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音乐史

发布时间:2011-01-08 19:08:52

1,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中最早的为约6000多年前的无音孔和一音孔的古埙,也大大充分了我国可证的古音乐文化。

2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产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助,后来逐渐演变成巫术,原始音乐的传说反映出这种形态。原始人与旱灾、水灾斗争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这是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原始人把精神力量神秘化,就演变成巫术。

3古歌与古歌舞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弹歌》,是反映狩猎生活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则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似乎是用呼喊,恳求的音调唱出来的。青海大通县孙家寨舞蹈文采陶盆与史籍所载有关乐舞资料相印证,说明我国古乐舞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等。黄帝时代以云为图腾,所以《云门》应是崇拜天神的乐舞。关于《咸池》,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天上西宫星名,另一说为太阳落山后洗澡的地方,可见尧的《咸池》也是崇天的乐舞。古乐舞中的以舜的《韶》最著名,这事一部宗教性的乐舞。夏的《大夏》内容是赞颂禹治水功绩的。商的《大濩》则为歌颂商汤武功的乐舞。

4古乐器

这一时期的主要打击乐器有:鼓: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磬:磬为石器时代的产物。编磬:由几个不同音高的磬变为一组。钟:目前发现最早的为陶钟。编钟:用几个不同音高的编钟编联起来演奏,就成了编钟。编铙:··骨笛:埙:蘥:龢。

5,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收到专业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3,乐器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4,这时期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音乐理念。流行三种音节和调式。十二律、三分损益法。铸出在一个中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5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6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6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歌唱与庶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周代统治者为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在春秋末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形式“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孔子曾以它做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

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三类:12雅,贵族文人的作品。3颂,古老的祭歌和舞曲。《风》是《诗经》的精华,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爱情的、有劳动的;有生活风俗性的;有讽刺的;有童话的等。《诗经》中的《风》,收集范围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楚风仅稍有涉及。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她的左品收入《楚辞》中,其中《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原来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由于歌唱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声乐理论,先流传下来的主要有这样两段史料:其一是《乐记·使乙篇》所载。其二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一段记载。

7古乐理、乐律学

西周以来,由于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积累,这时期古乐理中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形成,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当时流行的三种音阶已有通用音名、如五声调式音阶。两种七声调式音阶。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音高、力度、节奏、速度、表情力等作为乐曲构成的整体因素的观念也存在,这时期以出现转调的理论,春秋时期产生了计算乐律的理论——三分损益法,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

8,音乐思想

西周时期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也可以说乐是礼的奴隶。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逐渐崩溃,乐逐渐摆脱礼的束缚,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独立地位春秋末期开始形成的儒家学派,战国初期形成的墨家学派是这时期的显学,他们的音乐思想是对立的。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一儒家思想为基础,坚守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系.《乐论篇》阐述了六个论点:1,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因为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2,音乐可以促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以应付社会上任何变化。3,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听了“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的作用。4,音乐是“先王”用来变现欢乐的,在“先王”之道中,礼和乐是最重要的。5,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所以要谨慎选用。6,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有能使人得到娱乐。

名词解释

1, 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徙歌”。以后徙歌又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势,就成为“相和歌”。

2, 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的散乐,是多钟民间艺术的结合。它包括了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3, 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乐又分为鼓吹和横吹。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特别在民间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基础。

4, 广陵散: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广陵散》的题材内容,根据琴曲小标题。《广陵散》曲谱经历代传授,后来保存在明·朱权辑的《神奇秘籍》中,它是隋唐时期的传谱。

5,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可推至汉代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步出厦门行)。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当与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琴曲歌词《幽兰》有关。鲍照的《幽兰》词,情调朦胧迷离,似在回顾往事,略带伤感,以借“幽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碣石调·幽兰》更深刻地表达其幽怨、压抑的情绪。

6, 散曲:散曲的音乐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曲子和宋元说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创作曲调。散曲所表现的内容很广,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但数量最多的是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因而最受文人士大夫的崇尚。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

7, 教坊:隋唐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

8, 太常寺: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随带太常寺是监管雅乐和俗乐的机构,它囊括南北朝是一流的乐工,建立教坊。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

9, 瓦子勾栏: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瓦子也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有的勾栏以“乐鹏”为名。

10,蔡元定;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11,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12,歌舞戏;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766801)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

13,《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思想及其对立观点

《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字叔夜。琴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在政治上反对司马氏专权,主张“非汤武薄周礼”。在琴曲方面,作琴曲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琴赋》等,还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

《声无哀乐论》通过“琴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都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心之无声,明为二者”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表明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它对欣赏着的作用,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即所谓“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了它和老子思想的联系。这一时期,根源于道家思想的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这样,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清谈家应运而生。他们带着任冲动而生活的“风流”,带着放达的浪漫资质,构成了与传统儒学相抗衡的思想流派。其在音乐思想上的反应,尤以“竹林七贤”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最为典型。

《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4,略论宋代市民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1,市民音乐蓬勃发展已从宫廷转移到市民阶层。

2,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它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瓦子勾栏是固定性的演出场所,不管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进行演出活动,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3,两宋京师瓦子勾栏与宫廷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瓦子勾栏受宫廷管辖。瓦子勾栏中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勾栏中献艺。

4,瓦子勾栏中的表演技艺极为丰富。艺术形式就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舞旋、影戏、杂拌、叫果子等。

宋元市民音乐活动场所除瓦子勾栏外,茶坊、酒肆、歌楼以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很活跃。被称为“路岐人”的表演场所更为广阔,街头巷尾的热闹之地随处可见。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自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民间艺人行会组织的的出现是宋、元市民音乐繁荣发展的产物。在这些行会组织中,由于文人的参加,对民间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5,西周时期的音乐思想

西周时期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为核心,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也可以说乐是礼的“奴隶”,把音乐当作附属于礼的规范人的工具。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的音乐思想并没有系统化,仅有启蒙意义。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乐记》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其一,就音乐的产生,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即“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此外,《乐记》所论还涉及到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音乐与情感等等十分广泛的领域。荀子是先秦诸子最后一位大师,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收百家而形成自己的体系。荀子论乐的主要观点。它主要针对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论篇》主要文字直接引用《乐记》,其中阐述六个论点:1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2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以应付社会任何的变化。3,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听了“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的作用。4音乐是“先王”用来表现欢乐的,在“先王”之道中,礼和乐是最重要的。5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所以要谨慎选用。“先王”重视“礼乐”而贱视“邪音”。6音乐既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又能使人得到娱乐。所以音乐对人是很有用处的。荀子认为音乐既然有那么大的作用,又是“先王”所主张的,墨子却反对它,这就近乎犯罪了。与儒家学派的音乐观相对立的就是墨子。墨子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它的著作不仅包括非常深刻的哲理性,同时包含许多关于科学上的问题,如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墨子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反对音乐。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音乐则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墨家反对音乐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对音乐的。法家形成于战国中期,其代笔人物为商鞅,韩非。他们对政治变革提出了积极的法治思想。在音乐上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但并没有对音乐提出明确的法家主张。

16,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

隋唐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速发展而建立的,隋炀帝在关中建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互相补充,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官,太常寺是监管雅乐和俗乐的机构,它囊括南北朝时遗留的乐工,建立教坊,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乐器人才。唐玄宗时,教坊已有五处。唐代扩大教坊的结果,使宫廷音乐的发展具备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从而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燕乐的高速发展。梨园因设立于禁院附近而得名,梨园弟子是从太常寺乐工中精选的,有三百人之多,由玄宗亲自组织排练,梨园可能是专习法曲,专稿器乐的组织,它与教坊的区别在于,教坊专习歌舞,均由女性入选;梨园则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由男性担任。

1中国音乐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