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连载:金门战役(一)

发布时间:2018-10-06 13:12:31

「国共内战」连载:金门战役(一)

「国共内战」连载:金门战役(一)

标签: 金门 古宁头 国共内战 两栖登陆 1949 分类: 军史与战例 2012-07-15 22:59

笔者注:本文是笔者对1949年后国共内战之战史和两岸政治及外交决策的考证之节选连载。鉴于博客每篇内容的大小限制,笔者计划分若干批次刊载。这里先以1949年「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之考部分连载于读者。

请尊重版权,谢绝各位网站编辑的随意转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提供给搜狐博客发表,本博客所有文章之版权均为本人所有;

· 媒体转载、商业转载请与本人联系,经得许可并请支付稿酬;

· 个人转载请注明“转载”,保持全文原状并请附带原文链接,告知本人;

· 对于侵权转载,本博保留相关法律追责权利。

· 电子邮箱:http://www.360doc.com/mailto:earththree@sohu.com

……

(前略)

……

第一章、金门战役的考证与思考

■ 土立方~earththree

  早年在台湾,由于金门战役是国民党内战一路溃败中鲜有的重大胜利,犹如打了一枝强心针般具有政战鼓舞效果,所以曾被国民党极力宣传,历史地位于是一再拔高。

  而在大陆,早年因为金门战役失利的不光彩而讳忌提及,一度成为禁区。近一二十年来又因为早年禁忌的逐步放开,解放军败走金门被当作了「重大秘闻」来炒作,掺入了不少自由发挥的加工。

  在大陆方面,解放军金门战役的失利,如今过多的认为是藉于解放军对两栖登陆战的「无知」。比如,大意轻敌、不了解水文潮汐、不懂两栖登陆作战,等等。——如是「无知」,那么是哪些事项上的无知?如是「轻敌」,那么轻敌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站在全局来分析,以偏概全,甚至主观定论,得出的结论便很容易存在根本性的偏差。

  在台湾方面,当年对金门战役的很多记录就不够完整,后来有派系成见各说各话,如今又对此役逐渐漠不关心。很多文章里有的漏洞颇多记录有误,有的则是张冠李戴,还有的则是所谓「歌德派」的争功掠美。——这其中,有金门战役的国军指挥官是谁的争论;有参战各部「自说自话」的各种版本;有战车营参战的各种「传说」;有日藉顾问存不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双方参战人数、伤亡人数、俘敌数量这样的老话题。

  近些年来,两岸不少未经证实的观点和论据又互被当作「正史」借用,如此以讹传讹,关于金门战役的战史就越传越离奇,越传越夸张。

  无论是当年国军的政战需要,还是后来大陆的胡乱炒作,这都不能成为历史不真实的理由,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研析国共内战乃至台海问题,必须对金门战役进行一个重新审视,从中理解和体会当时的局势实情。

第一节、双方的准备与决策

■ 解放军登陆准备

  金门战役,原本是与攻占厦门合并考虑,称为金厦战役。

  这个金厦战役,自解放军攻取福州后,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就一直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对于渡海作战的考虑,时任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将军后来在《叶飞回忆录》中写到:

  我兵团由福州挥师南下的目标,首先是解放闽南泉州、漳州地区。南下时,主力沿福厦公路行动,另一路第二十八军两个师由海上南下。所以要派部队由海上走,一方面要渡海解放平潭岛,一方面是有意锻炼部队适应海上作战。虽然部队经历了渡江作战,但渡江与渡海作战是两回事。我们部队都是“旱鸭子”,哪见过一望无际的大海,记得三十一军的后勤部长一上船就要呕吐。当然,这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但也可以看到当时部队是不适应海上作战的。渡海作战,首先要有船只,这要感谢福建地下党组织和福建人民支持搜集船只。部队还必须有航海知识,否则就一点战斗力也没有!

  这里可以看出,解放军对于部队不适应海上航行,没打过登陆战,是有所准备的。叶飞在部队入闽的行动中就有意安排了二十八军由海上南下,以锻炼部队。最后的金门战役也就是由二十八军来负责,外加调入的二十九军主力师及一个团。

  对渡海顿陆作战,当时解放军十兵团不仅是先分一路兵力做了简单适应,在后来实际的战役准备中也都有冷静的认识和准备。譬如在发动厦门战役中,叶飞谈到:

  虽然福州战役,泉、漳战役顺利,但我们对渡海作战攻取厦门这个要塞是认真对待,进行充分准备的,生怕在入闽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出问题。蒋介石严令汤恩伯死守厦门。过去日本人在厦门构筑的防御工作非常隐蔽,与海礁、岩石的颜色差不多,不易观察,非到近处不能发现。一点不夸张地说,我们从来还没有打过如此设防的岛屿。敌人离台湾又近,又有海空军,我军却没有海空掩护。虽然当时全国是势如破竹的形势,但我们认识到以木船渡海顿陆攻取厦门这个任务是艰巨的,我军完全没有经验,是不能轻敌的,因为这不是在大陆作战。

  这里也能看出,对于沿海岛屿的特殊情况、国军的海空军优势、以至于「不能轻敌」,在当时都是有意识和有准备的。轻敌思维在后来的登陆金门作战中确实存在,而且确是主要原因。但这种「轻敌」是体现在哪方面,这要搞清楚,不能随意的主观理解。

  如今台海两岸对峙已半个多世纪,很多当代人用对现代两栖作战的感知来理解当年的台海形势,把解放军败走金门的结果简单结论为「无知者无畏」,这就失实了。

图:金门战役后被国民党军俘获的解放军机枪浮板(左);此机枪浮板的应用战法是,当年的小船木船搭载步兵班在近岸后放下机枪班,将机枪架在浮板上泅水上岸,随步兵提供登陆中的火力支持。从一张海南岛战役前第四野战军练习水上射击的照片中,可直观的了解此机枪浮板战法运用,图中四野的为竹制浮板(右)。

  事实上当时不光是在认识层面,解放军为了沿海岛屿的登陆作战,是做了许多非常具体功课的。包括:

  从「旱鸭子」练游泳,制作各种泅水器材,练习水上射击,等等作战技能训练;到什么样的船带什么样的兵,每条船带多少兵,船只近岸后何时下船、如何登岸,登岸后如何恢复建制,各单位之间的联络暗号,如何突破滩头防御阵地,等等具体战法;再到作战中部队登船顺序,船队如何指挥,返航谁来负责,等等过程考虑;还有平时部队如何隐蔽,部队如何训练,船只如何伪装和看管,等等管理细则。

  这些细节的准备,二十八军,包括参战二十九军部队,在金门战役前都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多次演练。当时的训练就有三个主要部分,包括熟悉海情潮汐;船队航渡中的战斗编组和控制;攻滩的技术、战术训练。白天有国军飞机侦察就隐蔽船只,岸上训练,到了晚上就上船轮流实践演练。

  解放军上述的这些功课,虽然事前训练时间是有一定的仓促,但在实际金门登陆战中是收到预期效果的,这也是经过国共双方资料证明的。

  暂以航渡为例,整个航渡中只有自莲河出发的244团第2营船队向西偏航(或因误跟251团船队所致),于251团和253团之间登陆,其余部队都是在预定登陆点靠的岸。

  如今大陆有些文章称,登陆部队全部偏航,没有一支部队在预定登陆点上岸。这些说法多是未经调查的主观发挥,事实上解放军的登陆航渡是基本完全成功的。

  打仗不是儿戏,绝不是纸上谈兵那样简单,作战部队在任何战役前,都要做很多的功课。这些具体的功课只有没做够的,从来没有多余的。时任国军十九军军长的刘云瀚将军在后来所著《纪金门古宁头之役》一文中,对解放军的评述中写到:

  由卤获的匪军文件,及综合匪俘口供,再参证实战经过,对于匪军的得失,可概括有左列各点:

  1. 匪军的优点

  ……

  ⑵战前准备极为周详:匪军此次进犯本来是很慎重其事,命令指示,亦颇详细,战前准备极为周详,参战部队亦曾施以反复严格之训练,惟为时甚暂。

  ⑶参战部队均属精选:进犯之匪军均系由匪第廿八及廿九两军中挑选之精锐,并充实其人员与装备,战门力相当坚强。并强调人自为战之独立作战精神。

  ⑷对船只之管押特为注意:所有押船人员及水手,均特别由各部队中挑选而来,并规定专任押船之责,概不登陆参战。

  现在很多关于金门战役的文章,往往十分随意的定论解放军轻敌、没有经验,好象解放军真的什么都不懂。甚至不少文章有模有样的称,解放军把机枪、火箭筒和弹药分船运输,战斗打响后有枪无弹,找不运弹药的船……。如此写作很不负责,也完全缺乏军事常识。

  任何部队从单个步兵到战斗单位,都会随武器一同携带规定基数的弹药,除非是无法随行携带的补充弹药才会另船装运。让机枪手、火箭筒手把枪、弹或武器部件分船装运,没有哪个士兵会答应的,这完全是瞎编故事。所谓「有火箭筒没有火箭弹」的实情是,当时只有251团和253团配有火箭筒排,而这两个团的登陆点在古宁头一线。只配备迫击炮连的244团却意外在其登陆点碰到了坦克。是251团和253团的火箭筒排支援不了244团,不是有火箭筒找不到火箭弹。

■ 解放军战役意图

  十兵团当时准备了三套金厦战役方案,这点在许多文章中都有过记述,但再仍有必要再认真审视一下。因为这个金厦门战役方案的选择,从根本上给金门战役埋下了失败的隐患,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金门战役的结果。

  所谓三套方案,原版出处也是《叶飞回忆录》,原文如下:

  (攻占厦门外围)这已是十月一日的前夜,总部一再催促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解放厦门。……原定作战方案是厦门、金门同时攻击,这是兵团九月二十六日在泉州召开的作战会议所确定的。会上提出了“金厦同取”“先厦后金”和“先金后厦”三种方案。从来在军事上是金厦并称,金门厦门唇齿相依,相领并列,扼台湾与大陆海上交通要冲,紧紧拱卫闽南大陆,是东南海防要地。会议权衡了三种方案的利弊:

  金厦并取——可以造成国民党指挥及兵力火力的分散,使其顾此失彼,可求全歼;但征集船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先金后厦——可以形成对厦门的完全包围,暴露厦门的侧背防御弱点,便于乘隙攻击;问题是厦门国民党军已有逃跑迹象,先攻金门,厦门的国民党军就有可能逃跑,不能全歼;

  先厦后金——当面敌情清楚,距离近,便于准备,攻击易于奏效,但一旦厦门攻下,金门的国民党军可能逃跑,不可能全歼敌军。

  ……等等迹象来看,汤恩伯并没有坚守厦门的决心,应该趁敌军士气瓦解之际,一鼓作气,同时攻下金厦。会议并决定:由二十八军担任攻取金门,二十九军和三十一军两军担任攻取厦门的任务。……但是,十月上旬一检查,二十九军只有三个团的船只,三十一军有三个多团的船只,而二十八军只有一个多团的船只!时不我待,决心改变原定方案,先攻取厦门,而后攻击金门。

  不难发现,其中对「全歼」国民党军有反复提及,这是解放军金厦战役的真实意图。金厦战役从本质上要求的,就是要「全歼」军事对手,并非是传统的攻城略地。

  这其实也是充分贯彻当时中共以「灭掉」国民党(军)为核心目的之战略意图,体现的则是毛泽东「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思想。要搞清楚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就产生于国共内战。国共内战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只是同一国家的两个政治集团,一方要消灭掉另一方的政治斗争。

  所以「攻城略地」这种战争概念,在当时的国共两党、两军的战略层面都非核心。换言之,国民党当时在本质上也是这种「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指导思想。包括「剿共匪」、「动员戡乱」、「反攻大陆」、「反共教育」、「保密防谍」等等,其实都是为了消灭对手,而不是以利益妥协或是扩大领地范围为追求。

图:1945年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与毛泽东,由美国《LIFE》杂志记者拍摄。照片从左自右,前排,美驻华大使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蒋介石、毛泽东,后排,蒋经国、张群、吴国桢。蒋与毛、国与共的内战内斗,有着浓厚的中华儒家权术、法家极权意识。毛泽东的斗争意识,后来在大陆执政当中制造了「红色恐怖」的灾难,对当代大陆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很大扭曲。而蒋介石的「白色恐怖」,在退台后又造成当代台湾人在国家观、民族观方面的扭曲和迷茫。国共争斗的「白恐」和「红恐」虽已时过多年,但对两岸十余亿人民的后遗症却未消除,也让中华自近代以来在文明层面就没有获得过任何进步。

  回到当时的现实情形看,十兵团自从福州战役一路下来,纵然是一路胜利,但消灭福建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却一直没能达成。攻福州让朱绍良、李延年跑了,攻平潭只消灭了国军一个师,再到攻泉、漳还是没吃到「大肉」。而上级机关又一再催促尽快发起金厦战役,这使得叶飞最终选择了「先厦后金」方案。

  采取了「先厦后金」,实际上给金门国军得以了喘息,金门的防御工事可以构筑的更多;也使得此时刚到金门的高魁元部得以完成防御部署;而在厦门战役中损耗掉的登陆船只,让解放军实际已无胜算,甚至已无力再发起金门登陆了。

  但是消灭福建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此时还没有完成,厦门战役后汤恩伯退到金门但没有撤逃,或者准确的说是解放军认为汤恩伯和李良荣(想跑)还没来及逃跑。这又给叶飞带来了极大的紧迫感,最终仓促发起金门战役。

  所以客观的讲,基于当时十兵团船只不够的现实条件,选择「先厦后金」方案,力求全歼(福建)国民党军的战役目标,从指导思想上就已经决定了解放军即将败走金门。

■ 国军「重金轻厦」决策

  实际上,解放军判断汤恩伯没有坚守厦门决心的所谓「等等迹象」,恰是因为汤恩伯采纳了日本顾问根本博(化名「林保源」)提出的「重金轻厦」方案。

  根本博的方案认为,厦门虽然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价值,但地理上处于解放军三面包围之中。同时厦门有二十万人口,补给供应是个极大的负担,不利于持久坚守。而金门地理上距离大陆相对较远,人口少,易于建成军事基地。建议将重兵和指挥机构先行撤至小金门,保持厦、金两岛屿之间的联系。

  事后证明,当时这个「重金轻厦」的决策非常准确。厦门的补给问题,日后果真拖住了叶飞,甚至还分掉了可用于金门登陆的宝贵船只。正是因为接管厦门的中共干部无法解决厦门的补给,才把叶飞的十兵团司令部从同安拉来了厦门。而叶飞后来疏于对金门战役的作战督导,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精力分散到了厦门的接管上。

图:「锡麟」号轮船,时属轮船招商局,厦门战役前担任汤恩伯的金、厦联络船。后来所谓「汤恩伯躲在军舰上」的传言,指的就是该船。该型船原属加拿大于二战期间建造的巡逻舰,自英国Castle“城堡”级巡逻舰仿制。国民政府二战后自加拿大购得此(退役)军舰共三艘,交付招商局轮船公司,分别命名「秋瑾」、「锡麟」、「元培」,原任务是承担上海-天津间的快速客轮。1949年「元培」号加入解放军海军,改名「广州」号并做护卫舰使用。「秋瑾」与「锡麟」两船也于1950年加入国军海军,秋轮改名「高安」,锡轮改名「德安」。

  汤恩伯在采用「重金轻厦」方案后,立即对金、厦两地的防御做了若干调整部署:

  一是将自厦门外围作战中败退的西北军系刘汝明第八兵团,以及李良荣部未整训的「杂牌」部队驻防厦门;

  二是指派汤系将领李运成任二十二兵团第五军军长,并将第五军移防小金门;

  三是把经过台湾整训后增援金厦的主力部队,基本全部集中调防金门,包括青年军201师、沈向奎二十五军、战车一营等;

  四是将「锡麟」号轮船(时属轮船招商局)作为「汤总部」在金、厦间之间的联络船,随时保持「汤总部」在金厦之间的机动。

  后来国军中一直有传言,说汤恩伯在金门战役时「躲在军舰上指挥」,这并不附实。厦门战役时汤恩伯的总部是在小金门,厦门失守后汤恩伯的总部就搬去了大金门的水头村。所谓「躲在军舰上」,那是厦门战役前安排的金厦联络船「锡麟」号。「锡麟」号当时名义上也不是军舰,是属于轮船招商局所有,1950年才移交国军海军,改名「德安」号。

■ 国军的金门警戒

  值得肯定的是,国军在金门战役前的警戒程度极高。比如负责防守海岸的青年军201师,该师(至少)从10月12日开始,也就是厦门战役(15日)还未打响前,就已经命令睡觉不许脱衣、不卸绑腿。这个时间点,正是高魁元十八军的第一批援兵到达(10日)后完成部署之日。金门国军从此日开始实际已经进入最高级别的备战状态。

  对于解放军金门登陆的时间,国军是有所预期的,而且非常精准。此点在多份数据中基本相互吻合,也多有旁证。

  公开的理由是,汤恩伯根据金门全年潮汐表,认为大致登陆日期会在10月24日深夜前后。1949年10月24日夜,即10月25日凌晨,这的确是1949年金门潮汐表中全年的最高潮日,当天满潮是25日凌晨02时04分。

  围绕这一天,汤恩伯和李良荣还准备了数次有针对性的反登陆演习。尤其是24日下午14时至16时的演习,特意组织了步兵-坦克协同演练。同时至少12日、17日和23日这三天,汤恩伯都曾发出警报,称共军可能会在当天登陆,这在多位当事人的回忆文中都有记录。

  而解放军的原计划的金门登陆日期,恰是10月20日夜,之后延到10月23日夜,最后延到24日夜。

  笔者如此记述并不是要「称颂」汤恩伯,只是事实的确如此。解放军的登陆时间选择,的确就是考虑到了25日是全年中的大潮之日。实际的金门登陆时间,就在25日凌晨02时左右,与满潮时间完全吻合。

  关于国军对解放军动态的掌握,后来国军中数位参战老兵都表示,当时国军「有情报」。也就是说,在共军内部有「内鬼」。

  这个「情报」一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现在对比两岸的数据来看,可能性还很大。

  因为解放军在沿海的群众基础本来就远不如内陆。此时国民党还一路散布丑化共匪、制造恐惧的宣传,南方沿海老百姓当时对中共非常恐慌。就以叶飞的亲身经历为例,叶飞回忆中谈到:

  我率军南下解放福建。母亲(指叶父的原配,叶飞儿时从南洋从回老家由父亲原配抚养长大)是家庭妇女,没有主意,十分惊慌,也不知道解放军的首长叶飞就是她的儿子。一九四九年九月我军进军抵达泉州,我才把母亲接来,见面后告诉她老人家:“我就是启享,叶飞就是我”。

  当时解放军的渡海顿陆必须要依靠老百姓的小渔船、小木船,虽然解放军增援了很多北方船工,但还是要依靠当地百姓。而驻防金门的李良荣部就是闽系国军,李良荣本人就在集美长大。国军至少从当地老百姓、船工等管道,就能很容易的获取情报。而且哪怕只有老百姓管道,也足以大致掌握解放军的登陆时间与登陆地点了。

图:空军侦察在金门战役前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国军情报的一个重要来源。金门战役中参战的国军空军序列共有一大队、三大队、四大队、五大队、八大队,每大队各一部。图为1950年1月1日,由美国《LIFE》杂志拍摄的驻台湾嘉义机场的国军空军四大队之P-51战斗机。

  此外,就算没有「内鬼」,国军也有空军侦察这样的技术手段。靠空军侦察也能够通过部队驻地,物资筹备等等,计算出登陆航程、进攻时间,甚至是登陆地点。

  事实上,汤恩伯之前的一系列判断不仅是时间比较准确,登陆点的预判也相当精确。汤恩伯在战前就始终认定解放军会在「东、西一点红(海滩)之间」,理由是此处的海滩非常平坦适合登陆。这与解放军的原订作战计划也完全相符。

  所以国军在战役之前就于此金门西部布防了重兵,海岸一线是青年军201师,后面还有二十五军(欠45师),同时还有作为机动部队的十八军118师和战车营,整个防御部署都以金门西部为重心。

■ 金门的海岸工事

  正因为汤恩伯认为解放军会在东、西一点红海滩之间登陆,国军于金门西部东、西一点红海滩的防御阵地构筑也最为严密。国军第一线防区从海面向内陆依次大致为,海面水雷;海滩铁丝网、地雷;海滩阵地子/母碉堡、战壕;后面是重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纵深还有二线防区、机动预备队。整个布防即以金门西部为重点。

  金门海滩的第一线防区体系,已经初具反登陆作战的雏形,但实际效用还是停留在陆军阵地防御的层面。刘云瀚在回忆中,就国军防御  检讨的第一条即是:

  2.我军之缺点

  ⑴水际战斗收效不大:此役敌人是使用速度缓慢的帆船,既无铁甲的掩护,又无机器动力来操纵行驶,而且在离岸约三百公尺之处,即离船跳水,利用浮器泅水而来,这是匪军最脆弱,最危险的时期。我海岸防御部队,有既设的工事,和预先檩定的射击准备,也设置了水雷和地雷,且有探照灯照明,在理论上应该可以予敌人以相当重大的损伤。可是这次战役在水际战斗时,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战果,这是值得检讨的。

图:如今废弃的金门垄口海岸的子/母碉堡(图片由「onthewing」上传网络)。图中下方可见海岸上的淤泥滩,这种淤泥滩对于登陆战是很不利的。

  对照其他一线参战人员的回忆,国军当时在反登陆工事的构筑上,确实花了很大的心思。甚至筑工事的材料都强征到了金门居民的墓碑、石碑。但是这些工事的构筑尚欠科学合理,此时的国军在反登陆方面同样缺乏经验。

  比如很多地段的一线战壕、甚至碉堡,就挖筑在接近满潮的涨水区。25日凌晨战斗打响时,青年军的很多官兵就是泡在积水的战壕和碉堡里作战。

图:金门战役后被国民党军俘获的解放军泅水助浮竹圈,实际上就是自制的竹制「救生圈」。登陆金门的解放军在战前是做过仔细准备和战法研究的,并不是很多人主观认为的现代「抢滩登陆」方式,而是在近岸300米处人员就离船,然后泅水登陆。此方法主要一是考虑到当时木帆船的航行特点,以方便船只可以尽快调头。二是考虑到岸防一方(国军)标定好的射程,避免船只遭受岸防火力攻击被毁。

  布设于海滩上的,只不过是传统的铁丝网和地雷,并非是有些文章空泛描写的「(现代战争)海滩障碍物」。而这些铁丝网和地雷的布置也并不专业。刘云瀚所说「水际战斗收效不大」,实际就是25日大潮时,海水早满过了多数铁丝网。所以对解放军泅水登陆所能构成的影响,就要大打折扣。要是再换作现代登陆艇、冲锋舟直接抢摊,这种「障碍」就根本不起作用。

  解放军原本的战术是在近岸时人员离船泅水登岸,而不是船只直接冲滩。此方法本身就考虑到了船只尽早调头回航,也考虑到了岸防火力预先标定好的射程,尽量减小船只被击毁的可能。

  后来两岸不少文章在解读解放军登陆船只搁浅海滩问题时,认为是「海滩障碍物」在退潮后挂住了船底、挡住了退路,这是比较粗糙的结论。登陆船只之所以搁浅海滩,是因为金门登陆海滩非常平缓,解放军与船工对此实情都不甚了解。当日大潮时很多船只在离岸尚有一定距离,并无意识要调头时船底就已经触滩。再加上当时的船只都是木帆船,控制能力极差,去时顺风,回则逆风,大量木帆船编成船队在大潮大风中也根本难以调头。事实上船队触滩时,离铁丝网还有一定距离。

  水雷的布置也是一样,封锁登陆场的布雷任务在海军中有明确规范,要求(最好)既能在落潮时不露出水面,又能在满潮时不低于船只吃水。这点对于当时的国军海军,显然没能做到。

  其实不光是「水际战斗」问题,国军在防御兵力的部署上也存在不少瑕疵。

  比如李良荣对战车营的部署,当时金门唯一的坦克部队战车一营,只有两个连共22辆车。李良荣的部署方案竟然是以排为单位,分头驻扎于金门东北的沙美(7辆)、东南的西村(8辆)、金西的顶堡(7辆)。这三处在地理上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相互之间根本无法支援,指挥建制也完全打乱,指挥都成问题。如果解放军的登陆兵力足够多,登陆后的作战计划能如愿实施,那单就战车营来说,莫论「立功」,连保命都成问题。

 

第二节、情报、「轻敌」与船只

(未完待续)

[国共内战]连载:金门战役(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