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考作文误区之没有深度,流于表面

发布时间:2020-04-09 20:51:26

走出中考作文误区之没有深度,流于表面

作者:王华斌

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年第06

        【误区成因】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换句话说,作文要能透过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做到立意深刻。但在中考实践中,许多考生由于不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或是因为自身思想肤浅、认识能力有限,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以致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深度,流于表面,读后难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想象的空间。

        【误区警示】

        一、囿于现象,不及本质

        综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大多是用生活现象命题或以生活现象为材料命题。对于题中所举出的生活现象,不少考生不会分析、思考,不能发掘出隐含在现象背后内在的、深刻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而是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或是对这一现象进行扩展、敷演,把它成一篇文章。如201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为让路,不少考生都记叙自己或他人让路的经历。这样立意虽然没错,但显然不够深刻。事实上,让路这件生活小事中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文明习惯,更是一种礼让、友善、宽容和无私的精神。写作时,若能以小见大,揭示其中包含的道理,呼吁或赞颂这种可贵精神,文章立意就会深刻得多。而且,让路也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类为动物、植物让路,体现的是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一条高速公路避开居民区,为老百姓让路,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等等。如此生发开去,文章必定会新颖深刻。

        二、流于表面,忽视寓意

        在中考作文试题中,还有不少以寓言为材料或标题中含有比喻、内涵比较丰富的题型。许多考生由于粗心或是理解能力低下,未能把握寓言的寓意或比喻的含意,写作时仅从表面意义入手,以致文章立意肤浅。如2012年杭州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部分考生就老老实实地写自己某次考试所提交的答卷,忽视了题目的比喻意义。这样立意显然很浅薄。事实上,题中的答卷并不限于学校中的考试答卷,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可以是对某次历经艰辛所完成的任务,可以是在严峻考验前所作出的抉择,可以是在诱惑面前的坚守,等等。再如2013佛山中考作文题为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有考生就描述了一次暴雨的过程:太阳先被乌云遮住,后来雨过天晴,重新露脸,因而感觉阳光更加绚丽。这种立意虽不算错,但过于表面化。其实,题中的乌云阳光都包含了一定的寓意:乌云象征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困难、磨难等,而阳光更加绚丽则可以隐喻走过了不幸、克服了困难、经历了磨难之后,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走出中考作文误区之没有深度,流于表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