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

农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纲要》和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它赋予了新时代以新的内涵及家园共育,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也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一)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农村幼儿园有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令人堪忧的现状,但农村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风土人情颇多、民间艺术渊源流传……这是农村幼儿园的一大优势,我们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农村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出一系列适合农村幼儿发展的办园思想和理念,办好农村特色幼儿园。
农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能拓展和丰富教育资源, 实现家园教育资源互惠共享。其中一方面是家长及与其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资源,逐渐被吸纳到幼儿园教育中; 另一方面是幼儿园及本身所拥有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教育资源,将十分有益于改变目前大多数家庭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家园共育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 使其作
用最大化, 在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 促进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因为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对农村的资源了解并不多,我们除让幼儿多与自然接触让他们直接去感受自然界外,更主要的是将幼儿置身于丰富的农村资源之中,让幼儿对农村资源产生兴趣,发探究欲望。农村幼儿园环境布置不必豪华、奢侈,应充分体现农村及本地区特色,这样既经济又独具特色,促进了幼儿发展。
农村幼儿园对幼儿主要进行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五大领域的教育,能充分利用本地区及幼儿园周边的环境,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生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园本课程。而家庭则在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和家长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通过沟通, 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 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促进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家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 相对于城市,农村相对缺乏高水平文化的家庭,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不会教育孩子,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的事,父母提供温饱就行了。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期孩子还太小,此时对孩子的教育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还有部分
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而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没有明确的要求,认为“树大自然直” 忽视了幼儿期的教育,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不能根据农村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供科学的引导或良好的家园互动。
农村家庭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有些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怕孩子纠缠、吵闹,图自己省事省心,因而他们不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我交了学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该归教师管,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能按时接送孩子、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和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行了。农村家长的角度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就是让孩子来接受教育的,只要我的孩子学到知识就对了,至于和教师沟通,对他们而言似乎根本就不需要或者不重要,同时也与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也会因为贪图省事和减少麻烦,在投入的力度上打上折扣。有些家长甚至连最基本的按时接送孩子都做不到,家园共育自然不能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农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爷爷奶奶教育孙辈越来越明显。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农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农村幼儿家长的工作繁重和家务事多,致使农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呈现出两类模式:第一类,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由于他们年龄相对较大,受限于落后的经济与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在家园共育活动不能很好的参与扮演重要角色,不能在家园共育中发挥至关重要
作用。第二类,农村幼儿父母匆忙奔波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在远地方工作”便成为不能参加幼儿园家长活动的一个“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家长参与了幼儿园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是来去匆匆,对幼儿园活动的目标不做深究或者视而不见。因家长没能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意图,就不能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得教育效果未能达到最优化,使得幼儿园开展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徒增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合力应该达到的效果。
(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家园共育认识不足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才是孩子的教育者,是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家长不如自己懂教育,觉得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是在给教师增添麻烦、制造混乱。所以,这些教师在跟家长说话的时,不自觉地会以一种教导别人的语气,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长交谈。在我的实际工作或者与同事的交流中,也见到过一些教师不信任家长的情况发生,例如,因为有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各方面工作,造成教师对家长的信任度降低,于是会取消原本可以进行的一些活动等等。试问,教师的这种态度岂不是妨碍了与家长的沟通,哪里还谈的上去寻找正确的方式指导家长呢?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却是家园合作成功的关键。要教师态度认真负责,作细致到位,对幼儿一视同仁,对家长态度可亲,相信家长也会乐意成为教师工作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齐心协力地把家园工作做
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关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农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三、实现家园合作的途径
(一)依靠幼教法规
在家园合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家园合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法规不够了解,《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规定:“家长要和学校、社区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些幼教法规,为家园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家园合作指明了方向。只有用法规铺路,让教师、家长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两个积极因素加在一起,家园合作才能顺利地开展起来。
(二)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园共育, 需要教师与家长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的沟通。教师要随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 家长也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变化, 双方商讨、沟通, 取得共识。
由于幼儿的发展是迅速多变的, 因此, 这种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儿园是专门的保教机构,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 而家庭教育往往随意性大。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可能都能够按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去实施教育, 教师要善于选择那些适合家庭特点、适合社会环境的教育内容, 并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家长明白, 增强家庭教育的可操作性, 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三)用信任加强家园合作
家园能否合作,则需要双方的信任。有些家园之所以合作不成功,相互缺乏信任是重要
原因之一。如何让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教师相互信任呢?一是双方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幼教法规的精神,理解了这些法规的精神,就知道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双方应消除对幼儿教育中各自所扮角色职责的片面和狭隘认知,这样双方就有主动交流、沟通的动力和愿望。有了沟通,就有了理解,有了相互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让家园牵手,共同努力,切实培养好下一代。
(四)统一教育理念
对孩子的教育,是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 这在一些家长及老师之间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正是这种分歧的存在,才阻碍了家园合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说要使家园合作顺利开展,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观念这个问题。因为只有观念一致了,认识统一了,就不会各吹各的号了。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用新教育理念
宣传家长教育家长,只有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广大幼儿家长,家园才能统一认识,才能使家园同唱一首歌。
四、总结
家园合作,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只有幼儿园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积极主动的组织和参与家园合作的工作,才能把我们下一代培养好教育好,使年轻的下一代成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多方面能力,特别是身心健康而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