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一份牵挂,一声想念

发布时间:2020-07-09 23:13:50

寒衣节,一份牵挂,一声想念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寒衣节

寒衣节自古就有,

同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

同为四大鬼节之一!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由来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寒衣节传说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

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卖不出去,于是,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

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寒衣节习俗

祭奠祖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烧寒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准备过冬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吃面条

过去到了这一天,民间改善生活,一些地区兴吃荞面、莜面。

寒衣节诗词

君不来

【唐】方干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闺怨词三首其一

【唐】白居易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吊边人

【唐】沈彬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秋晚

【宋】张耒

鸟栖林已静,门掩吏家归。

黄叶雨中尽,鸣虫霜后微。

尘凝经暑扇,貂敝早寒衣。

赖有清尊酒,山炉彻夜围。

寄衣曲

【清】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坐样看。

寒衣节,一份牵挂,一声想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