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雨十年灯 - 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4-11-06 05:45:23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 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



  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所以五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还处在很低级的档次上,不仅拍法呆板,制作简陋,而且内容单一,故事草率,无论艺术价值和工业水平,都停留在农村小作坊质朴的土法炼钢阶段。



  这个时期的武侠名角是关德兴,饰演黄飞鸿深入人心,50年代,香港一共出品了62部黄飞鸿电影,只有两部不是关德兴演黄飞鸿。



  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在1956年达到高潮,一年有25部上映,到了1958年前后,这种粗制滥造的粤语电影再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一次高潮算是结束了,市场被卿卿我我的黄梅调所统治。



虽然制作粗糙,但胡鹏作为香港第一代武侠电影浪潮中的大导演,为日后的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跟随他拍摄电影的除了关德兴,还有石坚,曹达华等香港电影圈里的第一代演员之外,还将刘家良的父亲和袁和平的父亲带入了电影圈,胡鹏的班底对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兴起,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



  进入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市场日渐成熟,国语电影占据主流, 这为香港武侠电影的再次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李翰祥以《江山美人》将电影票房从为单位提升到以十万为单位的档次,1963年,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整个东南亚,盛况空前,香港电影人蜂拥而上,无人不拍黄梅调,黄梅调电影盛极一时。



  李翰祥1964年叛逃邵氏去了台湾自立门户,邵逸夫为了扭转局面,决定振兴武侠电影,以阳刚热血来对抗你情我侬,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第二次高潮来临了。



  1964年,出现了两部香港武侠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电影——《虎侠歼仇》《金鹰》



  《虎侠歼仇》是大导演张彻的成名作,虽然票房并不理想,但现在被公认为第二次香港武侠电影高潮的开山作,其中的新意十足,改变了旧时代的武侠电影老套简陋的流弊。



  《虎侠歼仇》的摄影师徐增宏被邵逸夫派到日本学习电影技术,1965年回港后做导演,主拍武侠电影,成为日后香港武侠电影的一员干将。



  《金鹰》是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公司的作品,陈静波导演,这是一部在香港电影史上都非常值得一提的电影,这部电影在当时来说算是超级大作,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实地拍摄,内容曲折,场面壮观,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



  在这之后,张彻和徐增宏先后又推出了几部武侠电影,虽然票房依旧不理想,但对武侠电影的再度兴盛,起到了推动和预热效果。



  到了1966年,香港又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武侠电影作品——《云海玉弓缘》《大醉侠》



  《云海玉弓缘》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张鑫炎导演,在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 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侠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片被认为是武侠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大醉侠》,胡金铨的惊世之作,江湖地位无需多言,即使没看过,也知道这部电影的大名,武侠电影史上无法越过的名片。



  1967年,张彻的时代来临了,《独臂刀》票房过百万,轰动全港。



  同年胡金铨脱离邵氏去了台湾,拍摄了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栈》,横扫香港和台湾电影市场,香港武侠电影正式进入第二次辉煌期,1967年到1977年,这十年间,上映的电影中几乎有一半是武侠电影。



  1969年,台湾电影导演张曾泽拍摄了《路客与刀客》,最早在银幕上展现中国武术拳脚功夫,以拳脚搏击为主,摒弃了刀剑武器,真打实拍,拳拳到肉,第一次将拳脚功夫引入武侠电影世界,对后来的武侠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拳脚功夫在张彻的《报仇》和王羽的《龙虎斗》之后,开始大红大紫,当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后,拳脚功夫成了武侠电影的主流,刀剑武器作为陪衬。



  武侠电影在李小龙时代达到了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武侠电影开始朝全世界扩散,但在李小龙去世后,无人能够弥补巨星之后的黑洞,武侠电影陷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



  李小龙之死,无疑是香港影坛的一大损失,不过当时香港人已不必要打外国人来争取自信,而是有了自信,对本土产生了更大的认同。,武侠电影开始回归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



  武侠电影从李小龙之后,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分为三,一种是发掘侠义的草根文化,重义气为主,讲述平民社会的暴力问题,黑社会组织等内容,经典电影如桂治洪的《大哥成》。另一种是从武侠小说中吸取精华,改编武侠小说,发掘文人幻想武侠,以楚原的古龙小说改编电影为代表,第三种是以为主,弱化情节,以功夫打斗过程为卖点,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刘家良。



  从1964年张彻的《虎侠歼仇》开始,一直到1974年张彻远赴台湾组建长弓电影公司为止,在这十年里,算是香港武侠电影大发展的十年,内容形式和拍摄手法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十年里,张彻,王羽,李小龙,是当仁不让的武侠电影三大巨头,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等张家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武侠明星。



  1975年,刘家良脱离张彻,导演了《神打》,开创了武术指导向导演发展的先河,香港武侠电影进入了以为主的时代,武打成为武侠电影的主流,此后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人纷纷以武打成名。



  1977年,洪金宝导演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开创了谐趣功夫电影的先河,算是武侠电影的一大创新,在1978年被袁和平和成龙发扬光大,《醉拳》之后,几乎所有功夫电影都融入了喜剧桥段。



  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除了武打功夫片,楚原的文人武侠电影也曾辉煌一时,但以市场行情来看,楚原的电影主要票房来源在台湾,在香港本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在七十年代末,香港武侠电影虽然产量不减,但在内容形式上已经逐渐僵化,几乎清一色的清末功夫武打电影,一味的在武打上做心思,很难玩出新意,市场日渐饱和,观众开始厌烦武侠电影。



  其实按照香港电影界的分类,古装刀剑片才算是武侠电影,而古装或者近代的拳脚功夫片是功夫电影,两者分类很明确,1980年和1981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出过两本专刊,一本《香港功夫电影研究》,一本《香港武侠电影研究》,如《黄飞鸿》《唐山大兄》《精武门》这种类型的电影,都被分在功夫电影的类型里,算不上是武侠电影。



  不过如果严格按照这种分类的话,武侠电影就显得很小众了,从李小龙之后,香港电影市场上几乎全是功夫片,除了楚原,再无武侠了。



  虽然在1979年,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都拍出了新意,为武侠电影注入了新的元素,但一方面徐克和谭家明等新浪潮干将们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市场已经厌烦了武侠电影的老套。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香港经济起飞,从一个港口进化成为世界级大都市,观众的口味已经变了,他们更喜欢看新颖的贴合时代的作品,而不是清末民国时候老旧的打斗功夫。



  于是武侠电影市场迅速萎靡,1980年港台地区上映了142部武侠电影,1981年狂跌到24部,到1985年,只有十部武侠电影上映,而到了1986年,在香港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全年只有3部武侠电影上映。



  整个8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都处在低谷,仅有如徐克的《新蜀山剑侠》,许鞍华的《书剑恩仇录》,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等寥寥几部名作问世,其中《新蜀山剑侠》《倩女幽魂》还不能算是纯正的武侠电影。倒是内地在改革开放之后,武侠电影迅速从灰烬中重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徐克邀请武侠电影大宗师胡金铨联合拍摄《笑傲江湖》,由此引发了新一代的武侠电影浪潮。



  1991年,徐克以崭新的形式和创新的内容拍摄了《黄飞鸿》,引起轰动,跟风无数,古装武侠电影瞬间占据了市场主流,19921993年,票房大卖的电影中,有半数是武侠电影。



  从1990年到1994年,香港武侠电影高潮迭起,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男儿当自强》《东邪西毒》等经典名作层出不穷,观众大饱眼福,但随着香港电影整体的衰落,武侠电影在1994年之后再次沉寂。



  到1998年,武侠电影再次迎来新的突破,《风云之雄霸天下》将电脑特效技术引入武侠电影的世界,这是继威亚之后,武侠电影拍摄技术的革命性改变。



  同时新时代的来临,武侠电影的内容也在改变中,如《黑侠》将科幻色彩带入武侠世界,武侠不在局限于古装,未来世界也可以有武侠,《少林足球》将体育带入武侠世界。



  在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已死,香港武侠电影自然也没生存的土壤了,基本都是合拍片什么的,没啥好说的了。

江湖夜雨十年灯 - 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