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发布时间:2019-01-17 04:31:06

专题九 戊戌变法

注意以下几个角度:

一、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

1、康、梁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维新变法改良,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康有为通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理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3、康有为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原因?

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旗帜;

 ⑶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

⑷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

4、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严复宣传西方社会进化论 谭嗣同宣传自由平等。

51895年举人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二、百日维新的特点

 ①性质:自上而下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托古改制。  

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⑤改造社会的实践效用低。主要起思想启蒙作用

三、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爱国性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有进步性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四、你认为日本的这次改革在该国的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如何?

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②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巩固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崛起为东方强国;

④没有彻底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

2)主观: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遭到强烈的反对和镇压,袁世凯的告密。

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认识: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一 甲午战争图 图二 时局图

材料二 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材料三 康有为等任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你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材料三 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分)

2)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材料五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六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3)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请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高三历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改革的定义: 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局部或根本性的 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重大改革简要回顾:

 

1.中国

社会

历程

2.世界

3.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

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从78年以后――90年代――今)

三、从改革的全过程看(原因――措施――结果方面)我们可以等到哪些启示?

以下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

2(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也……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王安石全集》卷三十九

材料二 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于是泛滥波腾,以导谀宣淫,蛊其君以毒天下。而善类壹空,莫之能挽。民乃益怨,衅乃倏生,败亡沓至而不可御。 ——王夫之《宋论》卷六

材料三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解决财政危机的主要观点。(2)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6)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2)

3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2)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2)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

4.阅读下列材料:(光绪帝)二十八日(1898616日)遂召见(康有为)于颐和园之仁寿殿……皇上曰:“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廷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曰:“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彼大臣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禄,而议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彼守旧大臣,既无事可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谤自息矣。……”上然其言。……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1)光绪帝向康有为询问了什么问题?

2)康有为对此提出了什么建议(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康有为这一建议的实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4)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主张的核心内容。在当时的中国,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与日本明治维新具有重要的联系。

1 1853年“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 2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3 甲午日本侵华海战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 见这次试卷的第41 改革 材料一

回答:(1)据材料一,图1、图2、图3之间有何关系?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综合上列图文材料,说明“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