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建国70周年征文精选5篇(可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9-12-25 00:31:55

庆建国70周年征文精选5

【篇一】

偏僻的家乡也能通上高铁动车,是我的梦想、我的期盼。20161228日,一个暖暖的冬日,在我的家乡,贵州西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盘江村头,清澈的北盘江边,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拄着拐杖,面对那座似同“天路”的沪昆高速铁路北盘江特大桥,看着动车飞快穿过,自言自语地说:“真不敢想啊,只记得年轻时候盼望去北京、上海看火车啊……”

我还记得,14岁那年如愿以偿考上县一中读初中,县城离我们村有上百里。家乡的小山寨和外界的联系只是一条乡村公路。路的一头连着我那贫瘠的家乡,一头连着通往县城的一条马车路。那时候,我心里渴望着:有一天沿着这条路走出去,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当时,这是一条没有通班车的简易土路,路两边长满了不知名的灌木丛和野草,全村的人,不管是大、小队干部到县城开会,还是村民到县城做买卖都是靠走路。我们这几个到县城读书的学生,生活都比较困难,每星期都要回一次家,来回要走漫长的山路。半年过去,同学们的脚起过血泡,老茧也磨平了,能坐一次车成了所有人的愿望。

一个周末的早晨,一名女同学高高兴兴地跑到家里告诉我,城里来了一辆拉龙须草的汽车,开车的是她家的亲戚,大家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坐这辆车回城。七八个同学马上飞奔着来到公社收购站等待着汽车装龙须草。龙须草装了整整一车,开车的师傅看了看大家说:“车装得太满,不能再坐人了。”大家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看到同学们进县城读书也不容易,师傅勉强同意让大家坐车进城。几个同学坐在装满龙须草的车上,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一摇一摆地行驶着。刚驶出寨头,车轮子在一个低凹的土坑处摆动了一下,我被重重地甩了下来。汽车停了下来,同学们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又爬上汽车后,大家不敢再说笑。一路上,我只觉得全身都软了。为了坐一回车,差点送了命,真是越想越害怕。

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家乡关岭的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下,全县村村、组组都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并有大小客车、微型面包车几万辆。手机、电话、互联网及各种家用电器遍及寻常百姓家,水泥平房、小楼比比皆是,发展变化可谓今非昔比。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相继通车。

铁路上火车穿梭,公路上车辆来往,昔日宁静的关岭县布依族、苗族山村,热闹起来了。飞快的动车从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开到贵州的关岭县,晨曦中过坝陵河特大桥,缓缓地停在关岭县顶云街道关岭站,随后,又钻进11.82公里长的大独山隧道,从隧道里跑出来以后,再钻进13.187公里长的岗乌隧道,然后,披着一身霞光驶上横跨北盘江的那座沪昆高速铁路特大桥。动车带着一身朝雾,远远望去,像金色的巨龙在缓缓地舞动、升腾。当动车声从山那边响起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爬上高处,还没等乡亲们看仔细,动车便呼啸而过……

【篇二】

发明、制造和使用交通工具,是人类为延长自己双脚的行走距离,加快运动速度,扩大交际、交易范围而做的一种努力。交通工具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今年六十七岁,亲眼目睹故乡交通工具的变化过程,见证新中国的巨大发展和快速进步。

1956年,四岁的我开始记事。那时,我们那儿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牛车。坐牛车出行是我那时觉着最美的一种享受。牛车是用木头做的,木厢、木轮、木轴,做车轮车轴的木头多是枣树的树干——枣木坚硬耐磨。车轴与车轮相接处,需要抹上用棉籽榨出的棉油。可即使有棉油的润滑,牛拉动这样的车行走时,车仍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这种响声虽然凌乱不合任何韵律,可在当年的我听来,却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因为只要听到这声音,就表明自己坐在车上,既省力气,又舒服,还比自己步行快,心里实在快活。那时,村里家境好的人家有事用车,常使用两头牛拉的木轮车;家境稍差的,就使用一头牛拉的车;倘有谁家结婚娶亲,会非常威风地使用三头牛或四头牛拉的木轮车。

1958年前后,我们那儿开始出现橡胶轮的平板车。这种车因为轮子是胶皮的可以充气,摩擦系数小,拉起来非常轻快,既适合人拉,也适合驴拖和牛拖,所以很长时间,它成为我们南阳农村农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人们去地里干活,去镇上交粮,上医院看病,结婚娶亲,用的都是这种车。原先使用的木轮车,被逐渐冷落到一边。

1961年前后,我们那儿出现了拖拉机。先出现的是大橡胶轮子的拖拉机,用于拉肥料、种子和收获的粮食;后来又出现了链轨式的东方红牌拖拉机,主要用于犁地、耙地。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以能坐一次拖拉机为荣。如果有谁哪一天坐了一次拖拉机去镇上赶集,其他的伙伴们会羡慕不已。我那时的最大愿望,是当一个拖拉机驾驶员,以便能天天坐上拖拉机。

后来,就听说在南阳通襄阳的大路上,跑起了一种烧油冒烟的汽车,跑得比拖拉机都快。村里好多人不信会有这种车,但邻村的人说是亲眼所见。为了证实这种传闻,我们一帮小学生,在一个星期日,结伴跑到南阳通襄阳的大路旁,要看个究竟。我们苦等几个小时,终于看到有一个拖个大箱子的家伙很快地跑了过来,又冒着烟跑走了。我们欢呼着鼓起掌来,天呀,真的是有汽车了。我们都想坐一回这样的车,可坐车得要钱,大人哪舍得让我们把钱花在这上边?所以很久很久,我们都没坐过这种汽车。不过从此,南襄大道上就不断有这样的汽车驶过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焦枝铁路开始修建。蒸汽车头牵拉的火车终于也在南阳的原野上开始奔驰了。乡亲们北上洛阳、郑州,南下襄阳、武汉,也开始去坐绿皮车厢的火车了。火车厢里的座位一开始是用木条做的,是真正的硬座,后来,才慢慢变成软软的人造革坐席。我当兵的前二十年,每次由山东回故乡时,都是在洛阳换乘焦枝线上的火车南行的。那时火车上的乘客特别多,逢了暑期,车厢的过道里、座椅下、厕所里,甚至行李架上,都站着、躺着人。那么多年,我往返多次,真正能买到坐票的时候很少很少,差不多都是站票。偶有一次能买到硬卧票,高兴得真如过年一样。

1990年的时候,机关配备的小轿车开始多了。在那之前,地方上一个县也就配备几辆帆布篷的北京吉普。1990年之后,我有时由南阳回邓州老家,偶尔会搭搭机关里的便车。那时若搭上一辆桑塔纳轿车,会觉得很高兴。车到村边时,好多孩子跑过来喊:来轿车了!听了这喊声自己竟很有些自豪。谁也没想到,仅仅二十多年后,轿车就在我的家乡普及了。如今,村里镇上,稍有点条件的人家,都已经买了轿车。现在再有谁坐轿车回家,没有人会感到稀奇。

1992年,南阳也终于有了可降落大型客机的飞机场。第一次看见波音客机吼叫着降落到南阳的地面上,人们奔走相告。

1996年,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在国外看见了高速公路。当时心想,我们老家啥时候也能建一条高速公路就好了。没想到仅仅几年之后,高速公路就真的修到了南阳。如今,南阳境内的高速公路已经织成了网,由洛阳开车沿高速公路去南阳,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年,我由洛阳坐火车回南阳,路上得走六七个小时哩。

2019年初春,我第一次看到正在建设中的邓州东站高铁站房,其雄伟的身姿已显露出来;路轨已基本铺好;车站的各种设施正在安装。施工的工人告诉我们,通车后,由北京到邓州,只需四个多小时。我听了真是高兴异常,过去,由北京坐火车回邓州,得用十五六个小时,坐得人头昏脑涨。高铁通了之后,早饭在北京吃,午饭就可以在邓州老家吃了。这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

几十年间,故乡的交通工具一变再变。每一次变化,都缩短了人在路上的时间,这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使人在相同的生命长度内,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我有一个忘年交同乡朋友,他上世纪五十年代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去学校报到时,背着妈妈为他蒸的一袋子杂面馍,先步行到镇上;后找就便的牛车坐上赶到县里;再等机会坐就便的驴车去到南阳;又找人坐拉货的马车赶到许昌;再等拉货的汽车搭车到郑州;又进郑州货场,爬上时行时停的铁路上拉货的火车到石家庄;最后才坐上只有几节车厢的铁路客车赶到北京报了到。他说,今天的人与我那时相比,去北京一趟可以节约许多的时间,这可以干多少事情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篇三】

农耕时,每件沾有泥土的农具,都是乡亲们的好伙伴。大家与它们朝夕相伴,习惯于早出晚归,也习惯于把每一件农具都打磨得发亮。镰刀、锄头、镐头、锹、犁,每一件都比它们的名字更亮。在故乡,特别是在黑土地上,这些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农具,比一个个村庄的历史更长。与这些千年百年的农具相比,我们太渺小了,我们都只是小小的孩子。

当现代化的农具,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脱粒机们,从梦想来到现实,传统的镰刀与犁铧便悄悄离场,仿佛是没有获得掌声的演员落寞而去。于是在故乡,夕阳西下的时候,在田野里看到的不再是遍地的乡亲,而是现代农机,它们仿佛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里欣赏,在这里留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每一个农机的辙印都是一枚螺钉,把历史和现实,把昨天与今天,把许多不相干的日子和故事装订在一起。

传统农具依旧被挂在农家的屋檐下。对于故乡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农具不只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从我身边吹过的风依旧清凉,不知是从小镰刀旁吹过来的,还是从大播种机边吹过来的。

细心的兄长,把原先家里的仓房,改造成一个小的“农具博物馆”。父亲使用过的,母亲使用过的,哥哥自己使用过的,家里没有丢弃的所有农具,一一陈列在小屋里。小屋是简陋的,甚至有一些破旧,在斑驳的砖墙上,哥哥钉上了一排钉子,把所有的农具都挂在这墙上。

跟了父亲20年的镰刀,不知道被父亲磨过多少次。我还常常想起小时候,父亲每一次在磨石上磨过镰刀,在清水里洗过之后,习惯用手指去感受刀刃的锋利。他凝视刀锋的目光是那样的慈祥,透出一股亲切,一股力量,仿佛是凝视一个伙伴,甚至一个孩子。用这把镰刀,父亲养育了我们,这也蕴含了他一生的希望。

跟了哥哥十几年的锄头,也已经细小了,那是哥哥回家务农之后使用的第一把锄头。初中毕业之后,看着病在家里的父亲,哥哥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选择回家务农。瘦小的他在村头的铁匠炉打制了一把比大人的小一些的锄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十几年的劳作,锄头已有些斑驳。

哥哥使用过的每一把镰刀,割草的,割柴的,甚至割水稻的,让哥哥单调的日子多了一些色彩。此刻,哥哥使用过的所有农具和他流逝的青春,都静静地凝固在这里,凝固着哥哥的希望与父亲的期待。哥哥习惯没有事情的时候坐在小屋中,跟这些农具静静地坐一会,追寻昔日的感觉:那些农具依旧在田野上行走,那些庄稼,依旧在他的肩头生长,鲜活的蓬勃的青春依旧没有离去。

在仓房的门口摆放着一个石碾,是上好的大青石打磨的。大青石是做石匠的姥爷从几十里外的山上,用几头牛拉的爬犁拉回来的。那年母亲才6岁。之后,尽管有人曾出高价买这块青石,姥爷却一直没有动心。后来,他把青石造成石碾,送给女儿做嫁妆。在父亲家破旧的三间草屋旁,人们精心地平整出一块地方,安置好这座石碾,这是小村的第一块石碾。石碾隆隆的滚动声,让这个小村有了活力。村里的人于是习惯在石碾上加工粮食……40年后,村里的电磨开始轰鸣,没有人再用石碾碾粮食。石碾留给了村里人吱吱呀呀的记忆。有一天,一个城里人想买走它,做什么用,城里人没有说。母亲犹豫了一夜,最终还是没有卖,她说,这东西留着就是一个念想。

【篇四】

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警察比作人民卫士,保卫一方平安;把医护人员比作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在我们的心里已经烙上深深的印记,而他们呢?就在我们身边的这群人,我们又拿什么来比喻他们,又用什么辞藻去形容他们,用什么形式去赞美他们呢?

可能是工作性质和平时喜欢有关,我与水暖站的工人们接触不多,无论是早上上班还是晚上下班总能看见那个写着“水暖”小半截子车在走街串户。起初我想他们不会那么忙,水暖站无非就是水和暖的事呗。我以前在别的农场工作,也接触过水暖站的人。记得那是家里面暖气漏水,地板都泡湿了,我给水暖站打电话,那边接电话的人冷漠的告诉我:住户家里跑水不是我们工作范围之内,请你们自行处理。咣当一下那头电话撂下了,我到市场找水暖工,等把水暖工带到家里时,水已经出门缝流到楼道里了。也是因为这件事我对水暖站的印象不是很好。可就在前几天,我才真正的了解他们,才知道浓江农场水暖站的工作是什么情况的。

近年来,浓江农场的场领导十分重视居民取暖问题,根据天气气温变化适当改变供暖时间,延长供暖时间。今年,还没有到十月,一股强冷空气让农场居民有些措手不及,农场根据降温幅度大的情况,采取提前试暖,家家户户都住上暖屋子,似乎冷空气对居民的生活没有影响。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个别楼房供热管道老化,供热情况存在差异,个别楼群出现漏水和暖气不热情况,而我家的住宅就恰恰在供热故障之中。我的父母居住在四楼,恰好整个住宅楼排气位置就在家里的卫生间里。自供暖之后,很多住户都到家里找,硬说父母在家不放气,影响他们供暖。父母也着急了,生怕因为个人的失误影响其他住户的供暖。他们让我跟水暖站沟通,我心里犯嘀咕,这事水暖站能管吗?这不是属于咱们个人家的事吗?不在人家的维修范围之内呀。但是一想家里冰冰凉的暖气,再看看已经感冒发烧的孩子,我给贾班长打了好个电话,电话那头一直都是占线。当时,我一看表都已经晚上八点多,就算贾班长接电话也不能来维修了,我就给他微信留言了,说明了情况。可就在十分钟之后,贾班长给我回消息了,他这样说:我现在正在二五八区维修,今天晚上就不能过去了,明天早上我一定带着工人先到你家里去看看。我看完消息很激动,立即给贾班长回复两个OK的手势。我躺在床上思前想后睡不着,心想同样是家里的水暖出现问题,虽然不是一个农场的,但是差距也实在太大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刚吃完早饭就听见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是贾班长带着工人上门维修。我还没来得及跟贾班长打招呼,只看贾班长和工人们从兜里掏出鞋套准备往鞋上套。我立即阻止了他们,直接把他们拽进屋里。心想人家是给咱们免费维修来了,怎么还用带鞋套进屋呢,不用说室内干净与否,我是不用让他们带着鞋套进的。他们进屋之后直接走进卫生间查看放气阀门,经检查发现是南侧放气阀门失灵,必须更换,可现在管网内已经注满水,关闭阀门必须整个楼都得关。贾班长让工人关闭总阀门,他带领一个工人拆卸放气阀门。因为管道里面有水,拆卸阀门过程中水压过大,当阀门刚拆下来的时候,一股强水流喷射出来,瞬间整个卫生间成立水帘洞,贾班长和工人身上全是水,鞋子已经湿透。我看他们在站在水里还在安装排气阀门,想给他们找靴子和雨衣,可他们坚决拒绝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排气阀门安装好了,经过注水调试,房间内所有暖气都有了温度。可贾班长和那位水暖工人的全身也几乎湿透了。我想把自己干净的衣服给他们换上,可他们收拾完工具就走了。我想留他们喝一杯热茶表示感谢,贾班长推辞的说:不用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现在还得去下一户,今天争取让兄弟们中午回家吃上热乎饭。我刚要问他热乎饭是怎么回事,可刚一张嘴,他们已经出门了。我看着他们下楼的身影心里不是滋味,看着他们在楼道里留下的两排清晰的脚印,我可以想象他们的脚是多么难受,那么冷的天,鞋子是湿的,衣服也是湿的,还要去维修,难道他们的身体不是人肉长的吗?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水暖站的一个大叔在一起聊天,就聊起“吃热乎饭”的事。据他回忆那次是祥瑞小区的有一栋楼供暖管道出现故障,那天恰好还下大雨,气温非常低,维修管道需要人工挖沟进行维修。贾班长将具体维修情况汇报水暖站领导,水暖站领导知道一栋楼的供暖不是小事,恰好那栋楼的居民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在这样的低温天气里,对居民身体健康有影响。水暖站领导带着维修工人齐上阵,顶着雨进行维修。因为雨天给维修增加难度,维修时间过长,工人们手冻得都不听使唤。眼看已经过了中午饭点,如果回家吃饭再来维修,第一影响维修进度,再者看天气下午的雨还要大。最后,水暖站所有维修工人替班吃饭,让快餐店送来盒饭,维修工人就蹲在楼道里吃完的盒饭,当水暖站的领导和贾班长拿到盒饭的时候,饭菜早已经凉了,可他们为了更好的完成维修,他们没有顾那么多,坐在楼梯上很快吃完饭,又投身到维修工作中。经过三个小时,整栋楼的供暖网畅通了,居民的屋子热了,维修工人的脸上也露出笑容了。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水暖站工人,他们深蓝的工作服上总是湿漉漉的,袖口上、衣领上和大襟上总能看到水锈的痕迹。他们总在忙碌,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我们每逢五一、十一的小长假都在筹划如何去消遣,而他们呢,都是忙碌着,都在水打交道,这就是他们,我们身边的“无名英雄”。

【篇五】

我是建三江,位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东北部,身为养育人类的土地,我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看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我的身躯上成长,看着他们一代代变得更好,我心中为他们而骄傲。

回想起来几千年的守候,心中默默的为近一百年来这群孩子的坚韧点个赞。在百年之前,我亲眼看着战争在这里肆虐,无数的百姓被杀害,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抵御着外来侵犯者,但是,我的心在滴血,我亲眼看着这群孩子的成长,看着他们童年经受的苦难,成年时为国家殉身的大义,这都是我养育的孩子们啊,他们为了保护我而战,我很骄傲,也特别心痛。我期待战争早日结束,让我的孩子们不再受苦。

时间无情的流逝,局面逐渐好转。终于有一天,我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声、欢呼声,我知道,战争结束了,他们即将面临新的挑战。现在在他们面前的是千疮百孔的土地,这群孩子们需要粮食,他们要开垦土地。

在某一天,我的身边突然热闹了起来,我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他们在我身边耕种,喊着号角“改造北大荒,建成大粮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粮食的产量一年年增加,这群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能体验到他们的幸福。后来,他们讲着一个老人的故事,说他在祖国的小渔村那画了个圈,从此,小渔村开始高速发展。说改革开放,发展科技。不得不说,这群孩子是极好、极聪明的。他们懂得借鉴别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切,并且勤劳能干。他们开始运用科学的力量,来打造更美好的我。一台台拖拉机在耕种,卫星定位时刻观察着我的变化,一条条铁路、公路修建起来,我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美丽。

现在,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火车、汽车忙碌着,将一批批稻米运往全国各地。孩子们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从原来的土坯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泥泞小路到高速公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适宜的居住环境,我默默的守望着他们的成长。

经历了时光的风风雨雨,看过了那么多的历史变迁。新一代的孩子们啊,我在这里想要告诉你们,想要活得自由,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时光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也是最有情的事物,他会带给你想要的,前提是你要花费精力去争取。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不会站在原地等你们发展,你弱,他强,他们便会欺负你。孩子们,回头看看这一百年来的变化,看看你们前辈们的奋斗与汗水,他们为你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你们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奋斗吧,未来属于你们!

庆建国70周年征文精选5篇(可供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