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前景

发布时间:2011-11-14

中国金融的现状与前景
什么是金融?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构成要素有5点: 1. 2.
金融媒介:货币(资金)。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具有垫支性、周转性和增值性。 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包括直接融资:无中介机构介入; 间接融资:通过中介结构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金融 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3. 4. 5.
各要素间关系:金融活动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一、 金融行业分类
国内的金融行业可以分为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等。银行又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政策银行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 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我国具有政策性的银行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
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证券公司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买卖的法人企业。分为证券经营公司和证券登记公司。 狭义的证券公司是指证券经营公司,是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到有关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营业执照后专门经营证券业务的机构。它具有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可以承销发行、自营买卖或自营兼代理买卖证券。普通投资人的证券投资都要通过证券商来进行。
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例如,信托投资基金、单位信托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在现有的证券市场上的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潜能的特点。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财务公司又称金融公司,是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机构。各国的名称不同,业务内容也有差异。但多数是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主要吸收存款。中国的财务公司不是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是隶属于大型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构成金融行业的主要是证券、基金、保险和银行。 二、 各行业现状与前景
2.1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政府担保。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和储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银行的资信水平将日益重要。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
成管理决策、IT 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不良率的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中国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未完善。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等还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和人员队伍过于庞大,造成经营上的巨大压力,在管理运营上也还失于低效迟缓。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年及3 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中国银行所面对的许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有关个人客户的资信信息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贷能力。这就导致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题,银行难以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也无法根据客户的资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 中国银行业的前景
中国银行业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由于其规模、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公业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银行必须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订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的业务上间接地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体资金成本。产品创新的能力离不开银行内部机制的灵活性,也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一些较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会加剧对公业务上的竞争。
2)相比之下,个人业务,尤其是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将会成为我国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如上所述,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在中国都尚处于发展初期,将面临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按揭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会促进我国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3)混业经营将在中国银行业逐渐起步,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代理、理财服务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增加。在一些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间收入往往是银行收入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银行各项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是,中国对银行的混业经营仍有许多的限制,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经营水平和监管水平来说,这种限制是合理的,但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另外,中国客户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同度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现阶段的利率管制,银行存贷利差较大,着重争夺存贷款业务是这种条件下的理性商业行为,从而使银行有可能会把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的筹码而免费或低价提供。而且,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如保险和基金产品推广),往往也意味着现有客户投融资渠道的扩展,可能会冲击银行的现有业务。综上所述,中间业务收入在近期内不会成为银行业务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4)中国银行业的继续增长主要反映在规模的扩大,资产收益率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约0.18%,而根据五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的信息,其资产收益率大约在0.3%0.7%之间。我国银行资产收益率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利率管制和中间业务发展上的种种困难,制约了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的利润增长空间。第二,银行的税收负担相当沉重,其中包括5%的营业税、按总收益缴纳的附加费和33%的所得税。此外,银行对呆账的核销也受到税务部门的严格控制,从而间接地提高了税率。第三,四大国有银行和许多中小银行需要消化大量不良资产,中小银行还普遍要在网点等方面大量投资。另外,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约束力方面还普遍不足,资本回报的观念还不够。追求规模、过度竞争是中国许多行业的普遍问题,这种倾向在银行业也同样存在,低资产收益率便是其自然后果。上述因素在近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仍将限制我国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水平。 2.2 证券行业 证券行业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
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
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证券行业前景
鉴于以上问题,中国的证券行业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发展: 1)盈利模式的多元化.1980年来,美国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5%,其中经纪、自营与承销业务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9%5.9%10%而资产管理业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达到18.7%,其增长速度超过了经纪、自营、承销等传统业务。2006 年后我国证券行业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其主要推动力仍然来自于传统的经纪、承销和自营三大业务,受市场和政策环境制约,创新类业务只在集合理财和权证创设等局部领域获得突破。随着证券市场制度变革和产品创新的加速,酝酿多时的一些创新业务都将可能进行试点,由此,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空间将得到实质性拓展,业务结构也将得到有效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经营的规范化。证券行业的综合治理在规范业务发展、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优化行业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性成效。经过综合治理,国债回购、自营和委托理财等高风险业务有效规范,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机制已经建立,高风险证券公司的重组方案基本落实,
证券公司的风险已得到有效释放。证券行业的监管机制、证券公司的治理机制以及经纪业务第三方存管等基础制度建设正向纵深推进,将为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发展的规模化。为了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管,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我国证券行业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未来证券公司的业务规模将直接取决于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
4行业竞争的国际化。中国政府在2007年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宣布,将于2007年内取消外资证券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禁令,并将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前述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国内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内证券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 2.3 基金行业 基金行业现状
QDII基金发行前,我国大型基金公司和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发展速度几乎相同,规模增长主要来自股票价格增长,以及主要基金拆分和大比例分红带来的净现金流。目前我国基金业在基金托管方面,目前超过三万亿的基金总资产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合计占有市场份额83%,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托管规模占比高达33%。其他8家托管银行只能分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17%的基金托管市场。目前,我国私募证券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万多亿元,进入门槛已降到5万元,投资人已从机构、上市公司为主转为以居民个人为主。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1)我国证券市场波动过大。从199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市场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使得市场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市场自身的一些原因,市场波动性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
2)我国证劵投资基金治理问题。基金托管人监管的软弱性。在我国现实的实践中,基金管理人通常都是基金的发起人,其在实质上有权决定基金托管人的选聘。这就导致了托管人实际上受制于基金管理入,所以名义上的双向监督在实际操作中异化管理人对托管人的单向监督。同时,基金托管业务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一项新的表外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如果托管人为了基金持有入的利益,面对基金管理入进行监督,就会损害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最终损害自身的利益。基金管理人偏离基金持有人利益。证券投资基金的持有入和管理人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代理人追求代理收入的大化、社会名声、业内地位等,两者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当基金持有人利益和基金公司控股股东利益发生冲突,基金管理公司往往选择服务于控股股东的利益,从而损害了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3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建设明显滞后于基金业的发展。尽管我国已经有了《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法》等法律规章制度,但是未建立起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基金立法缺乏必要的延续性,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较差。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快速发,政府对基金业事无巨细的直接监管无疑是效率低下的。我国目前的基金业自律机构是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基金监管的专业性不强,且缺少对违规进行处罚的权威。 基金行业前景
1)完善基金治理结构。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参照美国共同基金独立董事制度,我国当前的独立董事制度中应完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一步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比例,争取达到2/3的水平,立董事必须占有董事会多数席位,以便更好地控制基金的运作;二是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引入独立的受托委员会,履行契约的监护权。由于我国基金持有人的分散,导致对管理人的日常监督成本过高,或者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根本就无人有动力去监督,于是在契约形成时,加入一个集中代表持有人履行监督职能的角色,并让其享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是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在我国现有的契约型基金架构下,可以借鉴澳洲模式,引入独立的受托委员会来担任,实现这一第三方监督职能。
2加强基金托管人的监督工作.建立竞争性的基金托管人市场。我国目前基金托管人选择范围过于狭窄,准入门槛太高,可以考虑放松对基金托管人的资本金要求,让更多的银行、投资信托公司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具有获得托管人资格的机会。同时,对基金托管人在专业人员、技术力量以及内控制度方面做出较为严格的规定。加强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对基金托管人的监督作用。法律应该规定基金管理人违规操作时,基金托管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并使其在新的基金托管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使基金托管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不会甘冒失去未来托管费收入的危险。同时,应建立基金托管人自律组织,提高整个基金托管人行业的监督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3我国推进基金公司治理改革——激励相容的监管探索.引入业绩报酬,且在评价基金业绩时引入风险指标。引入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是一种动态激励。在存在声誉机制的情况下,基金激励方案中原本存在的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它形成了基金管理人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以约束短期利益冲动的自发机制,它是基金管理人的自我激,而且付出的成本也是最低的。
4推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订,适应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激变,此时的基金产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金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基金行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避免《基金法》成为基金产业进一步
发展的约束,应当对当前《基金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2.4 保险行业 保险行业现状
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保险改革深入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1)从业信心不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政府几次对于事业单位政策性的倾斜,造成了这些辛辛苦苦的一线工作人员,手里拿到的工资不断的在贬值,社会地位不断的下降,可以说他们现在就是城市里的农民。其他企业单位飞速薪酬水平的提高,让保险行业已经失去对精英的诱惑力。加之保险本来的产品特性,注定在销售上存在的难度,一些人宁愿去选择一些薪酬相对较低但收入相对稳定的工作也不远踏入人寿的大门。特殊的营销制度,让工作人员压力过大,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工具,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技之长,保费是唯一定义他们优劣的标准。没有业绩就会被扫地出门,注定了所有的他们的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罢了。对于他们的养老制度只能说是敷衍了事,没有业绩就没有饭吃,当一个年老的业务员难道养老金的那一刻,可能都会有“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感觉。 2)同业竞争。同业竞争可以说在各个行业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保险行业这样的竞争却变得畸形,像是一个恶性肿瘤。原因不过如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费就是一切,对于公司的股东当然更是如此,所以较小的一些保险公司,他们愿意用更高的佣金,跟多的返点,牺牲客户的利益,制造灰色条款,忽视销售人员的福利,来换取保费。这就确定了较小的保险企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形成了一些优势竞争,这样的优势竞争不能理解为真正的优势竞争,只是一种不及后果的冒险行为,但这是拿到保费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从而他们不断的蚕食保险的市场份额。而且较小的公司由于保监会对他们的经营监管相对更宽松一些,所以他们更不会去关心员工的养老、福利待遇问题,只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最多的保费,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给销售人员注射毒品一样的兴奋剂,销售人员在这种“高佣低保”的管理模式下动力当然要比大保险公司强出不少。
3)业务系统老化。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可以用脆弱和落后来形容。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很强的世纪。所以谁掌握的客户信息越多谁就越有利,保险公司可以说客户数以亿计,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客户信息。业务系统不能高度整合,客户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务系统纷乱复杂。销售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财务核算人员,他们被隔离在不能相互交流信息,不能急时拿出解决方案的相对孤立的单独系统中。没有了好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开放的综合
系统,他们每天看似非常忙碌,但是却完成不了信息的及时相互交换和沟通,从而造成了决策的滞后,经营成本加大,监管困难,操作繁琐,维护不变等诸多问题。 保险行业前景
1)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的不断完善,新市场主体相继产生。不仅不断有新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而且在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和组织形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还增设了一批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促进了市场的竞争。从趋势看,各种类型的市场经营主体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2)运行机制市场化。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投保人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发生联系和作用。市场经营主体依法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所有公司,不分组织形式、不分内资外资、不分规模大小,均有平等垢竞争 地位;产品、费率、资金、人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竞争主体平等、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构有效,市场效率逐步提高。
3)经营方式集约化。保险公司经营 观念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经营过程中,以效益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加大对技术、教育和信息的投入,实现公司科学决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社会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4)政府监管法制化。政府监管拥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的监管体系,形成相对稳定的监管模式,具备有效的监管手段,从而实现保险监管的制度化和透明化。政府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引导扶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5行业发展国际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癸未范围内分散风险,使国际再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产品和定价的影响力加大。随着保险公司境外融资和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保险业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要求中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要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三、 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3.1信息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金融行业也是计算机应用的龙头,是最早应用信息系统的行业之一。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水平都是比较领先的。到目前为止,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管理监控、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应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各大金融机构都已利用先进
的计算机手段实现了综合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办公事务和信息的管理将成为业务系统的重要延伸。金融行业的主要应用包括: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等。 在国际金融业市场上,金融机构正在向大型化、电子化、综合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它摒弃了以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严格分工的模式,逐步走向业务交叉、多元化发展的混业经营。随着银行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系统的不断升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统庞大的、分散的、冗余的客户信息,是各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国、多渠道和联合经营的知识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对外开放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而这些分支机构都会有局域网络且通过局域网可以连接到internet网,那么如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通讯费用呢?就是要部署一套合适的视频通讯和视频会议系统。有了视频通讯和视频会议系统,不仅能降低开支、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供员工之间更快捷的资料、信息共享。
3.2 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要走并购合作、低成本扩张之路 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国际金融业出现的大规模并购新浪潮,大大推进了国际金融业的一体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优化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竞争能力,改进了金融服务,降低了经营成本,增加了盈利,对发展中国家幼稚金融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威胁。我国金融业要在加入wto 后,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紧跟国际金融业并购的潮流,以打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 的十五大决定明确地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济的大企业集团。目前,我国的专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走大而全、小而全之路,使有限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做了大量赔本生意。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的。面对入世后全球金融业的挑战,要大幅度地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也必须走并购、合作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要大力提倡把同业作为优质客户来对待的新思维。由同行是冤家转变为同业是亲家,化干戈为玉帛,由无序竞争转变为携手合作,共求发展。商业银行间开展业务合作能达到一石三鸟的多赢效果,既可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又能加速客户的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从国际金融业并购发展趋势看,采取联合、合作伙伴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更能达到双赢,这应该作为我国金融业提高竞争力的首选方式。融业并购发展史经历了由强吃弱到追求金融超市和金融百货公司,但这种大而全的经营,使银行经营变得困难,有些业务并非银行的优势,有些业务虽有需求,但需求量不大,不足抵补费用开支。而今,国际金融业除了传统的兼并、收购、合并外,更多的采取合作伙伴关系形式,它已成为国际经济与金融发展新的共同趋势。因为这种联合竞争的方式,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家银行业务优势与特长,又可以保持银行对各种客户各种需求的全方位满足,避免走一条大而全、小而全得不偿失的老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业的结构存在著严重的不合理。比如在贫困地区存在着过多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与过少的金融服务对象不对称;投资银行过少与商业银行过多的不对称等。对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重复设置、亏损机构多的问题,可采取兼并重组办法,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提高经营效益。对加快投资银行发展,可考虑由投资银行机构通过收购兼并多余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办法,以实现投资银行的加快发展。金融业属于高风险产业,在并购重组和合作中,必须要相应加强金融的防范和金融监管工作。从国外看,银行规模越大、业务范围越广,管理难度和潜在的风险也越大。因而在并购、合作、组建金融航空母舰时,对如何防范风险必须有相应的严格监管措施,以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中国金融前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