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内容

发布时间:2015-12-15 21:58:36

《我们台湾这些年》

本书作者廖信忠采用编年体的方法从一个的青年人的角度讲述了1977年至今台湾的万象以下是内容大纲:

1977出生在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78蒋经国继任与“十大建设”

1979我的家庭/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

1980台湾当年的电视台/美丽岛事件/“美丽岛大审”改变了陈水扁的一生

1981/幼稚园时光,童年的“双十节”/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陈文成命案

1982《楚留香》流行/金庸被禁/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师科案/我在教会里/爷爷去世的“基督教葬礼”及乡下的回忆

1983“六义士”劫机

1984上小学/台湾第一间麦当劳开业、海山煤矿爆炸案/“竹联帮”帮主陈启礼与“江南案”/20世纪80年代初的综艺节目/20世纪8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界/20世纪80年代初小学生喜欢的电影明星

1985信案/这些人这几年都在干吗/第四台/在小学课文里学习“蒋介石的故事”/小学的一天

1986社运的启蒙/新闻报道“民进党成立”,让很多台湾人惊呆了/圆山动物园搬家

1987台湾宣布“反攻大陆”无望/开放大陆探亲/大度路飙车风/电影《报告班长》轰动全台/琼瑶剧《庭院深深》盛况空前/解严

1987年的台湾社会/录像带出租店

1988蒋经国去世/《爱拼才会赢》席卷台湾/汉城奥运/520事件

1989“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这年的两部电影:《七匹狼》与《悲情城市》/《爱到最高点》/海外异议人士返乡潮/“小虎队”爆红,歌迷疯狂/股市首次上万点/小学的课程/小学生活杂谈/蒋经国死后的“宫廷斗争”/林强《向前走》/初中

1990月学运,李登辉开始一连串的政治改革/职棒开打/全家出游,在飞机上第一次接触大陆人/初中课程

1991“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除/中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1992“四大天王”抢滩台湾流行歌坛/初中能力分班

1993迈克尔·杰克逊台北演唱会/“新党”成立/尹清枫命案:台湾二十几年来最大的政治悬案/初中四班/淡江高中的一年

1994千岛湖事件

1995风波/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李登辉“私人访美”,两岸之间的“飞弹事件”

1996台湾地区第一次“大选”/高中补习班与名师的故事/彭婉如命案与刘邦友命案

1997电视剧《姻缘花》带来的热潮/高三的最后/高中“三民主义课”/过世的名人/的流水账/“白晓燕命案”主犯陈进兴落网/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第一次上网

1998成功岭/台湾的“大学三学分”/台北市长的世纪之战:马英九击败陈水扁/“冻省/让宋楚瑜和李登辉结下梁子

1999第一次到大陆/金援科索沃/9·21大地震

2000台湾“大选”:“国民党内讧”导致陈水扁当选/巴掌溪事件/台湾掀起的“上海热”/亲民党成立

2001乡土剧/开放大陆媒体驻台/第一次在大陆长途旅游/台北捷运淹水事件/2001“棒球世界杯”在台湾/台风

2002澎湖空难/研究生考试/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

2003“SARS”让全台恐慌/我成了一名新兵/台湾人泡温泉的习惯/仪队新兵

2004陈水扁连任,我在部队里感受“台湾大选”/仪队的任务/“外籍新娘”/省籍情结

2005在部队里过年/任务型“国大选举”/到大陆旅行/卡债风暴/高雄捷运“泰劳”示威,牵出无数弊案直指“陈水扁一家”

2006精品业/“红衫军”倒扁/台北市长选举,宋楚瑜仅获5万票

2007搞轨案:台湾媒体“新闻娱乐化”的极点/“环保购物袋”风波/高铁通车,台北到高雄90分钟/到上海工作

全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77——1986年

我是1977年生人。20世纪70年代末的台湾,整个社会气氛都是怪怪的,就像是一只气球,随时都可能破掉,但就是破不掉的状态。重大基础建设都快要完成,经济开始腾飞,但大家都在等那种"冲破"的气氛。

对蒋经国来说,台湾此时风雨飘摇,面对着内外部很大的困难。外部先是被逐出联合国,最重要的盟友美国又突然宣布断交。内部长期的威权统治已经出现了松动的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结束威权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美丽岛事件是对台湾当局的一个大考验。这次事件实际上加快了蒋经国开放的脚步,也是对长久以来对政治冷感的台湾人的政治启蒙教育。这次事件中并没有人被判处死刑,一方面是台湾收到了国际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局已经意识到死刑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改革。当时的美丽岛事件参与者,如杂志社的林义雄、陈菊、吕秀莲等人,以及辩护律师团的如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等人,在之后的政治活动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蒋经国意识到失去美国的全力支持后,尽管仍能获得美国军火,但反攻大陆已成空话。他强力推动了“十大建设”,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帮助台湾在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的重要成就。而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也给了他推动政治改革的机会。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时间内解除了戒严,将政权转移给了李登辉来完成更多的改革。 

第二部分:1987——1993年

1987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年,对台湾人来说,许多根本不可能、想都没想过的事都在这年发生了。这一年台湾外汇存底(大陆习惯称"外汇储备")也达到新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当时我十岁了,基本的政治判断能力虽然尚未成熟,但在大人的言谈中似乎也嗅出不一样的气氛来。

蒋经国逝世后,被视为“过渡者”的李登辉继续政治体制改革,先后开放党禁和报禁,废除了威权时期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允许民进党组建并参选。陈水扁当选台北市市长,后又当选了“总统”,完成了台湾首次政权的和平转移,而八年之后又再次完成了政权的转移。在这之中,台湾逐渐形成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政治选举也真正成为了民众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根据作者的记载,民众参加各个阵营的拉票和造势会,参加各种游行“很欢乐很精彩,像嘉年华一样”。这也体现出了台湾的民主制度已经基本完善,民主意识深入人心。 

第三部分:1994——2003年

以台北市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有许多重大工程在同时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众快捷运输系统,简称"捷运"工程的进行。也全然是地铁,捷运工程有地面、地下、高架三种,并且好几条在施工。所以那时候台北市简直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有工程在进行,因配合地下开掘,地面上到处是铺满了钢板的临时马路。那段时间是台北的交通黑暗期,塞车问题特别严重,再加上捷运弊案连连,市民对市政的满意度跌到了最低点。当时的台北市长是黄大州。其实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不好,事情也在做,就是长期以来整个官僚系统的古板腐化,再加上这几年的施工问题,搞得大家怨声载道

《我们台湾这些年2》

为了书写续集,作者廖信忠花了几年的时间专门拜访了很多老兵、学者,为我们更深层次的剖析了一些典型的台湾事件和台湾文化。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 从“关着门的台湾”到“打开门的台湾”这一部分描写了台湾当局的政治现状,包括民进党的发展,各项政策和人民的反映,充满了作者的调侃之味。

第二部 蒋氏家族:这一部分详细的展示了蒋氏家族的发展和纷争。蒋介石不再被捧为上帝,蒋经国的儿子和私生子之争等等。

第三部 族群:这一部分则写了台湾的社会事件,给我们展示了台湾的社会众生相。

第四部 台湾过去的政治教育包括去除日本殖民的影响,推广普通话;大肆推广孔孟学说,实则是为了巩固中央领导;教科书处处都有“复兴中华的影子”。

第五部 金门与马祖这一部分则描写了台湾的兵役制度。

第六部 禁歌与禁书:这一部分描写了台湾当局为束缚人民的思想,禁书禁歌,搞“现代文字狱”来统治人民。

相比第一本书,这一本的补充更加丰富了内容,更全方位的为我们呈现了台湾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更有质感的台湾。

读书会 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