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学情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6 12:24:08

初一学生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点  

1、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往往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  

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  

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丧失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2、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会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  

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家长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3、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活动。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卫生、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我们反对棍棒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二、教育对策: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七年级的教育重点是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讲,前者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良好的习惯与品行;后者抓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谨治学、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环节与学习方法,逐步实现“会学”的目标。为此,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意中小学衔接,抓好适应与过渡。  

(1).指导学生主动熟悉环境。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在学习方面,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教材也是新的。课程门类由小学的几门增加到十几门,难度大了。在管理方面,逐渐由保姆式过渡到自控式,最后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这些变化,都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构成考验。有的同学会出现暂时的不适应。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多关心学生,多支持学校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开展的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在新环境中继续进步。  

(2).引导学生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学习要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主动学习,否则就是被动学习。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面临着一个新的学习动力再激发问题。当然,大多数同学都是充满对中学的向往,怀着强烈的积极向上的愿望进入初中的,但是在初中学习比小学学习大得多的困难面前,能否继续勇往直前呢?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同学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进入初中的,思想松懈,缺乏紧迫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共商良策,千方百计激励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要帮助学生确定新的奋斗目标。既要有学习的整体目标,又要有各学科的单项目标。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并督促学生落实计划,变奋斗目标为实际行动,让学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激励他努力学习。  

2.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概念。习惯并非先天遗传,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七年级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品质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具体讲应培养哪些主要的良好习惯呢?概括起来主要有热爱劳动,学会做事的习惯;文明守纪,学会做人的习惯;勤俭朴实,学会生活的习惯;讲卫生、勤锻炼,学会健体的习惯;勤奋刻苦,学会学习的习惯(包括自习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复习归纳的习惯、客观评价的习惯等)。  

3.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训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会学习的人,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会学、会求知,这是我们教师、家长教育学生的着力点,是教学的核心。既要帮助学生撑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教育帮助七年级学生首先掌握学习的基本环节:制定计划——自学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归纳小结——课外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4.转变观念,注重家庭教育。  

(1).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和睦,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因素。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吵闹不断;或者一个家庭有不健康人际交往,变成了低级趣味场所,那么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严重干扰孩子的正常学习。其次家庭所有成员无论是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要以身作则,力争成为孩子的表率。  

(2). 转变家庭教育功能观,注重教育方法。  

第一,要从强求孩子“成龙”到先让孩子成人。家长应该注重孩子成才,但首先是成人,而不应顾此失彼。现在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不切实际地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个劲地把培养目标定在不切实际的高度。教育孩子必须从基础抓起,首先要养成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发展。因此,我们的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要用一颗平常心来了解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要求孩子,切忌拔苗助长,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第二,要从孩子的生活服务到生存指导。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共同误区就是对孩子过度的服务,过度的溺爱,注重了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忽视了生存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的依托,就无所适从。因此,家长要做孩子生存能力培养的导师,从日常生活指导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起码的自我服务。  

初一学生学情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