述任何现实问题。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

(六)

材料1: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性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

材料2: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该报告称,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据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据34%的份额;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中国占3%。

材料3: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做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只占到2.6%。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2)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3)文化产业发展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4)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2.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如何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2)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3)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4)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2000年,WH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位);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患病群众48.9%应就诊而未就诊,29.6%应住院而未住院,44.8%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人民网,2006年9月19日

材料2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农民经济收入低与教育支出高是导致部分家庭子女不能充分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2004年,在未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占全国人口6.4%的地区,全部属于经济贫困地区。在城市,“上学难、上学贵”主要体现为“上优质难,择校费用高”。“上学难、上学贵”还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问题上,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随父母进城的近700万农民工子弟,义务教育失学率高达9.3%。

——《中国教师》,2007年1月10日

材料3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上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我们在进行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强调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逐步消除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新华网,2004年11月2日

材料4 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这一决定,顺应了时代潮流,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华网,2006年6月19日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

要点:.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对应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复杂,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观念,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和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八)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是儒学的精髓。

——《弘扬东方文化,构建和谐世界》——王毅大使在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的演讲

2005年11月17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经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

材料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

材料4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载《人民日报》,2005年5月23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3.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指什么?

要点: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其中蕴涵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3.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

(九)

材料1 我国的一大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转引自李抒望《政工学刊》,2006年第6

材料2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久前,瑞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半月谈》,2009年第15期

材料3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向的变化。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资达400公斤。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约23亿个,达1.87万吨,扔掉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达1320吨。如果消费者不分拣垃圾,回收者的成本就会增高,影响回收率。

——《半月谈》,2005年第15期

材料4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倩,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温家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6月30日

材料5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毛概开卷材料题论述题题库精心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