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

发布时间:2019-01-01 11:14:24

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拿出注释讲义,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二、检查预习

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

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2)上阕写什么?

3)下阕写什么?

4)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3.解决学生质疑。

三、内容分析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明确: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2.上阕写什么?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其中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下阕写什么?

明确:下阕——怀人(抒情),朱阁、绮户(实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明确:苏轼一生坎坷,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不过苏轼的心胸是旷达的,毫不悲观,结句完全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

    5.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 联想

6.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7.小结。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8.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三、布置作业

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评价

张鸿兵(江苏通州市教科室)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课堂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倘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中捉到一个:我欲乘风归去的应读chéng,不应该读          “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查字典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索,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炼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炼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二、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这个是不是景中一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像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驰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