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民俗

发布时间:2018-07-01 06:14:15

中国服装秀

与我们今时的服饰不同,中国历代的服饰有着各异的特点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古代劳动者们的智慧与勤劳,凝聚成一针一线,编织出美丽、绚烂的服饰文化,留给今时今日的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绹发冒首以去灵雨”,慢慢学会用树叶和兽皮来遮掩自己的身体,这大概可以算是最早的“衣服”了。传说到了黄帝时期,元妃嫘祖就发明推广了育蚕技术,而到了殷商时代,人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丝织的技术,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织出了许多精美瑰丽的丝绸。

在商代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考据商代的服饰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奴隶主贵族的衣服多以锦绣絺紸为料,头戴扁帽,身穿右衽领衣,下穿裙裳,腰间束带,裹腿,脚着翘尖鞋。而奴隶的衣服多以麻布、葛布为主,免冠、着圆领短衣短裳

从西周至汉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定型阶段。

周代分封制的建立,使阶级间的差别极为明显,在服饰上也建立了一套完整、严格的制度。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皇帝,皇后和文武百官的衣制。冕服源于夏商,是皇帝、诸侯及卿大夫等在祭祀、登基、朝贺等重大利益场合穿着的礼服。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及纁裳、带、蔽膝、赤舄等服饰组成。王后有六服:祎衣、揄秋、阙翟、鞠衣、展衣、衣。祎衣色黑,揄秋色青,阙翟色赤,此三服为从王祭祀之服。鞠衣为王后在春蚕育蚕礼仪中的穿着,色黄绿。展衣为白,为礼见帝王、会待宾客之服。衣色黑,为侍御于王及便居之服。

周代除冕服外,另有牟服,裘,袍,深衣等衣制。其中,深衣是一种经过改革的服装,在春秋战国时流行,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庶平时穿着的衣服,其特点是上衣下裳连在一起,将衣襟接长向右掩,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下摆不开衩。

春秋时期中原各地已经形成了一套大致相似的服装制度,宽松肥大的衣裙袍服成为特有的民族服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之间兼并战争的愈演愈烈,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志于富国强兵的赵武灵王发动了一场服装改革——“胡服骑射”废除下裳,改穿有裆的长裤;废除履,改穿有统一的长皮靴,上衣改为紧身左的短袍。更适应骑兵作战的需要,也对以后秦汉时代的衣服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汉代是我国传统服饰的定型时期。这一时期,男子有深衣、袍、禅衣等上下连体的服装和衫、襦两式短衣。穿着袍衣为尊贵。袍为有衬里或加絮的长衣。其形制以宽衣阔袖为多,一般袖口收缩緊窄,领以袒式为主,领、袖等部位镶花边装饰。禅衣与袍服形制类同,只是不缝加衬里,用单层布帛制作。袍服和禅衣,其上下连体的外形特点,均为深衣的遗制。按其衣式又有曲裾、直裾之别。衣的大襟称为裾。凡衣襟从领部斜垂至腋下,再直垂而下,称为直裾;衣襟从领部斜垂饶体曲转而下,则称为曲裾。

汉代的妇女的礼服仍沿袭古代制度,以深衣为尚,但比起战国时期的样式来,已有些改变,衣襟饶转层数增多,衣服下摆部分增大。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身一般都裹得很紧。为使盘绕的衣襟不至于松散,另加一条丝带系扎,丝带或系在腰际,或束在臀部。另有一种服装,名叫“袿衣”,也是汉代妇女常穿着的服饰。其形制与深衣基本相似,只是服装底部,有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的衣饰。汉代妇女在平时生活中也穿襦群。襦是一种短衣,长度一般知道腰际,平时多配裙子。

魏晋至唐朝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变异丰富阶段。

魏晋时期,凡帝、后及公卿百官、祭等礼仪之服,一般均承袭秦汉遗制,但士大夫的日常服饰则变化巨大。当时文人士大夫悲观颓废,以至放浪形骸、纵欲享受成为生活时尚。同时,佛教、道教观念冲击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名教、礼法逐渐解体,对服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变得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服饰习尚。女子的服饰,秦汉传统的衫、袄、襦、裙、深衣等,仍作为一般的常服。衣式除交领外,对襟渐多,领袖多饰以缘边。衫、襦的形制,广袖褒衣与窄袖紧身互见。裙装为主要的下体服饰,长裙多覆足。衣裙之上腰饰短围衫,帛带束系的装束,也较为流行晋代以后,还流行帔饰,其形宽如长巾,披于颈肩部位,交垂于领前胸下,以作装饰。

在南北朝各少数名族初建政权的时候,仍按本族的习惯穿着,但以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穿起了汉服。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原鲜卑百姓都穿夹领小袖的衣服,下令改着汉人服装。

隋唐时代,帝国的疆域得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开拓,隋唐帝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官吏官吏制度,与之配合,隋唐的官员服饰制度也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森严的城市,它包括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种。皇帝的服装有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的六种,包括了大裘之冕、衮冕、敝冕、毳冕、绣冕、玄冕等。皇太子的服装有衮冕以下五种。群臣礼服有10种。

唐代的一般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主,其结构形式在秦汉和魏晋时期袍服的基础上,又杂糅了胡装风格,其款式特点为圆领、窄袖、领、袖、裙等部位不设缘边装饰,袍长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带。胡服在中原地区流行自战国开始到唐代达到鼎盛,生性胡服的原因同唐代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唐代男子普遍穿着袍衫和胡服外,还有半臂,半臂是一种半袖上衣,原味隋内官服饰,后四方效仿。其形式为合领、对襟、半袖。衣长至膝,常春秋穿着。

唐代女装的基本结构发展为衫,裙,三种。上身一般穿衫子或者襦袄。这时,襦、袄已经主要是指夹层或者絮棉的上衣了。衫、袄、襦的袖子和腰身都比较紧窄。半臂,也是女装中经常可见的新衣着,它是袖口仅到上臂的对襟上衣。领口宽大,可以袒露出胸部,胸前束带。半臂的下摆长及腰部,可以束在裙内,也可以将半臂罩在裙外。唐代的裙装以裙高束至胸部、裙长曳地为主要特征。妇女除襦裙服为主要衣式外还有石榴裙、胡服及男装为时尚。

宋代崇尚礼制,官服制度最为繁缛。宋代皇帝服饰有大裘冕,衮服,通天冠、绛沙袍、履袍、衫袍、宅袍、御阅服。皇太子服饰有衮冕、远游冠、朱明衣、常服。诸臣服饰更是名目繁杂。宋代普通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此外还有凉衫、紫衫、毛衫、葛衫等。凉衫在外面,色调为白。紫衫形制较窄,前后开叉,本位戎服。毛衫用羊毛织成。葛衫用葛麻织成。此外,还有一种长袍,跑场至足,有表有里,里面有棉絮,因为它长,也称长襦,有宽袖广身的和窄袖紧身的。

宋代的女服要比男服款式多,服色种类也多。从宏观上看,宋代妇女夏穿衫,东穿袄,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通常是青、碧、绿、蓝、杏黄等,以艳丽为美。

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朝服只穿甲胄,以便于鞍马。入晋后逐渐汉化。辽俗还有一种称为“贾哈”的,以锦貂制成,形状如箕,两端作尖锐状,围于肩背间。辽代普通男子的服装,契丹族多长袍,男女一体,上下同制。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普通妇女其上衣称为团衫,颜色用黑、紫等,服饰均为直领,左衽,前地,后长而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妇女也有穿裙的,但多穿在长袍之内,多在黑紫上绣以全枝花。

金人男子多着盘领衣,其式样和色彩、花纹很有民族特色。服饰颜色与环境相近,冬天喜用白,春秋多绣杂花以及熊鹿山林等动植物纹样,以便游牧狩猎。金人女子着团衫,直领,左衽,在掖缝两旁作双襞积,用黑紫或皂等诸色。前长至拂地,后裙曳地余尺,用红黄带束之,前双垂至下齐。

明代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形制虽然多样,但都未脱大襟、右、宽袖、下长过膝的特点。庶民百姓一般上身着衫袄,下渗着裤子,裹以布裙。贵族人家男子的便服多用绸绢、织锦缎,上面绣着各种花纹,花纹一般都含有吉祥的意思。成化年间,京城实兴一种“马尾裙”。这种裙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先是因价格昂贵而在贵族中流行,后因贩卖者的增多,变成大家的普遍潮流。

明代的女性基本沿袭了唐、宋式样,恢复了汉族习俗,主要有袍衫、袄、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按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绝,不能用金绣。

清代的野老庶民以及工农百姓的衣冠服饰,还有许多和明代的相类似,没有显著的区别。男子的服饰,袖管和腰身都日益窄小。所谓京样衫子,把一身裹得很紧,加上高领子、琵琶襟子、宽边大花坎肩,头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烟管,算是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此外,还有一种斗篷。斗篷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一种服饰。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到了明清时期,才多用织品制作,并不限于雨天和雪天使用。

清代妇女平时多着长袍,这种长袍开始极为宽大,清末则渐变为窄而瘦长。在长袍上往往喜欢加罩意见短的或者长至腰间的坎肩。气候更喜欢加短小而绣花的坎肩。随着不断的演变,这种长袍后来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旗袍。

中国服饰演变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研究的地方,此处我也只是略点一二。这样瑰丽的文化,特色的风采,是中华历史上一抹彩色的印记。愿这抹色彩更加熠熠生辉,光彩明艳。

中国服饰民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