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07-03 00:44:05

目:网络文学对现当代文学影响

业:

论文提要

网络至今营造的还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真正的自由、平等仍是一种人类必须为之努力追求的梦想。但是,网络文学通过想象和创造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只要我们期待,我们一定会到达。而这正是我们心灵深处难以磨灭的渴望,也是文学生生不息的源泉

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

互联网的平等交互和自由共享使文学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网络写作是间性主体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释放,这是对传统主体性观念的媒介补救。在网络写作中,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构成了主体间性的技术基础,作者分延与主体悬置的共生形成间性主体的出场契机,而视窗递归的延异文本则成就了主体间性的文学表达。处于生态困境中的文学迎来了 "读屏"的时代,开始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亲密接触。从此文学多了一种活法,增加了一种存在形式,变换了一副另类面孔。这似乎意味着文学命运的转机,甚至是文学改朝换代的开始。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

网络写作主体间性 生成方式

网络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计算机网络的"一见钟情",首先是改变了文学的流播渠道和生存方式,实现了文学的载体革命:由传统的纸介质媒体转变为现在的"E媒体"Electron Media电子媒体),从印刷文字的单媒介语言艺术转变为数字化存在的多媒体艺术。有人视计算机网络为文学的救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文学的新星,也有人认为网络会成为文学的克星,有人甚至悲观地提出网络文学的出现正是文学式微的征兆,是无从救赎的文学走向末路的陷阱。当网络文学还不能以质量赢得信任、以实绩赢得尊重的时候,对它的价值和前景产生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产生仅短短几年的网络文学,相对于发展了千百年的书写和印刷文学,不仅显得稚嫩和肤浅,而且单靠媒体的突围而没有艺术品质的确认和审美价值的自证,任何文学都无从赢得自身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一、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

文学到底是什么?网络文学的出现,再一次将这个关于文学本质的追问提到文学研究者的面前。尽管,“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批评的范畴还没有正式进入文学词典,“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所指还不确定。而且,在文学批评界,“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合法性也一再受到质疑,对此文学批评家李洁非在《Free与网络文学》一文中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的提出事实上是“一种极其机会主义的权宜之计”。因为,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网络写作是非文学性的,对其评价也应该持非文学的态度。由此,他强烈地主张,要“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李夫生则从理论的角度将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文学文本进行比较,认为网上作品具有“本体空置”、“主体缺省”和“空间虚拟”等特点,不符合传统文学文本的规范,从而对传统文学构成一种挑战和威胁,并感叹道:这还能叫“文学”吗?文学可能性的限度在哪里?

然而,这种对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合法性的质疑并没有阻断网络文学本身的蓬勃生长。根据最早介入网络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欧阳友权的研究统计,1995年中国大陆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截至20018月底,“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设有文学栏目的网站3000多个,其中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发表网络原创文学的网站153,发布小说的各类网站486,发布诗歌的249,发布散文的358,发布剧本的75,发布杂文的31,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在这些网站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而仅“以专载网络原创作品的‘榕树下’(rongshu.com)为例,它从1997年建站到2001年底,已登载原创作品61.9万多篇(),8亿多字。”

这一事实证明,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现实存在是无庸置疑的。文学经由互联网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已经影响了一部分人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并且,网络文学的种种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按欧阳友权教授《网络文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的统计,近年来出现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有127篇。中南大学还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所并申请到国家社科课题。就目前而言,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学进行定义命名;二是将其与传统书面文学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其创作特点及文本特征;三是对其创作现状进行文学价值评定,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预测;再者就是整体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些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开创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总的说来,这些研究都暗含一个特定的视阈界限,那就是我们存有一套关于文学的标准。以这一潜在的“文学的标准”文学观念为参照,于是,网络文学本身所呈现的不同于现有文学样态的特征,使批评者很容易就将其剔除出文学的疆域,而归入非文学性书写的范畴。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兴盛,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的视角,既有的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标准以及文学的边界等等的知识,将会重新得到检省和反思

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事实上,它只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承载、传播文学文本的新媒介质。但这种新的文学传播媒介所引发的网络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已初显端倪。尽管只有短短几年,网络文学的出现已开始使“文学”这个逐渐过滤到精致的能指面临自我的解构。解构的力量主要指向两个层面:文学管理系统和文学语言系统。

首先,网络文学的生存形式对文学管理系统构成冲击,它突破了现有文学文本得以面市的种种障碍———文学出版发行管理系统。网络文学的写作和发表不再有等级和权威的限制,编辑、出版商、甚至书籍审查机构在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对创作者进行限制。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创作自由,只要你想写想表达,你就可以不受任何文学标准的限制,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数字化地球村”———一个自由的赛伯空间,在这里,社会的等级结构被消解,国家、民族、地区、种族的界限被擦去。尽管这是一个虚拟化的大同空间,但从理论上说,它为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出入的信道。有人就这样宣称:“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够进入的世界,它没有任何由种族、经济权力、军事力量或出生所带来的特权与傲慢。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表达他或她之不论是多么单一信仰的世界。”而国内人气颇旺的网络作者李寻欢通过自己的写作体验道出了对这种自由获得的兴奋和思考:“现在有了网络,再也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这就是网络的意义———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使之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表达和沟通吗?”当然,绝对的创作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网络上自由创作的人,毕竟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总体水平等的影响。但这种限制主要来自作者内部,不再是外在人为强制的。

其次,网络文学的出现也对自足精致的文学语言造成某种程度的消解。如前所论,现有的文学语言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符号体系,原始文学语言的透明性已被强大的隐喻性替代,相对具体的物质性词汇被日渐增多的表现思想、情感、思维的抽象词汇所挤压,文学书写已难以直抵活生生的物质世界。相反,网络文学的语言则有突破这种氛围的趋势,且呈现出一些新鲜变化———某种杂语混合的趋势。比如,不同语体的混合拼贴,从而造成对既成文学语言规范的解构,如网络获奖小说《英雄时代》就将“问题青年”的追悼会挽联写成:“上联:王遥同志永垂不朽。严禁吸烟!下联:安息吧,朋友!违者罚款!”这种书写在消解了既成文学语言结构的同时,也解构了文学所力图建构的神圣人生和人性世界。再有,网络文学语言整体倾向日常口语化、平庸化、世俗化、肉身化等特点。这点从网络文学作者为自己的命名就可以看出:痞子蔡、李寻欢、蚊子、宁财神、安妮宝贝等等。而且,网络作品大量地书写感官体验和日常生活事件,具有狂欢节的特点。还有就是,一些非文字符号直接进入文本,成为文学文本的语言构成。如在表示脸部表情时常用的有::-)(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一个人在大笑),::-)(微笑的脸),:)(微笑),;-)(眨眼),:((悲伤,生气),3-(掉泪)等。一些阿拉伯数字如“7456(气死我了),886(再见),甚至影音画面也被用作表意符号成为文本的构成因素。这些直观性的符号,既对现有文学文本的神圣性进行了游戏似的解构,又具有某种朝向语言符号的物质性层面回归的趋势。

二、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在对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网络文学也必然对社会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网络,意味着即将被未来的历史所抛弃;而不了解网络文学,则意味着对当下文学发展了解的不全面,从而对于传统文学的认识也将是片面的。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点是,它对于既有的文学理论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向文学理论提出了哪些问题。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书写,它在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发表方式和接受方式等方面,都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过程,由此,它对于文学理论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多方面的、开放的。可以预计,未来有志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得不关注网络文学现象,思考其引起的理论问题。

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从网络文学的评奖活动起步的:诸如,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http://www.rongshuxia.com)联办的网络文学评奖、“当代华人极短篇大展暨线上征文比赛”等等。文学评奖是传统纸媒文学的事情,现在网络上也出现了。此外,“榕树下”所设的《每周精选》栏目,在本质上也是评比和遴选优秀作品。征文比赛和评奖的出现,客观上表征了筛选标准的存在。其实,文学网站所用的标准是一个方面,我们文学理论关注这个现象,研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是另一个方面。

1、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

网络文学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网络仅仅是载体。所载的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是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现在,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这种情形是传播意义上的。其二是在网络上书写、发表、被阅读和产生互动效应,由此而具有仅仅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文学样式。这种网络文学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这种情形是以前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所引发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网络文学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那么,网络文学的功用也就迥异于传统文学。由于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从其产生的最初原因和条件来做发生学的考察,应该是科学并且可行的。网络文学是在虚拟的空间发表的。由于是虚拟的,所以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审稿人的关卡,使得任何具有一定写作水平和写作欲望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谓作品粘贴上去。这对一些在纸媒的传统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屡屡受挫的人来说,不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网络技术来说,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这样不论写作者和阅读者身处何处,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进行文学活动。如果说,这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可以呼应和承载人的精神内涵,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了。

2 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

从我们前面的考察可见,无论是海外华文文学,还是国内诸如榕树下这样的文学网站,确实存在文化认同和吸收后现代文化因素的事实。那么,在评价网络文学中抒发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思考网络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与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互联网是在现代科技与现代性在全球迅速发展的语境下发生的。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全球化与自我认同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事实上,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外延性(extensional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两极之间不断增长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方面,惟其因为有了现代化科技,才可能有互联网,也才可能有网络文学。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它跨越国界和语言,《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另一方面,民族国家是在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本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生活在某一民族国家的人们,以及在某一民族文化母体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本能地热爱自己的文化,眷恋自己的故土,而当这样的情怀受到遏止或者没有更好的渠道抒发出来的时候,人们自然地诉诸于文学。诉诸于文学也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之一的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

正如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与网络的虚拟空间相关一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一个事实

3、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还有一个理论上的支持。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他们先后排除了所谓的诗是一种“人工制品”(artefact),具有象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诗是作者的经验等等,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文学作品是一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当这样确定文学作品存在方式和本质的时候,那么,某部文学作品即便被烧毁,版被毁掉,只要还有人能够背诵下来,它就是依然存在着的。在现象学家茵伽登的文论中也有这个思想。

如果我们将这个思想运用到网络文学中,只要网络文学具有韦勒克和沃伦所说的那几个层次,那么,文学的几个层次是网络中存在,还是在纸质的书中存在,都是一样的具有文学性质,并不因为是在网络中而改变文学的性质。显然,这样推理出来的观念,就为承认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奠定了基础。那么,承认了其文学的本质,文学批评的标准如何确立?即对于网络文学我们拿什么样的标准去批评。是否应该制定一套仅仅适用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这是我们文学理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4、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

在我们看来,真正给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一场哥白尼式重大革命的是超文本网络文学。尽管在中文网络文学世界里,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属于凤毛麟角的稀有品种——大陆的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处在草创阶段,台湾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超文本文学网站,但是,研究网络文学,如果忽略了代表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的超文本网络文学无疑是不全面的。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节点(Nodes)、链接(Link)、网络(Network)是定义超文本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是存贮信息的基本单元,又称信息块,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文本(此处的文本,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即所谓的超媒体),它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链接表示不同文本(节点)间信息的联系。它可以由一个文本指向其它文本,或从其它文本指向该文本。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写作和阅读的)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作品在文本内部设置有超文本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因此也称为多向文本文学。从文学作品类型划分,有超文本诗和超文本小说等,另外还有超文本批评。

超文本网络文学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三、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

互联网上的写作需要/以机换笔,用键盘!鼠标来打造“指头上的文学乾坤”和“空中的文字幽灵”,并在这个过程中沿用许多传统的文学技巧和创作手法。除了传播载体不同外,时下的多数网络原创作品与传统的书写印刷文学并无二致,但我们以主体间性的视角面对网络写作时,还是可以发现这两种写作的同中之异,看出网络写作如何基于纸笔书写的技艺智慧和学缘谱系而在网际语境中突破限定的文学边界,创造“运纸如飞”的文学神话的。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PaulLevinson):“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这种媒介“补救”就是通过主体间性来实施的。任何一种文学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的介入,都是一种主体性活动,网络写作也无以回避主体性命题。不过与传统主体性理念有所不同的是,网络写作不仅是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个性化展开,而且是间性主体(intersubjectivity)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intertextual)释放。以间性主体在英特网上交往对话,用交互式感性表达来体现主体间性的理念,是网络文学主体性独特的学理形态。

“主体性”哲学理念的产生是近代启蒙理性的结果,也是西方哲学出现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后,思想界高扬人的理性、标榜人的自主能动性的产物。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以“主客分立”的姿态开始了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向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挪移。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为自然立法”,试图通过对先验范畴的信仰与调解来确定精神活动的主体性。“黑格尔的主体性是在世界中转换自身,以此来体现世界存在的终极目的”青年马克思提出“人化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主体性哲学,所以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中说:“马克思是最深刻的-美学家.,他相信人类的感觉力量和能力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目的,不需要功利主义的辩护”[直到现代的萨特提出“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都是主体性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这种主体性哲学框架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主体的个性与能力被强调。这种主体的人,被视为具有某种内在本质,具有自我决断能力和自由独立品格,是自我和世界的意义的确立者和赋予者。

主体性对人的理性和价值的充分肯定直接衍生出文艺美学中表现论、反映论和主体性文论。主体性作为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在标举文学的人文蕴含、镀亮艺术的人学底色方面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不过随着“现代性”这柄双刃剑的锋芒毕露,这一概念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也一道彰显出来"伊格尔顿曾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独立的主体占据舞台中心,而后以自我为参照重新解释世界,这从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的实践来看是一种逻辑的必然结果。……但如果主体的唯我论取消了评价这种价值的标准,主体就无从认识客观。一旦世界被主体缩小为恭顺的自我镜像,这个主体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文学主体性的理论缺陷承继了上述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因素,即在主客对立二元论基础上,把文学看作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审美表现等。更为重要的是,主体性哲学局限于艺术认识论将会忽略艺术本体论,文学被当作了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不是人与对象之间相容相生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意义本身。在这个主客分立的状态下,人们无法最终说明“文学把握世界如何可能”以及“主体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

总之网络文学作为高科技时代文学的一种新变,既是对传统文学窘境的救助,同时也需要有对"读屏乌托邦"的省思与自救,因为那些登上网络快车的文学在实现生存突围的同时,正面临自我表征的悖论。

中国的网络文学要填平数字化鸿沟,需要克服"技术恐怖",缩小"后喻落差",更要有网络时代的观念更新,以获得学理的支撑和舆论环境的支持。高科技对人类文学行为的全方位覆盖不应成为科技对人文的颠覆,或技术对艺术侵占,而应成为文学发展的新机遇和理论变革的新挑战。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文学变迁,我们需要的是以积极应战的心态,发掘和利用高科技背景下文学的动力和智力资源,以重建对文学的信任感和对网络文学的信任度。电脑网络的介入,已经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功能模式,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文学的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异,因而,文学的观念形态也必须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体系和学理模式上,由理论创新达成理论创新体系。这样,我们才能从观念更新和与学理建构两方面使网络文学走出"乌托邦"虚幻,摆脱文学表征悖论的纠缠,为新世纪文学的生存突围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网络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