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式的演变6则

发布时间:2018-12-25 22:26:30

阅读方式的演变6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阅读方式的演变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通信方式的演变阅读答案(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2分)从尺素书伊妹儿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变

  不同时期

  出现的通信方式

  文字发明以前

  实物信

  书写材料改进后

  (1

  尺素书

  纸发明后

  (2

  (3

  电子邮件

  手机短信等

  小题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小题3.根据第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小题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从尺素书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阅读答案:

  小题13分)(1)尺牍书(2)纸质信(3)信息时代(每空1分)小题12分)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意对即可)小题14分)(1)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2)充分说明纸质信已被广泛运用,增添了文学情趣。(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小题13分)D解析:

  

  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二)

  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文/雷达  当今时代,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对于时下读者来说,一册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读屏时代也不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崭新的信息,可以进行屏幕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而微信微博正十分走俏,故有人宣称,现在是进入了微时代。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又有多少人在临睡前去品味书香?当人们习惯于在方寸之间享受悦读,那纸质阅读,还有我们神圣的文学阅读,将何以安顿,它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于是,出现了杞国无事忧天倾式的恐慌,我就是曾经的一个。我也知道,国人并非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也有很多年轻读者,密切跟踪诸如玄幻小说、盗墓笔记、青春言情、穿越剧等作品,兴致勃勃,也就是说,如今低头一族是越来越多了,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了,只是沉思者似乎越来越少了!换句话说,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事物该怎么发展还怎么发展,螳臂阻挡不住历史潮流。读书问题也一样。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第二,可能是大家不愿说的,就是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因为历来有一套严格评审程序,大致说来,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温吞水;而个人空间、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就显得活泼、生动、接地气多了,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比如一些走红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裸婚时代》、《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宦海沉浮》等等,其中读者的力量不可小觑。这些作品几乎都为影视编剧所青睐。据查,《宦海沉浮》的点击量高达600多万人次,该小说写至440万字犹未止;起点中文网的日浏览量竟然达亿人次。有无数读者都是端着手机抱着电脑跟踪阅读的。这种大量的屏幕阅读很考验人身体的耐受力,可读者偏就愿意——痛并快乐着!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所以,我们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新变。因为从知识获得途径和比例来看,个体知识的获得,有70%来自于视觉,也就是说,是人类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对此我是乐观的,我认为,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图书,依然将居于阅读的高端地位,人类知识和文明成果,在当下主要还是由纸质图书承传的。读图和读文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将会是今后长时期的一个大趋势。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的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所以政府提倡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千年以来阅读书籍的习惯正在被颠覆,文学与阅读正在出现新关系。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有长度有宽度的文学阅读虽面临读图时代的挤压,甚至面临大众文化的重新选择,但其本身的经典性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就说小说吧,如果看过《百年孤独》《古拉格群岛》《洪堡的礼物》《我的名字叫红》《信仰的国度》《铁皮鼓》《逃离》《暗店街》,看过《白鹿原》《丰乳肥臀》《平凡的世界》《古船》《活动变人形》《活着》《废都>《长恨歌》《苯花》《一句顶一万句》《隐身衣》等等作品的读者,他们仍然会相信,这个时代优秀作品的意义远胜于浏览大量碎片化、新闻性等“E时代话语。尽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悦读体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经典;但真正的杰出作品绝不是消费时代的信息碎片和快餐文化可以架空的。

  

  感悟阅读方式的变化(三)

  感悟阅读方式的变化

  jiahou 发表于 xx-11-1 14:48:13

  阅读方式的变化

  在很多年前,我听过一次桑新民教授的报告,他在题为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的报告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了新一代读写方式的巨变。

  十年后,他的预言竟变成了现实!

  最近全国第22次互联网调查表明,通过网络了解新闻和时事的占到了86%。()

  我注意到,我身边的大学生们都在使用搜索引擎(Google、百度等)查找资料,通过卓越亚马逊购书,使用谷歌金山词霸翻译外语(传统的词典书已经很久不用了!)

  最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最近国内一家权威的核心期刊审定机构,已经正式将文献的“WEB下载量作为判定核心期刊的指标,与传统的文献被索量被引量影响因子等列入贡献率指标之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决定。

  社会的发展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看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一代读者(从大学本科生到研究生、青年教师、博士)逐渐地从传统的纸质读物转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核心期刊筛选机制和方法,主要反映了印刷时代和纸质媒介的情况,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以教育技术类期刊为例,教育综合类的核心期刊为例,排列第一位的《教育研究》,WEB下载量也是最高的,但是,还有许多核心期刊,网络下载和阅读量是比较低的。如果你去进行社会调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不是阅读杂志的文本,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文献,通过网络来阅读和下载文献。因此,建议:

  1、考虑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引入Google的搜索评估方法,引入中国知网(CNKI)的搜索和下载的定量数据,并着手考虑对网络在线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评审标准和方法。

  2、传统的纸质期刊要加快网络版的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文献阅读资源。(范例:《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

  3、教育研究者要努力实现文献发表的数字化在线出版,争取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你的研究成果。

  4、学习者要努力掌握在线查找资料和在线挖掘信息的技术和技巧,成为数字时代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四)

  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 (2016-03-19 11:10:54)

  转载

  标签: 分类: 文学思潮

  文化

  

  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

  

  当今时代,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对于时下读者来说,一册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读屏时代也不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崭新的信息,可以进行屏幕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而微信微博QQ 正十分走俏,故有人宣称,现在是进入了微时代。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又有多少人在临睡前去品味书香?当人们习惯于在方寸之间享受悦读,那纸质阅读,还有我们神圣的文学阅读,将何以安顿,它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于是,出现了杞国无事忧天倾式的恐慌,我就是曾经的一个。我也知道,国人并非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也有很多年轻读者,密切跟踪诸如玄幻小说、盗墓笔记、青春言情、穿越剧等作品,兴致勃勃,也就是说,如今低头一族是越来越多了,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了,只是沉思者似乎越来越少了!换句话说,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事物该怎么发展还怎么发展,螳臂阻挡不住历史潮流。读书问题也一样。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第二,可能是大家不愿说的,就是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因为历来有一套严格评审程序,大致说来,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温吞水;而个人空间、网络文学,微

  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就显得活泼、生动、接地气多了,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比如一些走红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裸婚时代》、《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宦海沉浮》等等,其中读者的力量不可小觑。这些作品几乎都为影视编剧所青睐。据查,《宦海沉浮》的点击量高达600多万人次,该小说写至440万字犹未止;起点中文网的日浏览量竟然达亿人次。有无数读者都是端着手机抱着电脑跟踪阅读的。这种大量的屏幕阅读很考验人身体的耐受力,可读者偏就愿意——痛并快乐着!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所以,我们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新变。因为从知识获得途径和比例来看,个体知识的获得,有70%来自于视觉,也就是说,是人类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对此我是乐观的,我认为,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图书,依然将居于阅读的高端地位,人类知识和文明成果,在当下主要还是由纸质图书承传的。读图和读文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将会是今后长时期的一个大趋势。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的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所以政府提倡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千年以来阅读书籍的习惯正在被颠覆,文学与阅读正在出现新关系。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有长度有宽度的文学阅读虽面临读图时代的

  挤压,甚至面临大众文化的重新选择,但其本身的经典性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就说小说吧,如果看过《百年孤独》《古拉格群岛》《洪堡的礼物》《我的名字叫红》《大河湾》《铁皮鼓》《逃离》《暗店街》,看过《白鹿原》《丰乳肥臀》《平凡的世界》《古船》《活动变人形》《活着》《废都>《长恨歌》《苯花》《一句顶一万句》《隐身衣》等等作品的读者,他们仍然会相信,这个时代优秀作品的意义远胜于浏览大量碎片化、新闻性等“E时代话语。尽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悦读体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经典;但真正的杰出作品绝不是消费时代的信息碎片和快餐文化可以架空的。

  

  

  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五)

  亚马逊称,在201641日以来电子书销售量首次超过印刷书。这不仅与亚马逊大力推广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有关,更与其很好地抓住了消费者心理有关。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图书消费人群,由于平日的生活费有限,大学生本应该更加容易被电子书的低价甚至免费吸引。然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正版电子书相对纸质书而言,价格优势还不明显,有些甚至贵于纸质书。在读者心目中,电子书应该比纸质书便宜,但是由于电子书的销售模式差异问题,使得事实上电子书的定价是扭曲的。

  我院编辑出版系王老师表示,同学们本身尚未形成为电子产品付费的习惯,而数字出版行业乱象丛生,盗版泛滥更增加了收费的难度。据了解,国外多家实体书店现在已经倒闭,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读物的流行是大势所趋。

  虽说数字出版物现在多为一些供人休闲的读物,然而其前景是非常可观的。随着电子书的人机界面越来越人性化,它渐渐发展出了传统纸质图书所不具有的优点——便携、功能多元等等。

  

  改变阅读方式的人们(六)

  徐静蕾,博客

  

  她让人们知道,在你通常阅读的诗歌散文小说之外,还有一种说不上是什么体裁的文字。

  技术改变生活,也改变着阅读。从竹简到纸张,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每一个技术进步都改变着书写,也改变着对这些书写的阅读。互联网时代给人的惊喜一个接着一个,而博客的出现则让每一个阅读者也变成了书写者。未必文采飞扬,但至少真实可感。号称全球第一中文博客的老徐的博客则让人们在娱乐新闻、八卦消息之外,更加真实地了解一个名人的生活点滴。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有着最为真实的人性展现,窥私欲,自我展示,畅所欲言或者口无遮拦,博客提供了最为合适的空间。

  另外一方面,在现有新闻、出版体制不能有大的改变的现状下,博客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突破口。诸多民间记者将不适宜在传统媒体上最先体现的新闻如最牛钉子户等在博客上发布出来,第一时间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博客功不可没。虽然各博客服务提供商在现实的压力下,不断用技术手段来阻拦一些敏感内容,但至少我们看到了技术进步之下人们努力的可能。

  

  

  张立宪,《读库》杂志书

  

  他抓住了杂志和图书两大部分读者之外的那些人。

  江湖人称老六的张立宪,在《读库》之前早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策划编著的《大话西游宝典》,真正开启了我国影视书籍的市场大门。传媒从业经历丰富的张立宪在xx年又将杂志书(mook)这一形态引入中国。每两个月一本,但用书号出版,所刊载内容也像书籍一样,比杂志内容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没有签名售书,没有大规模宣传,只靠读者们口口相传,《读库》现在已经占据了杂志书市场的头把交椅。与《读库》一起,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温故》系列,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系列等,成为了读者们的另一种期待。杂志太肤浅,相关书籍又太慢,幸好我们有杂志书。《读库》上面的稿子,一般杂志不会发,独立成书又显单薄,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又不可或缺。张立宪和他的《读库》正是抓住这一点,打开了市场,也改变了人们的某种阅读方式。人文气息浓郁,简洁大气的装帧,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张立宪也在用他的《读库》传递一种态度,一种品味,在现在这个环境里面,尤为不易。

  

  韩寒,青春文学

  

  他改变了人们对一种文学样式的解读方式。

  从周瑜到王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少年天才。而韩寒则是幸运的,传播方式的丰富让他的声名不再局限于他赖以成名的领域。也许很多人并没有读过《三重门》,但这并不妨碍对这个叛逆少年的了解。描写青春的文字也存在于每个时代,但也是只有在韩寒这里,青春文学才成了市场上的主流。每个人都会成长,但却只有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这一代人的成长,才受到社会如此强烈甚至有些过分的关注。以韩寒为代表的一代人借助时代的便利表达了出来,使得人们得以从全面的角度去对这一代人评头论足。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文本,改变了人们看待文学的眼光。

  从韩寒开始,人们阅读一个作家,不再是从文学杂志到短篇小说集再到长篇小说,人们喜欢一个作者,也不再是追捧其作品,韩寒需要感谢这个时代。而青春文学的读者们,则更要感谢这个时代。只是不知道,这种没有文学评论,只面向市场的写作,会对文学,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易中天,学术通俗化

  

  他用你能接受的方式讲出了原本高深但又你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内容。

  从易中天开始,学术见解走出了书斋,与大众传播载体电视相结合,彻底击溃了象牙塔在民众中间的最后一点幻想。急需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的读者看完电视还不够,还要再对随之衍生的纸质出版物捧读不已。他的书没有严谨的体系,讲述方式轻松,又比余秋雨早年的文化散文有内容,比严肃的学术著作流畅好读,阅读快感与获取知识的快感并重,在知识分子日渐边缘化的今天,易中天用迎合大众的方式收复了一点失地。争议从他一出现就伴随着他,从话语方式到所讲内容甚至衣着发型都被人们议论。他将学者的影响力变成了明星式的娱乐化人气,一些人阅读他,有着追星般的痴迷。无论怎样,无论他用什么方式,至少普通大众开始在他的影响下知道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虽然很多严肃的知识分子对易中天这种方式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易中天号准了这个时代的脉搏:轻巧、快捷、速食,不需要很深的思考,他所做的也仅限于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讲出你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内容,其他的,还真不好说有什么特别贡献。

  

  蔡智恒,网络小说

  

  他让人们发现了纸质出版物之外的另一种阅读载体,并开启了一个网络写作的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蔡智恒这个名字有点落寞了,虽然他的新作《暖暖》等也一直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但作为网络写作的发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人们知道,小说不一定非要写在纸上;更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发现了新的途径:文学杂志或出版社不再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办法,急速增长的网民才是最具潜力的读者群。现如今电脑、手机、MP3甚至数码相机都可以阅读电子书,纸质书倒显得有点阳春白雪。更多的人看到新书出来,第一反应是到网络上搜索电子版;稍有点现代意识的作者总是将新作先发到网上。虽然网络小说到底是描述与网络相关故事还是通过网络发表,概念一直在争论,但众多写手与读者才不管这些,去看看国内最大的网络写作发布网站起点中文网的日浏览量和日发布量,你就明白,蔡智恒当初的随性之作,带给人们的是怎样天翻地覆的变革。

  

  千夫长,手机小说

  

  他是丰富拇指文化的先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千夫长,xx年推出国内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外》,这部总共4200字的小说被分割成60条短信出版发行,国内移动和联通手机用户都可以用每条3角钱的价格,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手机短信阅读这部小说。

  千夫长说,《城外》是专门为手机短信形式定制的,而内容则是按长篇连载小说的情节向下发展的,这是文本的创新。这篇4000多字的短信小说花了我3个多月,很辛苦。我相信它的每个字都是文字,抛去废话,一字千金。让人记住、保留、转发、传播,当然也希望有一些句子被传诵,成为经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负责人认为,手机这个通讯工具方兴未艾,手机小说前途不可估量。它是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眼下中国已有6亿多人在用手机,这种手机小说新载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用多久,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将风靡我们的时代,抱着手机看小说、读报纸,将是国人生活中的新时尚。

  

阅读方式的演变6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