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改革不能偏废传统伦理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9 09:20:23


丧葬改革不能偏废传统伦理文化
作者简介:耿静,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系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一大重点,近几年的殡葬改革对土地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周口平坟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一场消灭坟地,恢复耕地的运动使我们陷入沉思。中国是一个尊天敬祖、注重伦理的传统国家,逝者与活人的伦理关系、精神联系是我们传统伦理关系和现代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建设农村的新时代,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以牺牲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为代价,这对我们的文化传统、精神寄托无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关键词:平坟伦理精神寄托丧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随着农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土地问题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农村土地的日益减少的速度加快,获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是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争夺逝者的占用土地成为农村获得土地的最为经济的办法,丧葬改革也逐渐展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9日签署第628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自201311日起施行。该决定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

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如此背景下,周口市的平坟运动由今年3月周口市一号文件吹响号角,历时半年,目标直指消灭土葬,恢复耕地,河南周口的大规模平坟运动被推到风口浪尖①。在中国农村,殡葬改革被称为是和计划生育并列的“第一大难事”。此前,河南省南阳市率先有计划平坟,但传言称因民众阻力过大而搁浅②。到今年9月,周口市已平坟百万座。上文中河南的“消灭土葬,恢复耕地”的例子也许只是殡葬改革的冰山一角,农村的大量坟地被平,而逝者的墓碑无法得到妥善安置,这对逝者的影响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对于生者造成的伤害,我们是无法估量的。
坟墓:生者和逝者的连接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道“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人一生下来,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生活,如此则知,人生实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论者,论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伦理关系,就是情谊关系,亦即是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③。生者与生者之间的义务关系通过逢年过节的拜访,婚丧礼俗仪式的举办和参加以及其他各种途径维系。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生者和逝者的关系同样也是伦理关系的一种,生者同样背负着对逝者的义务,从逝者入土丧葬仪式的郑重举办到逝者的子孙后代的年年祭拜都是对逝者的一种义务,《要义》中,梁漱溟引用了费尔巴哈唯有人的坟墓才是神的发祥地④(引自《宗教本质讲演录》。所以逝者对活着的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邓

晓芒认为,在今天,中国人的信仰已经失落,甚至认为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有过信仰⑤,那我们的精神寄托寄往何处?我们的道德规范由谁来约束?在中国社会,逝者对我们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西方社会的基督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道德约束,而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传统道德,尊尊亲亲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弊端在此暂且不谈。胡石青先生认为“大觉无名,惟中国系之宗教足以当之,约举要义则有三:尊天、敬祖、崇德报功”⑥,由此看来,天和祖先对生者的约束和震慑作用依然还在,在生者看来,祖先(逝者)在天上既能保佑生者子孙代代,又能监视生者的一言一行,对生者有一种监管和规束作用,生者不会无视逝者的这种作用,对逝者的尊崇和拜祭就是其很好的体现。而生者的精神寄托通过对逝者的丧葬仪式的拜祭体现出来,同时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神秘和敬畏感一直是人类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原因,逝者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未知、神秘自然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坟墓作用的发挥已经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存在,即使是一种符号和象征,人们对于坟墓的敬畏感并没有丝毫减弱,这种符号依然对人们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在人们心中,坟墓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的纽带,尊重和敬畏神秘世界,就会使现实世界的人得到“保佑”。而如今,坟墓作为一种符号和仪式逐渐消失,造成生者和逝者的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的隔断,生者对死者以后的拜祭该如何进行?如果这种符号和仪式都不见了,那逝者的灵魂对生者的规束作用如何发挥?生者对逝者的精神信仰又该托

丧葬改革不能偏废传统伦理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