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业的兴衰和启示

发布时间:2011-10-27 17:17:31

                                    学号__200737771533__

                                         密级____ ________

                                          

武汉大学双学位毕业论文

日本银行业的兴衰与启示

院(系)名 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钱磊

 罗琦   

一一年四月三十日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WUHAN UNIVERSITY

The course and revelation of Japan’s banking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Subject Finance

Name Qian Lei

Directed by Luo Qi Professor

May 2011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日本在二战后逐渐建立起主银行制度,银行通过低息贷款和交叉持股的方式大力支持日本大企业的发展,并与之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这时日本银行业处于高利润高增长阶段,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受良好外部市场环境等众多优势因素的影响,日本银行业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市场掀起了一场全球化的浪潮,此后,日本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日本银行业的扩张之路并不顺利,由于贪图暴利,无视泡沫化,过度扩张等一系列原因,在80年代末开始的十几年里从国际银行业的顶峰急转直下,长期陷入困境,难以自拔,至今也未能完全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日本同行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许正是中国银行业发展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现在中国金融体制正处于变革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要较多的借鉴日本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教训。那么究竟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和改革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呢?

关键词:日本银行业;经济泡沫;教训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Japan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main bank system.Through the cross-shareholdings and loan with low interest ,Japan’s banks support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ed reli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his time Japan’s banking was in high-margin and high-growth.To a certain extent, the main bank system accelerated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Japan.In the 1980s, Japan’s banking raised a globalization wave in the world.But the expansion was not smooth,due to the profiteering,overexpansion and the ignoring of frothy,Japan’s banking plummeted,and got into difficulties for a long time.It is not hard to find that China’s banking has a striking resemblance with Japan’s banking.Now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In this process,China’s banking should learn from Japan’s experience,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 of failure.But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eform of China’s banking,how can we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avoid the repetition of Japan’s failure?

Key wordsJapan’s bankingeconomic bubblerevelation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7

1.2 日本银行业发展史的研究现状……………………………………………7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8

2 日本银行业早期的发展和兴起

2.1 昭和时代(1927—1945)……………………………………………9

2.2 战后恢复期(1945—1954年)………………………………………10

2.3 高度经济成长时期(195470年代前期)…………………………10

2.4 安定成长期(70年代前期—80年代末)………………………………11

3 日本银行业的危机

3.1 日本银行业的危机……………………………………………………… 13

3.2 危机中日本银行业的调整和恢复……………………………………… 13

3.2. 1 银行业自身的努力……………………………………………… 13

3.2. 2 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配合银行业的调整……………………… 15

3.3 日本银行业衰落的原因

3.3.1 贪图暴利、盲目追求规模以至身陷囹圄……………………… 16

3.3.2 低效率的海外并购和扩张……………………………………… 17

3.3.3 内部管理涣散,丑闻频发……………………………………… 18

3.3.4 无视客户需求和金融创新……………………………………… 19

3.3.5 受金融系统和政府政策等客观环境的拖累…………………… 19

4 日本银行业的启示

4.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 21

4.2 以金融创新为契机,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能力……………………… 22

4.3 在国际化过程中要进退有度…………………………………………… 22

4.4 提高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22

4.5 政府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坚决抑制人民币过快上涨………… 23

5 结论…………………………………………………………………… 25参考文献 ……………………………………………………………………… 2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山西合盛元票号在日本神户设立了合盛元神户支行,合盛元票号率先走出了中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之路,三年后的1910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于美国旧金山设立了代理处,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时走向了银行业的国际化征途。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银行业已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目前,中国银行业也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外市场,走扩张化之路。现在国内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通过利率,汇率等种种手段促使日元大幅升值,这不仅减轻了美国的外债负担,也大大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实力,使其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而伴随而来的是美国少有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经济状况。近年来,美国将国内经济问题的矛头指向了中国。继布什政府之后,美国奥巴马领导层继续向中国散发着人民币升值的信号,中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的压力。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处境与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多多借鉴日本同行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笔者本科主修日语专业,对日本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而对日本经济方面的兴趣由来已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有关日本经济方面的资料,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日本国内有关银行业的各种资料,这对本文的写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1.2 日本银行业的研究现状

90年代之后,国内很多学者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过很多方面的探讨,论述了日本贸易立国战略、科技发展战略、重视教育的因果关系、企业管理与质量管理的经验,等等。但关于日本银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学者开始探讨日本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90年代那场危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高水平的论著,对研究日本银行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日本银行业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日本的主银行制度、日本银行业的早期发展、日本银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过程等各个方面,对日本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剖析,并开始对中日两国银行业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很多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相信这些论著,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日本学者对本国银行业研究主要是关于后危机时代如何从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他们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研究很有深度,对一些问题有独到之处,但这些资料在国内都难得一见。另一方面,现在有些日本学者开始探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他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忧心忡忡,认为中国银行业现在正在走日本银行业90年代的发展道路,他们的这些意见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日本银行业的兴衰史以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探讨。通过对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日本银行业的并购史、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历程、日元升值等多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是有关日本银行业的兴衰,其中在第2章主要从昭和时代、战后恢复期、高度经济成长期、安定成长期等四个发展阶段分别研究日本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之后在第3章,对日本银行业在90年代的危机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举例说明危机中日本银行业的调整措施,并总结出日本银行衰落的原因。最后,在第4章分别从资产质量的改革、金融创新、国际化问题、银行监管、宏观政策等五个方面提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2 日本银行业早期发展和兴起

在长达130多年的日本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银行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明治维新后,日本银行业开始发展,1882年,根据《日本银行条例》,作为日本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宣布成立,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货币发行混乱的局面,稳定了金融市场。此后,日本银行业发展迅速,在其数量达到最高峰的1901年,日本全国各类银行达两千多家。随着1896年《银行合并法》的颁布,通过合并和重组,日本国内银行的数量逐年下降,银行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2.1 昭和时代(1927-1945)

20世纪20年代,企业的融资活动主要依托二三流银行机构银行,但由于这些银行不善经营,加之承受危机的能力差,倒闭现象时有发生。1927 年日本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这次恐慌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至今谈虎色变。当初,直接受到“昭和金融恐慌”打击的,主要是东京和横滨附近的二流地方银行,由于当时震灾期票的不能兑现,使得37家当地小银行因无法周转头寸而被迫相继宣布休业;这次危机使得除了东京三菱银行外,18家日本商业大银行无一能够幸免于难。与美国政府在30年代的金融危机后建立起来的以存款保险制度为核心的银行监管制度和金融安全网不同的是, 日本政府采取的处理方法是银行业的合并。1928 年开始实施的新银行法要求普通银行的资本金必须达到100万日元,同时要求资本金不足的银行只能通过与其他银行的合并来增加, 自我增资不予以承认。之后,大藏省提出了“一县一行”的银行合并目标, 但是由于有些银行不愿失去自主经营权, 当时的合并并不是很顺利 直至进入战时金融管制时才真正达到了“一县一行”的目标, 这些银行大都是二战后的地方银行。同时, 国民储蓄不断向属于财阀集团的银行集中, 这些大银行就是战后的城市银行,作为战后日本银行体系中心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1931年在日本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入了战时金融管制时期。此时金融管制的核心是控制资金的分配, 以保证军需企业的生产。1944年日本政府建立起“军需企业指定金融机关制度”,根据这一制度的要求,各军需企业需与银行“配对”,银行不仅要保证“配对”军需企业的资金供应,还要积极进行军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旧财阀体系解散以后, 形成了以都市银行为核心的金融集团企业, 战时“配对”体制下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得以保存了下来, 战时军需企业的指定银行大多成了战后这些大企业的主银行, 这就是战后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形成背景。

2.2 战后恢复期(1945-195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扭转濒临破产的日本经济,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政治上进行了民主化制度的改革,如劳动改革,农业改革等。在经济上推行以钢铁,煤炭等为重点的“倾斜生产方式”。金融方面与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相呼应,并在1947年成立“复兴金融金库”来保证钢铁, 煤炭,肥料等重要产业的融资。但此时通货膨胀问题依然存在,加之此时随着美苏冷战的激化,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49年政府实施了“道奇方案”,使得财政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并结束了通货膨胀的时代。

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战争的失败给了日本银行业沉重的打击。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 禁止垄断,这给银行体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同时出现了公司解体后的大企业的重组和并购的局面, 这都需要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从而提高了银行在企业中的地位, 主银行体制逐渐的形成。“复兴金融金库” 解散后, 日本政府陆续建立一批政府金融机构, 包括两家银行和十几家公库、事业团、公团等,先后批准多家地方银行。同时日本政府鼓励在各行业设立金融机构, 分散金融业务。这种金融机构分工体制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主银行体制。

2.3 高度经济成长时期(1954-70年代前期)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位居各工业国之首,此时民间设备投资旺盛,出口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日本银行业在二战后的很长时间内用低息贷款和交叉持股的方式大力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并与之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这一时期日本银行业处于高利润高增长阶段,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1964年后,日本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赶超欧美先进国家,加快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现代化步伐,日本银行机构则向上述重点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低息资金。日本银行业也必须承担者更多的责任,这种倾向表现为很大的政府主导性。金融业也成为政府监管最严的领域之一。首先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在1973年以前,日本政府一直维持着低存款率为核心的利率体制,并对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债券利率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种政策能够保证日本银行业获取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重要产业部门提供资金支持。继续推行银行业和信托业、证券业分离的政策。政府在信托银行出现之后,规定其只能从事信托业务,并把银行中的信托业务作为信托银行分离出来,使银行业和信托业分离。昭和23年(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证券交易法》,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国内外金融市场相分离。为了保护本国的金融市场不受外国因素的干扰,1949年制定了《外汇及外贸管理法》,根据该法的规定,一切对外金融交易原则上都受到限制。即使在1964年,日本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之下,逐步放开对外金融交易,但对资本交易的管制依然存在,在1971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甚至加强了对资本交易的限制。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政府对外汇的管制是渐渐放松的,但对金融交易的管制则一直存在。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昭和43年(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时的银行业以至整个日本金融系统对经济的腾飞发挥的着巨大的作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功不可没。

2.4 经济“安定成长期”(70年代前期-80年代末)

进入70年代之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改革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1980年前后发达国家的改革进程加速,日本也被卷入了这场改革的浪潮之中,改革的基本方向演绎为放松金融管制和实现自由化。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进入“安定成长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战后形成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70年代日本的金融自由化逐渐展开,自昭和50年代(1975-1984年)后半期起,以巨额国债发行为锲机,金融自由化开始登陆日本。但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属于普通形式的自由化,尽管很多方面效仿美国的自由化模式,但却表现为渐进式,不平衡性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进展速度比较缓慢。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从1980年开始,日本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步伐,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报告,该报告的提出大大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揭开了全面自由化的序幕。

19859月,“广场协议”签订,日本从此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日元升值周期。受“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的冲击,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日本升值萧条”。然而,日本贸易收支在J-曲线累积效应的作用下,顺差持续增加。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日本此时积累的巨额财富开始寻求出路。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美国里根总统放宽金融管制政策的辐射,日本金融当局也将“松绑”视为解决日本新银行法制定过程中暴露出金融制度问题的突破口。受国际金融动荡影响,倍受打击的美国银行业从国际金融市场败出后,日本银行业跃跃欲试,趁机取而代之的愿望十分强烈。此时日本银行系统的资金投放出现巨大的变化,非生产性的贷款超过了生产性的贷款。日本企业和银行纷纷将过剩的资金投入到本国的证券、房地产市场,股市、房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癫狂状态。80年代中后期日本股市一路攀升,1989年底,东京股市的市值达到536亿美元,这比全美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还高30%;同时,地价飞扬,80年代末,仅东京帝国大厦的地价比整个加利福尼亚还要高。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和银行业的国际化浪潮也逐渐展开,其中在美国的并购尤为突出,既包括哥伦比亚电影公司,Firestone轮胎制造公司MCA唱片公司等企业,也有像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等地产项目。

在整个昭和50年代(1975-1984年),经过一番磨砺之后,国际业务被纳入日本银行业的主体业务的范畴,这一跨度也为日后日元地位的提高为了重要的铺垫。到1992年年末,日本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总数扩大到377家,其中都市银行占到67%,除了东京银行外,每家银行平均拥有海外分支机构20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世界各主要银行的资产排名中,前十家银行中日本一度占到了八席。但是随着90年代泡沫化经济的破灭,日本银行业跌入囹圄,难以自拔。

3 日本银行业的危机和调整

3.1 日本银行业的危机

90年代初,股价暴跌,从而揭开了泡沫经济破灭的序幕,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结束了1973年以来18年的安定成长期。只到20021月日本经济才初见起色,这次经济的不景气在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堪称日本经济史上最大的危机。至今日本尚未从这次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对银行业来说,它们在整个泡沫经济的形成和膨胀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从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银行业面临着的是极其严峻的挑战。

1)股价下跌,使得银行资本金比例下降,扩张能力受限。

银行资本金即银行的自有资本,巴塞尔协议将银行的自有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指权益资本(股本)和公开储备,附属资本主要包括有价证券收益,非公开储备金,次级债券等。巴塞尔协议同时规定,银行的核心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不能低于50%,在银行资产总值中不得低于8%。日本银行和企业经常交叉持股,在80年代股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银行所持有的尚未实现的有价证券收益也不断增加,附属资本额超过了核心资本。但只要适当的增加核心资本就可以达到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要求。但从90年代开始,股价暴跌,1992819日,日经指数已跌至14650.74点,与全盛时的泡沫化经济相比,下降了61.9%。股价的暴跌使得银行核心资本的扩充能力削弱,一方面,银行所持股票的价值和收益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发行新股票的成本明显的增加。银行资本扩张能力的削弱使得日本银行业普遍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局面。

2)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债权增多,信用级别下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银行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安定成长期时,为了促进重点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的方向,到70年代后期,对制造业的贷款也超过了总贷款额的一半以上。到了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展开,企业直接融资的地位上升,这使银行对制造业的贷款相对减少。于此同时,对居民,服务业,不动产企业的放款比重大幅的上升。这种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放款倾斜使其对金融市场冲击的能力削弱。

2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银行呆账、坏账上涨。对房地产市场陷入得过深,使银行在泡沫化经济崩溃,地价猛跌时,进退两难。首先,对房地产公司发放的贷款失去了保障。另外,先前抵押贷款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银行损失惨重,从而加剧了银行资金周转的困难。

3 制造业也加入对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投资。制造业企业在泡沫经济中,也卷入了对金融资产的投资,1989年,制造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已经由25%上升到40%,而企业负债比率也在不断的攀升。在泡沫经济崩溃时,制造业收益降低,偿债能力下降,这更加剧了银行资金营运的紧张状态。

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和股票不动产价格的下跌,不少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而不断倒闭,致使银行出现了大量的不良债权,之后中小银行开始倒闭,从1995年到2003年,先后有包括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国民银行、足利银行等十八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这打破了一百年来银行永不破产的神话。1998年,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调低了对群马银行,常阳银行,静冈银行,千叶银行的评级,之后穆迪公司也以海外扩张导致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下降为由,调低了部分地方银行的评级。

3.2 危机中日本银行业的调整和恢复

日本银行业之所以能够从十年危机的状况中恢复并到如今已具备比较健全的金融机制,是日本银行业自身努力和政府当局支持的结果。

3.2.1 银行业自身的努力

银行业自身调整的核心是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产的结构和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经营策略,改善财务体制。危机中的日本银行业致力于提高资产的质量,各银行纷纷采取措施抑制过快的资产膨胀,同时作为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也要求银行逐渐压缩贷款的增长以控制资产的膨胀。另外,银行在金融监管局(1998年成立,2000年改为金融厅,从大藏省中独立出来)的严格指导下,在对不良资产进行严格认定的同时,加速了对不良资产的偿还。在基本金方面不仅仅是依靠引进公共资金,还通过增加资本金等市场筹集手段来提高自有资本的比率。业务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随着亚太经济的发展,亚洲市场越来越大,日本国内各银行纷纷加强在亚洲的业务活动,特别是以中国,韩国,泰国为中心增加对外贷款。精简国内外分支机构,整合店铺,裁减冗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率。日本各银行纷纷对内部经营进行检讨,精简机构,节减员工5-10%;削减工资5%;减少设备投资;压缩一系列交际费用等开支。大藏省也加大了对海外分行设置的限制,1991年仅批准了22家海外支行,比1990年降低了2/3。同时,为了追求资源最大化利用而进行的经营合并模式和通过导入公共资源而进行的救济合并体制也一同合力开展起来,其结果是使日本主要银行的数目降低到了9家,不足危机前的一半。另一方面,由于危机中企业资金需求的低迷,银行开始积极开展面向个人住房贷款的业务,对曾经是住房贷款最大供应者的住宅金融公库,有助于限制其新增贷款。到了调整的后期,银行业开始致力于一些以前从未涉及的新兴领域来增加收入,如作为银行变革时期主力商品的投资信托和保险商品销售,这些举措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下成为了可能,成为银行扩大收益的重要的渠道。

3.2.2 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配合银行业的调整

随着资产泡沫的破灭,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日趋的恶化,沉重打击了日本金融界。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银行业渡过难关。加大对公共资金的投入力度。1996年日本政府开始向住宅金融债券管理机构投入公共资金。1998年后,随着银行破产案例的频发,为了避免这种事态的进一步的恶化,以至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资金的投入力度(累计达12.4万亿日元)。另外1997年开始采取措施来保护金融机构存款。日本中央银行采取超缓和的金融政策。作为日本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一方面通过资金援助等手段来支持着政府实施各种政策,另一方面日本银行采取了超缓和的金融政策来振兴金融业,这种政策不仅仅在日本,即使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首先,日本银行逐渐降低了贴现率来提高银行利差,据统计,银行利差扩大0.5%,各银行总利润就增加2万亿日元。同时实施了诱导政策(1999-2006),这样短期市场利率也低至零水平。通过这些政策,日本银行努力的改善金融环境。放松对银行的控制,帮助提高银行资本的充足率。包括取消发行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的限制等。采取措施解决银行坏账问题,主要措施有,推行税收优惠,政府出资收购房地产以作为公共事业用地,从而缓解银行的损失,新设收购银行抵押房地产公司,减轻银行的负担。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在泡沫经济崩溃和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中,日本金融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明显下降,日本金融体系的弊端日益显著,以建立市场化金融竞争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1996年,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了以Free(以市场原理为本的自由市场)、Fair(公开、可信赖的市场)、Global(走在时代前列的国际化市场)三项原则的改革方案,标志着日本式金融大改革的启动。这场被称为日本版金融“Big Bang”的改革对日本传统的金融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制,覆盖了日本所有的金融机构。

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业采取的上述措施,加强了日本银行业自身的建设,逐渐改善了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适应了国际化的竞争要求。之后随着银行业坏账问题的解决,日本银行业的资金紧张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推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复兴。

1998年,日本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渐走向恢复,虽然在2000-2001年受美国IT萧条的影响而出现了一时的低迷,但很快又恢复增长。到现在为止,日本经济虽然增长的比较缓慢,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必须指出,日本要从十年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3 日本银行业衰落的原因

3.3.1 贪图暴利、盲目追求规模以至身陷囹圄

在极端宽松的金融政策下,都市银行在泡沫经济期间(1986-1989年)向建有主银行关系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大企业提供的放款尽管减少了9万亿日元,但仍占到1986年实际放款量的8%。房地产、服务、非金融企业、个人消费四个行业合计共增加放款54万亿日元,约占信贷增加的92%。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房地产、股票为担保的放款项目,尤其是这些担保不论鉴定还是价格评估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毫无疑问,这正是20世纪80年代都市银行废除、缩小审查部、调查部,而置审查于营业活动的从属地位,将精力用于资金促销活动的结果。如此盲目的扩大放款规模,导致银行放款余额对GDP比例的上升,比较劣势产业化的银行放款业务不断的膨胀。

日本企业在银行的支持下,将过剩的资金投入到本国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股市和房市的投资陷入到前多未有疯狂状态。不仅如此,在国际市场上,日本企业和银行业也掀起了一轮国际化并购的浪潮,但这些收购大多具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它们都给日本投资者带来了五年以上巨额的亏损,泡沫经济破灭后,除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特例外,都被低价甩卖,第二,它们都受到日本银行业的担保和支持。日本银行业对上述的投资行为采取了纵容的态度,这实际上助长了盲目化投资的气焰。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银行业在美发放了高达2000亿美元用于不动产的投资贷款,其中一半在泡沫化之后变成了不良资产,加上国内存在的不良资产问题,19953月,日本大藏省发表的不良资产总数为40万亿日元,199712月发表的有问题债权则达到70万亿美元之巨。从国内到国外,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和盲目扩大业务规模,日本银行业无视自身的责任,未能发挥其原有的监督职能,甚至将审查部并入到促销部门,使风险管理失去了其独立性。因此,日本银行业在泡沫化形成和膨胀的过程中,对日本金融系统危机的造成可谓难辞其咎。

3.3.2 低效率的海外并购和扩张

日本银行业的并购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常说,日本金融史就是一部银行业的并购史。从1896年日本颁布《银行合并法》到现在为止,日本已经经历了银行业漫长的并购过程。《银行合并法》颁布后,日本商业银行通过破产,解散和并购,总数从原来的1867家下降到374家,掀起了第一轮并购大潮。之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新一轮的并购展开,日本银行业间并购不断。1964年,日本第一银行和朝日银行合并为第一银行;1971年,第一银行又和劝业银行合并为第一劝业银行。日本银行业的这种并购传统对80年代之后的金融国际化产生很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银行业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80年代后进军国际金融舞台,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不断上升。90年代前后,日资银行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际扩张,其中基本上都是借助并购完成的。但是这与之前的日本国内银行业的并购却不同,这些并购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不成功的。六七十年代的那些并购大多是出于某种动机,经过深思熟虑,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90年代的国外并购则具有更大盲目性,这种过度化的扩张在90年代中后期的危机中使日本银行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90年代末,日本各主要银行不断压缩在外国的业务,1998年,住友银行出售了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零售业务,2001年,日联控股也将旗下的联合加州银行出售给巴黎国民银行。与此同时一些二三线的银行也纷纷退出国外市场,专心经营国内事务。

90年代的这场扩张中,日本银行业基本上都选择当地经营不善的银行为收购的对象,他们认为收购对象往往希望尽快的将手中烫手的山芋脱手,因此收购成本相对比较低,而且很少出现反收购的情况。在各种不可控因素存在的海外市场上,日本银行业过高的估算了自己的实力,并购后很难扭转经营状况,有些银行甚至在未能充分的了解对方经营问题的情况下而仓促的完成收购交易,之后才发现难以为继,只好将其再次出售。这都反映了日本银行业的盲目性和过于乐观性。

3.3.3 内部管理涣散,丑闻频发

泡沫经济摧垮了日本国民通过战后的持续增长期所建立起来的民族自信,泡沫破灭之后随着从巅峰跌入谷底,日本社会长期弥漫着一种无法摆脱、找不到出路的低迷情绪。从不同经济部门的情况来看,金融业遭受泡沫经济的打击最为沉重。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界的丑闻不断,日本金融机构一贯以来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在纽约的分行遭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的严厉处分,被勒令交付十几亿美元的罚金。这起因职员在美非法操作引发的案件,后因大和银行总部和日本大藏省的竭力隐瞒,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酿成了大丑闻。大和银行因无法交出巨额罚单,被美国联邦储备局勒令在90天内结束在美国的业务,三年内不得重返美国市场。当时大和银行的总资产达到一千八百二十亿美元,也是日本银行界最大的退休基金管理公司,实力相当雄厚,所以不会面临英国巴林银行那样被收购的命运。但是这次的事件使大和银行名誉扫地,大藏省也被视为“日本的耻辱”。尽管到了1998年禁令已经失效,但大和银行一直未能重返美国市场,直到2003年与朝日银行重组合并为Resona金融控股集团,新集团下属的一机构在纽约设有代表处,在Resona集团向美国联邦储蓄局的诸多保证之下,其继续经营的申请才获批准。

1997年,作为日本证券界旗舰的野村证券公司因涉及与暴力团伙“总会屋”的非法交易,并提供不正当利益,领导层全员换班。随着案情的发展,日本第二大银行的第一劝业银行也卷入了这场丑闻之中。据调查,第一劝业银行先后给野村证券高层提供了高达三百亿日元的无抵押贷款,而其中有至少90亿日元无法收回。

其实在上面大和银行的例子中,美国对其处罚是有深刻背景的。美国货币监理署的调查表明,在1979年到1987年破产的162家国民银行中有35%是由于内部犯罪所致。另外,美联储也对1990-1991年破产的银行进行了统计,在这两年间破产的286家银行中,有26%是由内部犯罪所致。因此对于内部犯罪引发的丑闻问题监管机构必须运用制度手段来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

3.3.4 无视客户需求和金融创新

日本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辉煌战绩,与日本银行业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日本企业国际化“护航船队”的日本银行业从这次大客户手中也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但一直以来,日本银行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企业金融上面,对于消费者金融,除了住房贷款等负有担保的贷款外,似乎没有太多的创新。就信用卡来说,这项业务在美国是面向消费者提供的重点业务,其手续费也占到银行收入的相当比重;在日本,这项业务发展的十分的缓慢,很长时间内并不是日本银行本身所从事的,而且通过和美国信用卡公司开展合作业务来进行,其收益的大部分归美国公司所有。其实日本银行业的这种“金融滞后”,缺乏金融创新的行为并不少见。

19976月,日本发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法修正案,新通过的修正案允许企业通过进出口相抵的净额清算方式,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和兑换手续费用,其目的是扩大新规参与者,活跃东京市场。新的外汇法颁布不久,丰田,日产,日电,索尼等二十多家日本大型跨国公司都开始采取进出口相抵压的净额清算方式。对于日本的跨国公司而言,其每年节省的手续费至少高达千万到一亿日元左右。同时外汇法还允许企业将外汇所得用于国内企业间的支付和调剂,以此来削减不必要的费用,这些措施都使绕过银行的外汇交易明显的增加,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外汇收入,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激化,威胁到其海外整体效益。直到此时,日本银行业才如梦初醒,各银行纷纷加紧建立自己的差额结算系统,并加强和客户的合作。

3.3.5 受金融系统和政府政策等客观环境的拖累

金融系统的不独立性和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日本银行业衰落的外部原因。

众所周知,美国联邦储备局、英格兰银行等西方中央银行都是独立于政府的,其在制定政策时很少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独立性很强。但是日本的银行体制则不同,由于缺乏独立性,在制定政策时只能依政府的意愿办事。这种体制就会产生一个隐患,即一旦政府的政策脱离了现实,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政府在经济通货膨胀情况下任然命令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当时加上市场上缺乏金融管制,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彻底丧失了挽救金融危机的能力和信心,此后,日本进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低迷时期。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货币政策上存在着很多比较明显的失误。首先,政府在经济扩张期,实施了低利率的政策,加速了泡沫化的形成和进一步的膨胀。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到1989年的五年间,日元大幅升值,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日本政府由于过分的顾虑日元升值带来的紧缩效果,坚持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19861月,日本银行把官方利率从5%调低到2.5%的历史最低点,并接受将近10%的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大量增加的流动性源源不断的供应着金融机构和企业,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放款,使整个经济中充满着泡沫,为泡沫化崩溃后的金融危机买下了伏笔。1989125日前,尽管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上升已经非常明显,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在数次谈话中都公开表示,金融政策将维持不变。但泡沫经济最终因日本银行认识到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的危害性,被迫收紧金融政策而刺破。

4 日本银行业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进入到了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新阶段,但又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的市场经济十分发达,但与中国的国情相距较大;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的环境与目前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中国在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较多的借鉴日本的作法,特别是失败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4.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

中国五大商业银行在全社会货币资源的分配上占有绝大比重,因此只有这五大银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银行体系才有可能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银行业竞争。不良资产比重过高问题曾经是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进行财政核销、集中剥离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使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到2009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从2003年的17.9%下降到1.6%,已接近甚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国际化,这种行政手段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制度上的合理性,银行必须自身采取措施改善对不良资产的处置策略。

首先,银行应转变对不良资产的传统理念,把银行不良资产也看作是银行“效益”的增长点。要彻底的摒弃过去将不良资产看成是包袱,单一进行催收的方法,要以市场化的手段和双赢的态度来经营不良资产。第二,构建银行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面对国际化的共同目标,通过激励相容的契约关系,与客户建立起平等互利,互惠双赢的新型银企关系,注重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第三,加快对不良资产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依照国际惯例,通过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剥离出售等方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最后,要加强不良资产处置专业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方法、新途径。

日本在高速经济成长期创造了成功的奇迹,但随后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低迷状态。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发展模式和成功的经验都有时效性,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迅猛变化的新阶段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结构调整,需要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转变,而中国亦是如此。

4.2 以金融创新为契机,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能力

“顾客就是上帝”是商业社会的名言。身处服务业,商业银行自然要本着“以客为尊”、“以客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客户导向,以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赢得高溢价的回报。银行要明确在市场进入、市场渗透、市场扩张等发展阶段的重点客户群,并拟定客户发展路线图。通过市场调研、市场研究,充分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满足客户要求的金融产品。

我国的银行业务模式经历了一个从混业到分业,再从分业到混业的演变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银行和资本市场相互渗透的混业经营模式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但当时的金融体制很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混业经营模式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益。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分业经营的银行运行模式。混业经营模式在稳定金融体系,降低风险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分业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从事基金业务,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开始。我国银行业目前处于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不断完善混业经营模式,鼓励银行创新,并加强风险防范,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能力。

4.3 在国际化过程中要进退有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金融界见证了日本银行业的大起大跌,日本银行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过度扩张最终给他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中国银行业必须正视日本同行的教训,对国际化首先要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认识,给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认清国际化与银行的价值观、战略、未来规划等是否相符,防止盲目扩张。监管机构要逐渐完善对中资银行的境外管理体制,对境外合并和扩张进行管制。

围绕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银行通过并购能尽快的获得国外市场和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从短期来看,银行要勇于抓住机遇,果断制止损失;从长期来看,注重进度和目标相符,防止形成过度国际化的倾向。

4.4 提高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有两个基本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这两个条款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透明度要解决的是游戏规则和某些必须披露信息的公开化问题。在金融危机中,日本、韩国等国家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不够,许多银行掩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状况,甚至出现了支付危机并引致倒闭时监管机构才获知其真实情况,但这是采取补救措施往往为时已晚。

为了适应加入WTO和金融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应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改善或改革现存的金融体系,把提高透明度当成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应努力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要规范衍生工具交易有关的信息披露。银行内部某些重大决策的采取应体现科学、民主的原则,对于那些可能对各种利益集团产生重大影响的措施在制定和实施前,要经过充分的论证,防止和避免那种靠个人或少数人拍脑门决策的不正常现象。其实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的防范机制,从组织和流程设计的源头上,保证内部管理体制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金融监管当局来说,应使每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当局政策的变动的知情权得到切实的保障,应把通过提高许多政策的透明度来创造公众预期当成改善宏观调控方式的一项内容。监管当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并着手处理好有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问题,使监管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在国外市场上,中国人民银行同国家外汇储备局、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应努力建立并完善针对中资银行的境外监管体制,对其国际业务进行监督。

4.5 政府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坚决抑制人民币过快上涨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开拓,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加入WTO十年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保证和加快实现我国的经济强国战略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进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创新思维、改变观念、改革和完善机制,才能沿着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持续、深入、健康、稳定的发展。改革开放培育了中国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必须要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发展水平,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的关注。利率市场化不仅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速度和成效,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整体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它不仅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完备的前提,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不失时机渐进的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于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从近期政策来看,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主题为《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讲话中,提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也发表了题为《价格总水平稳定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文章,呼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与近期央行的数次表态一致。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这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加速推进之势,“十二五”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期,同时也重要机遇期,政府应把握机遇,坚定不移的推行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美国频频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压,设置贸易壁垒,提出进一步扩大市场,汇率市场化等要求。这些情况与80年代日美关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日元升值前后日美间的金融博弈及其之后的十年低迷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抑制人民币汇率的过快的上涨。日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升值都使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不少,中国要汲取经验,应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5 结论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历史性的辉煌阶段,整个日本经济及银行业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达到了极至。但银行业的过度扩张也给自身带来了诸多的弊端,由于盲目扩张、内部管理涣散、忽视金融创新等种种问题,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银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至今日本银行业也不能完全从这次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中国银行业现在已经实行了全面的开放,与过去三十多年不同,现在的银行业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在国际上与外国银行进行着公平的竞争。而中国银行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视日本同行的前车之鉴。一方面,银行业要苦练内功,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契机,提高银行的资产管理质量,增强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内部管理能力,顺着国际化的潮流,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又要坚定不移的推行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坚决抑制人民币价格的过快上涨,为银行业的国际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中国银行业能够充分的汲取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的经验教训,充分的认识到银行业自身的实力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银行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 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变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2] 戴晓芙. 日本银行兼并与经营[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 吴遵杰. 日本金融体系大变革[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 王昊. 日本银行业国际化的教训与启示[M]. 银行家. 2006

[5] 吴学文. 日本金融政策与金融大国[M]. 时事出版社. 1994

[6] 朱孟楠. 日本银行制度的变迁与启示[M]. 金融文化. 2006

[7] 雅洲. 日本大和银行的丑闻[J]. 社会广角. 1999

[8] 杜建人. 野村证券事件与总会屋[J]. 海外传真. 1997

[9] 傅坤. 战后日本金融体系演进的路径[J]. 经济视角. 2007

[10] 增永颚(日). 危机十年后的日本银行业[R]. 银行家. 2007

[11] 朝仓孝吉.日本金融通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12] 铃木江理子. 为实现日本的多文化主义[A]. 藤田未来经营研究所. 2001

[13] 二村和之. 行合并理[M]. 日本潮社. 1991

[14] 金融ジャーナル编辑部. 合併から何を学ぶが[J] 金融ジャーナル.1995

[15] 鹿野嘉昭. 日本行と金融组织[J].金融ビジネス.2002

[16] 矢延洋泰. 奇妙なシンガポールの外国人労働者対策―日本が学べるものは何か[J].エコノミスト.1989

[17] 高恭介. 金融変革と銀行経営[J]. 日本評判社. 1999

[18] 三井哲・二村和之.新銀行論[M].晃書.2004

[19] 二村和之. 銀行合弁の論理[M]. 潮社. 1991

日本银行业的兴衰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