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形势与政策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27 23:03:19

形势与政策笔记

  专题一: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陈 丽 华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

  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历史的曲折而言的,是“使曾经衰

  落的民族再度兴盛起来”,作为这种参照系的,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有过

  的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的悲惨境地,包括直到现在还在某种

  程度上存在的落后状态。

  在近代,民族复兴具有特殊的涵义。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

  家富强。

  民族复兴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党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

  现代文明的伟大国家的任务。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四个

  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在20

  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目标

  的新的革命,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战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我们党必须“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

  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

  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论述。从而把现阶段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

  使命的三大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起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以新的时代内涵。

  时代新内涵: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实现祖国统一。

  三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维护世界和平,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中国梦的目标参照

  一是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兴盛状况。疆域版图特别辽阔 ,对世界文明

  的贡献特别巨大 。

  四、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追求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辛亥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

  五、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历史使命:

  要不断增强执政图强的机遇意识。

  要不断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

  要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要不断增强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

    案例一:哈佛大学做了关于梦想与目标对于人生影响的测试(有高的

  目标与梦想更加有利于人生的成功)。

  案例二:非洲青年“肯莱文”选定新的方向走出与世隔绝的沙漠,最

  后家乡成为旅游胜地。

  做好人生规划:

  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需求

  认识职业

  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

  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质

  专题二: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韩玉萍

  一、我国基本经济形势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物价涨势得到有效遏制;

  3、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趋向合理

  4、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二、国际经济形势格局(放眼世界:世界经济仍在危机的泥潭中挣扎)

  出路:

  加大创新;

  开拓新市场;

  货币宽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局部冲突;

  三、2013年经济形势预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型期、国内经济

  发展矛盾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一)提前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

  (二)2013年进入矛盾凸显期

  (三)中央工作会议解读

  四、稳增长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增长阶段的变化

  (二)我国“变危为机”具体可考虑以下七个方面的策略:

  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促进税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

  增加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

  积极推动企业重组、创新和产业升级

  五、我国未来的经济政策

  中国增长潜力仍大

  布局改革 释放动力

  改革将逐步推进

  三条产业链:

  基础设施,水利、电力、环保、高铁、轨交、电信、保障性住房;

  服务业,医疗、环保、TMT、非银金融;

  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新技术相关的装备。

  专题三:国际局势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陈丽华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

  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

  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

  体,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

  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

  条件。

  一、通过视频材料,根据专家分析,了解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发展和特

  点。

  二、班级同学分为5个小组,分别就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

  中巴关系、中印关系进行讨论和发言。

  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努力

  营造一个国际安全环境,对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拓展,具有

  重要作用。

  (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

  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以维护地区和平等稳

  定出发,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暂时解决不

  了问题暂时搁置,待历史事件成熟解决,防止霸权主义从中得利。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开展睦邻外交。

  (二)积极开展首脑外交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疑虑和戒

  心,而美日等国家发表所谓“中国威胁论”,企图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

  因此,为了消除周边国家的戒心和疑虑,积极开展首脑外使双方准确地了

  解双方的政策意图和政策方针,加强国家间的关系。首脑外交对于中国和

  邻国之间增加信任,巩固关系起促进作用。

  (三)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

  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经

  济交往,因此,双方经济往来能促成双赢,在经济外交中,我们坚持“平

  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与

  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在上海组织加强了地区经济合作,倡议与印度和

  巴黎斯坦等南业国家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经济外交,从而促进国

  家安全。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为发

  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才,以此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

  响,争取和掌握国际安全运筹的主导权需要发展中国家。

  (四)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国际的合作,在东亚复

  杂的国际格局中、中国只有通全广泛的军事合作来维护地区稳定。努力同

  周边国家在安全与防劣的双边及多边的战略磋商和对话,增强相互了解信

  任。尤其同周边国家加大国际反恐合作力度,参与海上搜救,打击海盗,

  打击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护和行动。此外,

  中国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对外军事交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与义务

  等国际军事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平做出自己贡献,也为自身的发展,

  创造出安全国际环境。

  (五)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地区安全机制,以带动周边地区和平安全进

  程。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

  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

  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

  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

  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专题四: 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田书记

    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词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

  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

  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

  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

  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

  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

  饰也,况虚车乎。”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软实力”是“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

  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

  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

  和地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是与狭义文化相对应的概

  念,指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心理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要求,“文化软实

  力”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体现了党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文化

  发展,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已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战略支点,充分运用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和平发

  展的必然选择。

  十八大报告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整个文化要求的一个总领性的

  要求。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

  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

  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

  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

  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

  化等等。

  中国当代文化是相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的,指现当代意识形态下社会

  存在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二)中国文化影响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

  80年代前轻视敌视中国文化;

  80年代后开始探究中国儒家文化的奥秘;

  90年代尊重重视中国文化;

  21世纪重视和谐文化理念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有关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家庭的文化方面支出占家庭总支

  出的比例依旧很小。究其原因,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们将大部分

  收入投入到医疗、购房、教育和储蓄等方面,整体消费不够高。

  第二,我国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近年来国际外来文化大量涌

  入中国,“韩流”席卷中华大地,好莱坞大片充斥各大影院,中国本土的

  文化发展难以维系,虽然也有一些产品,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难蓬勃

  发展。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大量对文化有着独创性的人才的出现,需要大批文化机构的支撑。但

  是目前,我们一方面缺少人才,人才培养上存在断层;另一方面,创造力、

  生产力低,文化资源不能形成产业效益。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

  被动和迟钝。

  第四,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观念的泛滥,人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甚至

  热捧于一些低俗文化一些优秀的传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反而在韩国等国

  家被注重,比如,韩国端午祭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就是一个很大的讽刺。我

  想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第五,投资渠道不畅通,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

  政府投资效益不佳;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和外国投资也存在

  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投资不足,进而

  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四、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发达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文化强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传播数字化、

  网络化的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美国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文化

  产业的前列,得益于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进行的三次国家总体产业布

  局调整。这三次调整大大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美国还通

  过修订完善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制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并且

  运用政策杠杆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艺术进行支持。美国联

  邦政府每年也会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文化事业。

  我们的邻国日本,作为东方的文化输出大国,以动漫、漫画、游戏为

  首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的第二大产业,占其GDP的18%。素

  有“动漫王国“之称。这当然要得益于日本官民结合、互相协作的内容产

  业的发展特征。各项法律和政策提供保证,民间、地方、中央一起投入。

  在内容产业的投资渠道方面,日本鼓励多元投资机制。1990年,日本先后

  成立了振兴文化艺术基金和企业艺术文化后援协议会,用于支持各种艺术

  文化服务。

  韩国本是制造业大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韩

  国认识到产业单一造成的经济脆弱,于是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

  的方针,并提出“韩国文化世界化”的口号。韩国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开

  始向文化产业进军。还出台一系列文化政策、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

  业的发展。以其电视剧、电影、服饰、手机、汽车等为代表迅速成为文化

  软实力的强国。

  (二)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体

  现国家本质、代表人类供同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

  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

  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

  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一个没有文化底蕴,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

  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要不断推动

  文化内容形式、体质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和建

  设良好的文化生态,减少文化垃圾。另外,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

  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国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是否

  具有创新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用企业

  组织形式。使用文化资源、从事文化商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和传播文化

  理念等经营活动的行业集合。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类别(艺术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

  业、版权产业、传媒产业)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

  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

  化的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

  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化准则、价值观和理想信仰,将

  它们作为构建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构建和谐而又多元的世界文明体系。

  专题五: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韩玉萍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举例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二)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

  协商民主及其优点;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 ;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 ;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及工作方式

    二、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

  (一)协商民主及其优点

  A协商民主及其兴起的背景及含义:一般认为,它是在多元分化的现

  代社会中,通过普遍的公民及其社团的参与,就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立

  法达成共识的民主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强调的核心要素是协商和共识。

  B协商民主的优点: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公共政策,推进政治和谐。

  有助于畅通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扩大有序参与的范围。

  有助于解决选举民主所不能解决的民族、种族、宗教文化冲突等问题。

  (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

  中国政治协商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

  ☆政治协商 ☆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合作共事

  (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

  中国特色政治协商的主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制度

  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制度

  (四)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及工作方式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

  政议政。

  工作方式:

  会议是中国政协履行职能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之一。全国

  委员会的主要会议制度有:全体会议制度、常务委员会会议制度、主席会

  议制度以及秘书长会议制度、专门委员会会议制度等。此外,还有根据需

  要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专题协商会、情况通报会、论证会、意见听取会、

  研讨会等。

  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

  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提案

  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委员视察

  专题调研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开展对外交往

    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

  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规定,“将我国现行

  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

  善;

  2.农村、城镇基层民主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建设:

  1.协商民主及其优点

  2.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

  3.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及工作方式

  法制建设新局面:

  1.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宪法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3.坚持推进依法治国

  专题六:民生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民生建设的概况

  富庶是基础,文明是保障,幸福是核心。生活更殷实、社会更和谐、

  民主更健全、文化更繁荣、生态更良好。人民群众富足感、安全感、公平

  感、尊严感、舒适感不断提升

  (一)民生建设的含义

  民生建设,主要是指对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

  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等的建设和完善。

  (二)民生建设的意义

  1、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

  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

  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

  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2、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三)民生建设的内容

  就业—民生之本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教育

  教育—民生之基

  “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分配—民生之源

  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按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社保—民生之依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民生之盾

  重视社会稳定、健全矛盾处理机制、安全感

    二、民生建设面临的就业、人口、教育、文化、卫生等主要问题

  就业:人找不到工作、工作找不到人

  教育:异地高考、择校难、农村教育

  分配:公平

  社保:保障性

  住房:房价、税收、保障性住房

  环境:空气、城镇建设

    三、社会管理的概况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任务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

  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

  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基本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

  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含义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

  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

  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

  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

  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

  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

  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立足于幸福百姓、化解社会矛盾;

  要有深刻认识和紧迫感;

  要从宏观入手并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

  只有搞好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搞好政府转型只有政府转型牢牢地与

  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做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社会管理的主要问题

  “二十多”:交通事故多、诈骗绑架多、偷盗抢劫多、拐卖妇女儿童

  多、工伤与职业病多、卖淫嫖娼多、赌博行为多、行贿腐败多、买官卖官

  多、制假售假多、食品安全问题多、住房困难多、残疾人群多、讨钱要饭

  多、留守儿童多、孤寡老人多、“四二一”家庭多、无业人群多、低收入

  人群多、群体事件多。

  (一)解决方法

  一要做好均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二要真正做好反腐倡廉,重视在发展中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要促进社会管理部门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具体举措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疏堵有机结合。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

  作用。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

  服务。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五、就业专题

  (一)供求不平衡

  学科之间:

  学历之间:

  地区之间:

  院校之间:

  用人单位之间:

  (二)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三)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四)政策性影响

    就业特点:

  第一,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

  第二,职业空位与失业共存;

  第三,买方市场行情见涨

  第四,挤占效应趋强

  第五、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用人单位招聘更加理性。

  专题七: 农业农村发展

  韩玉萍

  一、变迁的视角

  农业的基础地位: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

  农业的功能与作用:环保、稳定、传承

    着重集中讲解“中央一号文件”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背景

  1、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传统工业发展至中期、中后期,新型工业化

  相当发展,如航空、设备制造等,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很高。

  2、城镇化水平快速。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

  年达到52.6%。也就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以上。

  3、中国农业在全球经济中的融入。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融入全球

  经济的体系,产品和服务世界内交易,经济体相互依附加深。

  4、新技术革命。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对农业发展影响重大;信息技术,

  如卫星对农地监测技术;资源环境技术,对土地的整理改良,如以色列农

  业,东北寒地水稻,技术进步使得水稻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等。

  5、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巨大。农业劳动力很多地方由过剩变为稀缺,有

  些地方人口甚至消失,传统农村社会急剧解体,农村熟人社会解体。

    三、我国农业成就

  1、粮食的产量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农民的收入连续九年较快增长。

  2、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

  下,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

  业,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创新。

  3、农村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管理在进一步创新。

    四、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农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

  农业发展的条件改善。

  (二)挑战

  农业发展面临多方面制约。

  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的边缘化。

  世界农产品市场波动很大。

  农业劳动力挑战:谁来种地的问题?

  农业需求结构变化快。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专题八: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例子:江西省赣南地区稀土开采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

  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

  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

  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

  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

  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

  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

  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是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二是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

  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

  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

  题。

  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

  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

  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战略部署

  思想: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政策: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法律制度,制定环境标准,培养

  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

  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三、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和部署。

    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发展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的神圣领土。明代以来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分别侵占过我国台

  湾。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

  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

  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政府再度收复台湾。

  我们现在面对的台湾问题是在另一种条件下形成的。1949年中国人民

  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

  一直统治台湾。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并未彻底放弃从战略上遏制中国

  的政策,继续干涉我国的主权,从而造成海峡两岸分裂的局面。

    二、海峡两岸关系

  1、政治关系

  ※军事对抗

  ※外交角力

  2、经贸关系

  海协会、海基会、九二共识

  台商投资

  两岸三通

  3、问题教育:传统文化、通俗文化、教育领域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

  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

  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三、两岸关系重大成就

  1、制止台独,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统一

  2004年初,针对陈水扁连任后力图通过“宪改”和“入联公投”谋求

  “台湾法理独立”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至2008年3月,陈水扁当局推动“宪改”的图谋胎死腹中

  2、建立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协商谈判

  2005年,连战、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

  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后,两岸双方确立反对“台独”、

  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立场

  3、实现“三通”,开创两岸大交流的局面

  两岸“三通”: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

  2011年两岸贸易额首次突破1600亿美元

  大陆居民赴台团队和个人旅游相继启动

  4、大力争取台湾民心,广泛团结台湾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5、妥善处理涉外事务,更鼓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政府的格局

  显著减少了在涉外事务中的内耗

  国际社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格局更为稳固

    十八大报告丰富了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报告指出:“和

  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

  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9年形势与政策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