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8-09-17 12:00:28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黄赌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文革”以前严重。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国家只是一种社会形态,他可以为阶级压迫服务,也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但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公有制社会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台湾也适用,但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秩序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对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

  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划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邓小平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8-9)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 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

  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是凭空猜想臆造的,这些学说都是经过对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革命实践证明的,不管如何的被歪曲都不能抹杀这些学说的科学性,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这正是列宁在第二部分讲述的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个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实际事情变化进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而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列宁曾说马克思在解决用什么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时,他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以1848-1851年的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列宁在本文对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的考察也不是根据逻辑推论,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而做出的结论,这正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的内容则是阐述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的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的认为公社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第四章是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的谈到公社经验的问题,说明马克思的分析与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列了一章特别来谈谈这些说明。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这一章节的最后提到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是民主的消亡。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其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的消亡也必定存在其经济基础,那么问题是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列宁在第五章就开始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

  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

  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读完《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的认识到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众多伟大革命家、思想家们对待革命问题、历史问题的严谨的态度,他们不会天马行空幻想或是仅仅通过逻辑推理来提出某个学说或作出某种决策,而是根据实际的社会发展、历史革命实践,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该学习和践行这种态度和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实际 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我国的伟大革命事业提供了借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依据这个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