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业荒废现象的分析及对策(原版)

发布时间:

当代大学生学业荒废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摘要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质量也遭受冲
击。现在大学生厌学,甚至荒废学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业荒废现象的调查研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消除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荒废厌学
引言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栋梁之才,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前在许多人的眼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最优秀的人才。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个负效应,就是当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流行病,它正在严重地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的学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但是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课程积欠太多,学业荒废,最终连毕业证也无法拿到,一无所获的离开学校。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质量。
一、学业荒废现象形成原因分析大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学生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正发生变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健康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导致他们厌学,并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大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动力的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知不足。另外,对环境认知不足以及心理素质较差,内在动力减弱引起的。大学生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是由于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所支撑,而当这种动力减弱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下降,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有调查显示,有41.1%学生选择学习是为将来就业多赚钱21.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提高

自身素质2项共占了62.2%[1]。而面对毕业即失业尽管有较高素质也未必有好的职业的现实,这种原本很高的期望值遇到外部环境负作用的反差,使其自尊心受到重挫,失落感油然而生,渐渐淡化了自身的价值和成才需要,从而认同了读书无用的论调。从这一理论可以想象到作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历经了十几年寒窗,都对自己的未来抱着美好的愿望和憧憬。当发现现实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时,原本应强化的自身成才和竞争意识,不但没有没到应有的强化,相反却违背了自身正常的发展规律,从而导致学习动力逐渐减弱,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自己的学习持放任态度。
2、教育模式的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多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绝佳期.这些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他们的人生道路可谓一帆风顺。在中学阶段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对学生管理都非常严格,学生的学习计划都由老师安排好,按部就班进行学习,这样容易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这些大学生在脱离父母以及老师的严格管理后自控能力差,其自身的惰性导致他们懒得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的管理模式跟中学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和老师主要是从整体性进行指导,而具体课程的选择以及学习时间的安排都需要学生自己制定,这样一些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很好的适应,一旦在学习中受到挫折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问责专业、怨天尤人,缺少积极的进取意识。他们不是认真总结分析,而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所学的专业,把自己的失败往往归因于外部,怨天尤人,于是破罐子破摔,不仔细查找原因,不认真反省自我,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斗志,从而错过了机会。
3、对网络游戏的沉溺。大学生上网本来是件好事,无可厚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查找信息,获取广泛的文化、生活、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但正是由于网络内容覆盖面广的特性,对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导致学生极度迷恋,往往不知不觉沉溺其中,欲罢不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学生长期痴迷其中,脱离社会现实,易导致孤僻、自私、冷漠的性格,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和威胁,同时导致学业荒废[2]特别是计算机系学生,由于专业需要他们比其他专业同学更早的拥有计算机,有些同学把持不住就很容易沉溺其中,有数据显示计算机系的不及格率远远高于同

一学院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其它专业,这也说明网络沉溺对学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教育教学存在漏洞。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都是相互交叉,而高校在逐年扩招过程中,都只是在原有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未能很好地考虑到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不合理。随着技术的发展存在一些专业课程相对落后;专业课程先后顺序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部分学生由于在对专业选择时对专业并不了解,进入专业学习后发现自己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无法继续专业学习;甚至一些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等等,这些专业设置和选择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另外在教育模式上:专业课老师负责上课;教务老师负责管理成绩;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导师管理相应班级;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老师在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管理方面的脱节,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管理。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整个社会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国家取消大学生分配制度,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模式;二方面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大学生会产生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偏激行为。他们渴望成才,却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力,他们期盼成功,却又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摇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繁重的学业,由于价值观念与人生目标的种种迷失,他们采取了逃避现实和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得过且过。二、预防以及消除学业荒废现象的对策
(强化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个体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的有效性[3]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Bandura1986。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指个体对完成自身所拥有的能力的评估,并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去

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与其经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观察别人所得的替代经验、个人对可能行为后果的想象、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个人的生理状态、情绪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影响和调节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强度,可增强他们对学业完成的信心,促使他们加倍的努力学习。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机遇与待遇之间的差距,保持自信心、竞争心和平常心。自信心即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自己的较高素质、良好形象和独具魅力的人格征服用人单位;竞争心即要主动参与竞争,认真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要敢于挑战,正视风险,不怕困难和挫折;平常心即不因成功而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心态。引导大学生保持自信心、竞争心和平常心三种心态,增强其抵御挫折的心理能力,注重其心理调节能力。
(做好学业规划。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努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学习自信心,并规划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社会;三是确立目标;四是制定策略;五是评估修正。大学的学习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也不应该是所有学生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匹配的学习计划。因此从学生进入大学,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未来进行规划,将职业规划渗透到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中,当明确了目标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对应的学习和实践计划,让学生了解为何去学,如何去学确定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盲目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有的同学没能正确的认识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不但没能利用网络促进自己的成长,反而因为过于沉溺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发展到犯罪。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脆弱的心理素质,面对网络游戏,他们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制定本学院学生上网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原则上不允许大一新生在寝室安装电脑以及网络。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记本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对笔记本的管理比在寝室安装电脑更困难。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及时准确将学院制定电脑的管理制度的初衷以及目的向家长宣传,从源头上对电脑以及上网进行控制。同时加强学生上网时的巡视与监控,对违反以上法律法规的学生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从技

术方面讲,编辑应用软件或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例如防火墙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过滤,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入侵。在网络时代,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的挑战,抓住机遇,牢牢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把握网络的特点,发挥它的优势,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机制,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奥苏伯尔认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明确地显示了学科内容的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群,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各高校要从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其要求出发,在专业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何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过渡到社会型的人才,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力,让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在完善专业课程结构的同时,增设一些新兴课程,改进传统课程,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安排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倾向性,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情绪体验,使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应该有的精神解放。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因此要创新教学手段,有效地设计现代化教学程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教学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家校联合,共同构筑学生成长坚实的思想教育盟军。做辅导员以来在与跟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的家长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孩子交学校就由学校以及老师对其负责,往往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特别是学业情况关注程度不够。由于大学生生源是来自全国各地要是采用中学中的开家长会的形式召集家长,这样操作可行性很小。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班导师、辅导员、教务老师和家长紧密联合,定期将分别掌握的学生生活、思想、学习情况相互沟通,以便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不良苗头。有统计显示,以现有的物价水平计算,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29万元人民币。一般大学生花费占家庭收入的80%,有的贫困生全家一年的收入都不够孩子一年的生活费。成本意味着对于产出的期许,在高额教育费用投入情况下,大学生及其家长自然会产生一种期待,希望能够获得大学文凭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份高的回报。当发

现学生出现厌学情况时,有些家长只会强调学生以前在中学成绩如何的优秀,而将现在的状况追加到进入大学后产生的,一味地埋怨学生,甚至是学校、老师,然后像看守犯人一样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习。家长们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导致一部分学生会因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更加厌恶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此对家长做法嗤之以鼻,背道而驰;都不利于从根源上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找到厌学的根源,帮助大学生和家长调整心态和定位,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而不只是片面要求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学业荒废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随之变化的,这要求我们及时抓住问题的根源所在,在采取应对的措施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积极向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参考文献
1.程碧海.对高校学生工作者如何面对网络环境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2001;(6l33-134
2.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232-236
3.方俐洛,凌文辁,刘大维.职业心理与成功求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1.61155

当代大学生学业荒废现象的分析及对策(原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