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题整理

发布时间:2020-01-26 14:40:44

一、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一)、从求知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可以给我们系统的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知识。

2、学习美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磨练我们的敏感力,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打好基础。

(二)、从做人的角度来看。

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不仅遵守规范,而且激发、陶冶情感。2、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为一件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三)、从致用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有助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等具体的艺术实践。

2、随着审美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美学策略已经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美学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二、如何学习美学

1、精赏经典。理论经典与艺术经典。

2、积累体验。尽可能丰富而且宽广。美学是体验性最强的知识。体验的私人性。

3、善于反思与反省,在生活之中获得美的感悟。

4、推荐书目与教材。

5、课堂的授课结构:

A、理论命题、范畴、概念、问题、推理、逻辑。

B、经典导读。

C、具体例证。

三、审美时间特性

第一,审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的,而且其过程本身就是最终的目的;审美生活是我们众多生活形态的一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在审美生活中存在的时间是对日常生活时间的一个中断,它体现为个人价值或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

第三,审美生活中的时间是被缩短的时间,是主观时间,与被闹钟、钟表等计时器所决定的物理时间是截然不同的。

四、审美的超功利

第一,从审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实用的目的先于审美的目的,独立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随着人的进化以及与动物界的脱离而产生的,实用的目的开始消退,审美的目的开始独立出来。

第二,从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生活的感官来看,视觉、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感官,不同于参与消耗性活动的嗅觉、触觉、味觉以及其他的肉体活动。

第三,揭示了形式对于审美活动具有本质的、首要的意义。对于审美事物而言,形式的美具有无比的优先性,在科学活动以及道德活动当中都是不存在的。

在科学活动中,人类力图从形形色色的事物中归纳出抽象的科学结论,往往表现为客观的科学原理与结论。

在道德活动中,人类追求的是行为本身的善,而讲求过多的形式感,则是画蛇添足。

第四,康德美学把三个对象从审美生活中剥离出去了,即具有使用价值或功能性第一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设计、自然美当中的空间环境体验以及官能的快感,这三个对象恰恰都与“身体”的全面体验密不可分。

康德解决的是其中之一,即以纯粹的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生活难题,但是却留下了另外三个难题:“功能性的、实用性的”的美、自然美、官能快感。

五、寓杂多与统一的内涵

第一,从作品来看,部分与细节必须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部分与细节必须在整体当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与功能,它的存在才具有意义。

其一,就整一的方面来看,艺术作品必须使所有的细节围绕共同的主旨,只要是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无论是怎样美好的材料都是游离于整体和谐之外的附赘悬疣。

其二,就杂多的方面来看, 艺术作品有必须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而不应该流于单调、枯燥、单一。

第二,从欣赏来说,既要做到细致的观察与玩味,领略美的起伏与流动,又要善于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血脉与联系,树立对于作品的整体印象。反对过于细微与过于粗放的欣赏。

六、文学的存在方式:

1、不是纯粹的、物理状态的文本。

2、也不是对于作品任意、任性的解释。

3、而是存在于主客之间,即在某一时空中发生的文学接受行为,也就是读者在阅读作品。

4、有意义的行为。

七、作品的多层次构成

第一、存在(构成)方式四层次论:

(1)语音现象层,指文字的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更高级的语音构造,包括韵律、语速、语调等等,它们不同于具体的发音,不属于物理性的声音现象。

(2)语义单位层,包括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个意义层是作品诸层次的中心层,它为整个作品提供结构框架。

(3)图式化外观层。在这个层面上,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对象得以呈现,但构成作品的有限词句不能再现客体的所有方面,作品中的客体对象总是图式化地呈现的,它像一个框架结构,里面有许多未被充实之处,也就是说,客体对象中有些方面并未呈现出来,造成了许多“未定点”,它们有赖于读者在阅读中再进行填补和充实。

(4)再现客体层。作品中的句子不是真正的判断,不表示真正的存在。也就是说作品中由字句描绘出来的客体是意向性的,或者说是虚构性的,它们组成一个作品中的世界。

5)伟大的经典作品还具有形而上的层面。如震惊、神秘等美感体验。

关系:

1、四个层次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共属于一个和谐的整体。

2、较低的层次只有在较高的层次当中发挥必要的功能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3、作品存在的分层在诗歌、小说、音乐、绘画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八、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1、世间只存在极少量的象声词,象形文字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2、语言是抽象的,它直接代表的是客观事物的概念,是概念的物质承担者。

3、语言的形象性与造像功能就只能以抽象性与概括性为逻辑的唯一出发点,经过特殊的组合与组织,利用语符型思维的时间性,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及面,把由语言引起的表象复呈、想象,根据个人经验与语言审美能力,在想象的余地与空间中,把可能变为现实。

4、面面俱到、巨细无遗的描绘往往是无力和笨拙的。

九、汉斯利克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音乐的内容不是情感,它的作用也不体现在对于人的情感的影响上。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具体的情感,即由刺激而形成的情感,不是指听音乐而获得的快乐感受。

第二、音乐所表现的只是情感运动的力度或强度,而不是情感本身。最能够说明音乐本性的是器乐作品。

第三、如果说音乐有内容的话,那么这个内容就是乐音本身,即旋律、节奏等形式。

第四、提倡一种静观音乐自身的审美的欣赏态度,反对病理的欣赏音乐的态度,即原始先民欣赏音乐的态度与对音乐的狂热分子的态度。

十、审美设计学的出发点

1、审美设计学虽然是造物的美学,但是中心与核心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是人,是为了取悦于人的。

2、时空浩瀚,艺术仅存于一时一隅,更广大与持久地是日常所居与日常活动。所以,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于人生而言更具有重要性与迫切性。

3 审美设计学以人为出发点具体表现在审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人体工程学 产生于技术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的交叉点上,它综合运用解剖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与探究人与器物、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与艺术不同,审美设计学首先要是人在生理上、物质上得到满足、满意,然后才能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愉悦。

十一、审美设计学的原则

1、实用。审美设计学的最基本原则。易用、方便。

2、经济。成本愈少愈好。简洁、灵巧、恰当、耐用。一方面是要求设计的产品非常简洁、灵巧、恰当和耐用,以最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在产品结构上排除一切多余的部分,突出最能发挥实用效果的部分;另一方面,是要求产品设计必须尽可能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去解决最大的问题,尽量减少疲惫,增多舒适。

3、美观。形式美与产品的功能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如材料质地的光洁、平滑、均匀、齐整,外观美方面的平衡、对称、简约、运动、节奏、多样统一等,外观美必须首先服从于功能。另外,产品的外观设计还应该有助于增强产品和环境的个性和人情味。

十二、审美设计三阶段

第一阶段以莫里斯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保尔·苏里约为代表。另外一个重要的代表就是德国的包豪斯。

第三阶段是当代以来,其特点是扩展到整个人生。

十三、审美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

(一)科学活动追求的是纯客观的抽象结果,而审美活动则是体现为主客体自始至终统一与混融不可分的生活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追求的是最终的对于客观对象的认知结果,尽管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理想、想象、展望甚至梦想都会参与其中,但是在最终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中,却不允许出现任何科学家个性化的、主观化的人格色彩与因素,绝对忠实于客观世界是科学家的职责,所得到的只是对于客观规律的抽象认知,只是冷冰冰的绝对规律。

科学家研究所得的客观规律,也总是用一套通行的、标准的数字,用该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恒量来表示它的特性的。在我们接受科学规律的过程中,也就同样不会引起主观情感,更不会体验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喜与忧。

而在审美活动中,不存在孤立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而我们说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只是为了理论阐述的方便,才划分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

(二)科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事物内在的真实与规律,形形色色的形式与外观是科学活动所要克服的,而形式却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与基本的存在方式。

科学活动是一个抽象过程。在科学研究中,首先面对的是大量的可供观察的感性材料与对象,这些感性材料只是各种孤立事实的杂乱松散的聚集,可感的丰富的外观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恰恰是要被抛弃的,在科学家的工作中,这些个别的现象也就越是趋向于呈现出一种明确的形态并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对于科学活动而言,世间的玫瑰花只有一种,而这个玫瑰花是在科学意义上存在的比如生长规律、喜好环境、花期长短等纯粹抽象的“玫瑰花”。一朵具体的玫瑰花有多少花掰,诗人、画家、与常人是不会去关注的。科学活动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时至今日,我们正在享用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健康、方便与丰富的物质产品,这都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活动是人类理性的骄傲。

而审美活动却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艺术家重新建立了与生活在感性面貌上相似,而在形式的完美上远远超过生活的第二个世界。在审美活动中,不是像科学活动那样依靠抽象的概念与公式来进行简化与概括,不是像科学活动那样去追究一个事物的物理、数学、生物上的性质或者原因,而是以形式的可感、完美与无限丰富作为自身唯一的目的。如果说对于科学活动而言,世界的感性面貌显得过于芜杂的话,那么对于审美活动而言确是恰恰相反,即总是嫌日常生活的感性面貌还远远不够丰富。

(三)从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给人类所带来的幸福来看,科学活动体现为结果,即科学规律与成果对于人类生活的造福;而审美活动体现为过程,即审美快感是实现在这一活动过程本身的。

科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一是向人类提供愈来愈舒适、安逸、丰裕的生活物品,满足人类在物质上的需求;二是满足人类自身体与生命在健康上的需要。所以,科学活动最终达成的科学规律以及相关产品才是其存在的目的与价值。从远古先民的穴居、饥寒无保到今天充满声光电的现代生活,人类正在享用着科学活动所带来的无限福祉。

而在审美活动中,不管是优美的、喜剧的、笑的艺术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快感,甚至是悲剧的、荒诞的、丑的艺术也会给人带来审美特有的快感。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形式因素。

这是一种完全无负面体验的积极的快感体验,不同于在科学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既不能直接参与,而且主体的个性完全得不到体现,而在审美活动之中,审美主体不仅仅享用审美对象,而且快感的体现是存在于过程之中的。不管是较为明显的时间性艺术,比如文学、影视、音乐等,还是时间性不是很强的空间与视觉艺术,比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审美活动的目的与存在的价值都不在于最终所求得的一个认知性结果。

十四、审美活动与科学活动的联系

审美活动与科学活动往往是比翼齐飞、并驾齐驱,而且科学活动为审美活动提供了愈来愈多的强大支持。

第一,对于实用产品的审美设计而言,科学技术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与技术因素的参与会使得人类生活环境、劳动过程趋向更加美化,而且会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美感新境界新经验的出现提供契机。

实用目的所能做到的就是为了安稳、舒适、方便,也就是发挥它最佳的功能机制,一把勺子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用品,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用途,还要各分大小,厚薄有度,轻重适宜,形态各异。

而各种功能的发挥与开发就必须依赖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对于物质材料的把握以及生产工艺。实用产品除了满足使用的目的之外,还要满足审美的目的;如果物品对于人来说只是为了满足物质的使用需要的话,那么人类就会生活在一个丑陋、粗笨、糟杂、脏乱、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类的情绪与感觉就不仅不会得到美好的涵养与滋润,反而会感受到压抑、干枯、单调,死气沉沉。而实用物品的美化就必须既依赖审美设计,又必须更依赖科学与技术。

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审美活动提供丰裕的物质保障。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审美活动带来的物质保障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物质保障,二是在时间上的保障。

第一方面,从直接的物质保障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创造出愈来愈丰富的物质生活产品,使得社会的物质总量增加。从个体来看,物质生活的丰裕会使得他有剩余的精力去追求更高的人性的实现,会使得他有可能去追求更为复杂与微妙的高级的精神需求。

第二方面,从审美活动所要的时间保障来看,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活动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直接导致生产力的飞跃,而生产力的发展会促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密,分工细密尽管会造成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片面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充分的分工会使得人类从繁重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愈来愈多的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才有可能在劳动与工作之外发展自己多方面的爱好与情趣,尤其是审美爱好与活动。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急剧推进审美活动的普及化。

十五、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审美活动的普及化与公共化

其一,从材料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品的复制与保存提供了材料上的保证,比如造纸术、印刷术对于文学作品的保存,可以说在根本上改变了文学存在的命运,使得文学从口头保存的不稳定性完全得以改观,从此文学创作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现实,文学传播也就从口头时代走向文字时代,真正的文学历史也就只能从这里开始。

其二,从作为各种艺术物质载体材料的复制来看,在当今科学与技术条件下,已经具备了可以大量复制与生产的可能,而且已经实现。尤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电子传播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够把昔日聚于庙堂之上的、只是为特定社会阶层所享用的艺术品,进行海量的复制与生产,大众购买、拥有甚至收藏艺术品已经成为寻常事。

其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产生,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已经极大限度的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艺术演出、艺术品的展现不再是由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在一个狭小的固定空间,而且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才能够欣赏的;无线广播让语言、音乐等听觉艺术的广泛传播成为现实,电视为音乐、文学、电影、戏剧等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乃至于综合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直接的途径,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传输技术的完善更让艺术传播的逼真与广泛成为现实。

十六、当今的自然美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传统自然美理论:比德论、形式论,以文化世界的价值标准衡量自然。

新的自然美理论:生态论、环境论,就自然本身来欣赏自然。

十七、自然美的特性

1、全面无负面价值。

2、全面感觉器官参与。

3、富于变化。

4、形态不稳定,从而更丰富。

名词解释:

1、 审美时间:审美生活构成的要素之一,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在审美生活中存在的时间是对日常时间的一种中断,体现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而且是一种被缩短的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物理时间是不同的。

2、 阐释循环:对作品进行解释的观念,也就是从前理解出发,经过一个历史的过程,针对语言与结构所进行的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解释活动;其最终的后果是得到修正的前理解,达到理解。

3、 审美设计学:审美设计学是关于造物的美学。包括产品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衣食住行诸多方面。

4、 比德论:在传统中对于自然美进行解释的主要思想之一,把自然物的美与人格品性相比附。

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

吕荧、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派

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审美生活之三要素:主体、客体、感觉或美感的时间性

主体的美感是奠基于客体的结构(即形式)之中的。

美学大题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