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典型就业歧视案例剖析

发布时间:2019-11-12 12:08:04

十大典型就业歧视案例剖析

案例 1 歧视条款: “试用期无薪水、不上社会保险

【案例】应届高校毕业生去非正规单位、小型私营企业就业,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单位常以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提出 “试用期一年、试用期内无薪水、不上社会保险”这样的歧视条款。毕业生为保住工作常选择忍气吞声。从而使自己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评析】《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对于试用期的具体期限确定,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

期不得超过六十日。 且试用期内不能无薪, 单位必须为员工购买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险。此外,试用期期间,职工可随时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该条款如果写入了劳动合同即属

无效。招聘时单位提出此要求的,劳动者应该据理力争。

案例 2 “本职位限 X 性”

【案例】 “本职位限男性(女性) ”,这是各种招聘会,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

最常见的霸王条款。从政府机关的宣传文员职位,到企业的技术支持职位,都 “仅限男性”。在某招聘会上,某基层文化馆的 “行政人员 ”也“仅限男生 ”,而该单位的解释仅仅是“单位女孩太多了,领导想调节一下 ”。

【评析】《劳动法》第 13 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 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所以,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其他都属性别歧视,有违宪法精神,并违反和《妇女权益保护法》有关条款。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擅自以 ,岗位不适合女性 ?为由拒绝招收女职工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

《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 1.

矿山井下作业; 2.森林业伐木、归楞及流放作业;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

IV 级体力劳动度的企业; 4.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以及电力、电信行业的

高处架线作业; 5.连续负重(指每小时负重次数在 6 次以上)每次负重超过 20 公斤,

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 25 公斤的作业。这个规定是基于女职工的生理特点,为了保护

女职工的身心健康而制定的。

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 52 条规定: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

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同时增加了新的条款,第 54 条规定: “妇女组织对于受害妇女进行诉讼需要帮助的,应当给予支持。妇

女联合会或者相关妇女组织对侵害特定妇女群体利益的行为, 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揭

露、批评,并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案例 3 “不准结婚 ”、 “X年禁止生育 ”


【案例】程先生与经女士都在广西南宁市工作, 去年领了结婚证, 但却迟迟不敢办婚礼。原因很简单:按单位内部规定,夫妻俩不能同在一个单位,婚事让单位知道了,夫妻中

的一人就必须离开单位。 为了求职、 保 “饭碗 ”,南宁不少已婚人士成了 “隐婚一族 ”。 另有一公司招 “综合办文秘 ”,小王前往面视, 企业面视负责人要求小王承诺三年内不生育,否则不予签订劳动合同; 履行合同期间怀孕的,要与之解除劳动合同并须赔偿企业招聘

费用。小王虽然不情愿, 但是想到找工作的艰辛, 就违心答应了。 一年后, 小王怀孕了,企业对小王说我们按照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吧,先把企业损失赔偿上。

【评析】企业这样做违反了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侵犯了公民的结婚自由权和生育权。

增加了一项新规定: “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第 27 条: “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

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案例 4 “身体状况与姓氏歧视

【案例】这方面的歧视可谓是五花八门,包括身高、相貌、体型、残疾和血型等方面,

如有的企业招聘时要求 “五官端正 ”,有的要求 “容貌气质佳 ”,这让很多长相一般的求职者徒增自卑感;一家公司不惜重金聘请销售总监和国内、国际市场销售经理,聘用条件

之竟然是血型为O型或B型。一位老板有意招聘一个女孩当营业员,一听女孩姓裴,便马上改变了主意,因为 “裴”与 “赔 ”谐音,不吉利。另一老板有意招聘一男生当客户服务

主管,但得知他姓 “贾 ”时,立马不再谈聘任之事,理由是:姓 “贾 ”会让人怀疑公司的信誉。

身高歧视: “身高 X 米以上

2004 12 月,广东省廉江公开招考英语老师, 规定 “女性 150 厘米以上, 男性身高 160

厘米以上 ”,一名笔试和面试总成绩排第六的女教师因为身高差了2厘米而被拒绝录用。


月她在天津市一家医院接受首次面部整容手术。此后,张静陆续接受了几次免费整容手术,包括改善眉毛、除皱、鼻尖整形等。

【评析】 企业认为形象好的员工工作绩效一定比相对差的高,而事实上除了一些特殊行业外,形象与工作绩效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而根据姓氏决定录取与否,更是咄咄怪事。

对于广东廉江对教师的身高歧视,有媒体感慨: “身高只有158厘米的鲁迅先生再世,也没资格在廉江当教师。 ”而益阳市人事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务员身高标准是

湖南省人事厅、 卫生厅联合制定的, 差 5 毫米也不能破格! 媒体报道后, 公众议论纷纷:

公务员选拔是选人才还是选身材? 除了特殊职业对身高有确实需求,其他都属群体歧视。现实中的这诸多争执,呼唤着国家法律法规给与一个公正的解释和规定。


案例


5


大中电器 “减肥令 ”违了法


【案例】北京大中电器公司曾发出一道 “减肥令 ”:自 2004 5 1 日开始,身体过胖


者将要受到处罚,第一个月 “带薪调整 ”,第二个月发一半的奖金,第三个月扣发全部奖金,第四个月仍不达标将劝离工作岗位。据该公司董事长助理王延星解释,目前体重已

成为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因素, 为了让员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同时也从关心员工身体

健康角度考虑,才制定了 “减肥令 ”。在大中电器上班的小勤抱怨,自公司下达 “减肥令 ” 后,她和几个 “胖姐妹 ”都开始控制食量,现在连肉都不敢轻易吃了。据了解, “过胖者 ” 的标准是按照一个公式计算的:身高(厘米)减去100,所得到的公斤数就是正常的体重。如果员工超出标准体重的25 %,就属于 “过胖者 ”。

【评析】员工体重对销售行业并无明显影响,将其与奖金挂钩甚至劝离肥胖员工,有人身歧视的意味。该规定和《劳动法》等有关法规是相违背的,公司员工可以到劳动部门投诉。

案例 6 有无男友竟成女大学生新 " 求职壁垒 "?

【案例】重庆交通学院为该校约 4000 名毕业生举办了双选会。有意思的是,用人单位有特意招聘无恋爱史的女生。 “我们得向学生讲清楚,条件合适并且没有男朋友,可以

考虑接收。如果有了男朋友,选择单位还是选择男朋友,那得由学生自己决定。 ”一家用人单位现场负责人这样说。

【评析】真是怪事!有男朋友则求职无门,无男朋友才网开一面,设下这道门坎,局外

人看着蹊跷, 企业则是另有算计。 原来这些企业来招聘会上设摊, 主要的目的不是选才,

而是为自家单位的人才挑选媳妇儿。因为这些单位中一些男性人才至今仍是单身, 为了不让其远走高飞, 于是单位就将招聘会当成了婚介所,要选一批单身女性回去做拴住男

性人才的桩头儿。

企业称自己在职场上选媳妇儿乃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颇有些理直气壮的样子。企业此举是个馊主意。且不讲男性人才至今仍是单身,有无其单身的道理?要是他们本身就不想谈婚论嫁,那么你企业就是将他们埋在女人堆里,也未必有什么用。至于留住人才,靠的是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的良好创业环境。倘若环境不行,那么纵然前后左右皆是丽人,除了一见美眉就迈不动腿的登徒子,谁也该走照样走。企业怎么会想


出这种馊主意,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们不能不问的是,现在一些企业到底把女大学生当成了什么?

案例 7 残疾人歧视:曾利雄不妥协

【案例】曾利雄是一位天生左手残缺的长沙妹子, 1997 年她通过考试被广州市残疾者

英语培训中心录取,最终拿到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她 “像健全人一样 ”去人才市场应聘求

职,一家港资服装企业的老板在招聘现场测试了她的英语水平后决定录用, 然而第二天,

偶然间知悉了她左手残缺的老板娘坚决不肯聘用她了。 几经辗转终于有一家物流公司决

定接受她,但到公司后仅一个月,在同事的歧视与排挤下又只得憾然离职。 2002 年底,

曾利雄黯然回到长沙。经长沙市残联引荐,曾利雄进了一家电视机厂,但在轻视与排挤之下,两个月后她悄然退出。

【评析】 “在遭拒的理由中,听到最多的是 ,安排你就业可能影响公司形象 ?。”曾利雄说。“尽管我已经习惯被拒绝,有形无形的就业歧视甚至让我喘不过气,但越是受挫,我越

想与它 ,较劲 ?!”曾利雄近几年屡屡遭遇就业歧视,却从未放弃。作为一个残疾人,曾利

雄最大的渴望是能拥有与健全人平等的机遇。 “我不知道,求职路何时是尽头。

案例 8 “户籍、地域与方言歧视歧视

【案例】北京明文规定一些行业限制使用外地人员, 1996 3 28 日北京市劳动局颁布的第 2 号通告里,清楚地规定了 1996 年外地人员在京务工的范围,在 204 个工种中允许使用外地务工人员的行业只有 12 个。户籍歧视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农民工的歧视。

一些大中城市设置的行业和工种限制, 硬性规定企业单位不得使用农民工, 而且农民进

城务工要办暂住证、健康证等五大证,要交就业登记费、审核费等各种费,少一证就挨罚。

“河南人勿进 ”,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贴出告示,拒绝河南人。部分企业在招聘中要求应聘者必须会讲当地的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宁波话、上海话等。

【评析】 户籍歧视涉及我们国家现行的户口的管理制度和一些地方行政规定,许多地方

政府把外来劳动力看作是城镇职工的竞争对手, 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限定外地人在当地就业的工种,利用户籍等条件限制外地人融入本地,因

此企业有时也无可奈何。户籍歧视的另一个原因企业认为外地员工不稳定,容易流动。

这对于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是非常不利的,也是对公民平等就业权的侵犯。

对于地域歧视,企业的的理由有四:一是本地人的民情风俗、言语习惯比较接近,利于开展工作,不必探亲,如果是外地人则每年要有一定的探亲假,以及报销探亲路费等问题;二是本地员工稳定性强,避免人员频繁流动;三是地区信用的影响;四是如果不懂方言,怎么与只懂方言的客户或其他员工交流呢?企业的理由也是似是而非的。现在的就业大军早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是走是留取决于就业环境,发展前景。企业如此固守一隅,目光短视,只会害人害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案例 9 “经历歧视 ”


【案例】主要是刑释解教人员常因前科失去就业竞争机会。 据上海市监狱局最近统计,豫园街道 1998 2002 年间刑释解教人员有 305 人。在 305 人中就业只有 66 人,而占 78.4% 的刑释解教人员处于无业和就业不稳定状态, 不少还是隐性就业。 网上调查:

“如果你是刑释人员,你现在的状态是? ”选择 “失业 ”的占六成以上;在 “如果无法就业,你会怎么生活 ”一项中,表示 “或许会采取不正当手段 ”的占六成,而另有二至三成要 “靠

家人、朋友接济 ”。不少在网上参加调查的刑释人员表示, 就业的最大困难是 “受人歧视 ”,约占 61%。企业认为招聘了刑释解教人员, 他们再犯罪风险比较大。 企业不是福利机构,没有义务对他们进行再教育。 没有人愿意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境遇。

【评析】能否正常回归社会,与监狱改造环境、帮教制度、大众接受心理有密切关系。现在很多人对监狱的了解,多是来自港片或美国电影,一说到坐过牢,就很容易将

他们跟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联系在一起。 人们对刑释人员存有偏见, 社会对他们很排斥。这就像 “标签理论 ”,一旦进去后,就被贴上了标签。标签过多,导致总有一部分人游离

在主流社会之外。加之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自身也有心理障碍。一旦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得不到社会的接纳,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又找不到工作养活

自己,很容易心理扭曲而导致重新犯罪。有一个统计表明,二进宫的人有 50%是在适应期间再犯罪的。对待刑释人员,社会不接纳,只会积累更多的危险因素。

案例 10 恐慌性歧视:全国首例乙肝歧视案

【案例】2003 6 30 日,芜湖市人事局在芜湖境内组织实施了公务员招录考试。

张先著报芜湖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职位,并在近百名竞争者中综合成绩排位第一名。按


【评析】 我国约有 1.2 亿人属于乙肝感染者,他们在就业和生活中屡遭歧视的现象并不鲜见。严格地说,在这起全国首例乙肝歧视案中,人事局侵犯的不是乙肝患者的劳动就业权, 而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乙肝歧视案的社会意义比官司本身的输赢更具有意义。

这起 “乙肝歧视案 ”展现了公民的维权观念渐趋理性化。乙肝歧视案的诉求从 “我到底是不是乙肝小三阳 ”,转成了 “我是小三阳, 但我就是要报考公务员 ”。这样个人的权益,就和全国 1.2 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宪法权利联系了起来;是《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而不是芜湖人事局在歧视乙肝人群。不是拒绝原告的行为构成了歧视,而是拒绝的理由和规则构成了歧视。

“乙肝歧视 ”的源头在哪里?一方面是公众懵懂且滞后的认识, 谁都不想和它们沾上

边,属于恐慌性歧视。 “公众对肝炎的认识还处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的医学水平 ”,而

上世纪 80 年代末,即使是专家,对肝炎的认识也十分肤浅。另一方面,有关法律、制

度明显滞后。 1989 9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 1991

12 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实施隔离措施未免过于严厉。

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早已将法律远远甩在了身后,而法律又使 1.2 亿以上的乙肝病原携带者成了另类群体。

现实的案例告诉人们, 在公民平等权问题上, 劳动和行政关系的主体之间出现了某种紧张的对立。 旁观的人们即使是用朴素的正义观念都已可以看出就业困境现象中的不

合理性, 而现行的法律制度更应当也必须做出某种程度的响应。 这才是我们应该引起足够警醒和关注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十大典型就业歧视案例剖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