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历史名人现象的本质、心理和应对

发布时间:2014-06-14 11:45:29

恶搞历史名人现象的本质、心理和应对
作者:段漉希 李钢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10

        【摘 要】本文以杜甫很忙为例,指出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目的、手段和效果上都表现出其快闪式的娱乐狂欢本质,该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众意图摆脱现代城市的孤独感,将杜甫作为寻求情感归属、重塑社会认同的线索,而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我们应在宽容中寻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

        【关键词】恶搞 历史名人 娱乐

        一、名人恶搞:概念和历史

        “恶搞文化又称Kuso文化,最初产生于日本的游戏界,随后传入台湾,并成为台湾BBS网络上的一种特殊文化。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恶搞文化在大陆逐渐流行,2005年末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电影《无极》,把中国的网络恶搞推向高潮。随后,恶搞动画、恶搞图片等层出不穷,恶搞成为一种亚文化。对于恶搞,一般认为它反映了大众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反抗精神,是多元化社会的进步,但也有人认为它构成对知识产权及其价值的恶意侵害。

        近年来,恶搞伸向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诗词古文和历史名人的恶搞逐渐增多。20123月,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恶搞图片走红网络,使得杜甫一度成为网络红人。其原图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登高》一诗的配图,图中一脸肃穆的杜甫端坐在岩石上,形销骨立,面带忧郁,尽显忧国忧民之态。然而网络上流传的杜甫涂鸦照片,杜甫不仅穿越到现代过着现代人的生活,甚至还变身为很多影视动漫角色。瞬间,历史上慷慨悲歌的现实主义诗人形象彻底颠覆。继杜甫很忙后,李白、辛弃疾甚至雍正皇帝也被网民恶搞。

        相对恶搞影视作品,大众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认识上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杜甫很忙事件的出发点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游戏心态的体现,不必对此反应过度。南外名师徐红漫对此事中年轻人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示欣赏,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看待,这是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的新渗透。但一些严肃的文化保护者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亵渎。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发表声明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②

恶搞历史名人现象的本质、心理和应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