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Y040102专升本学前教育原理复习大纲

发布时间:2016-07-27 17:10:31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小结(27-33

学前教育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2、从狭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67岁)。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实践。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初创和发展四个阶段。在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学尚未独立,相关思想主要散见于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各种著作之中。16-18世纪初期,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学前教育思想更加系统、完整。这一时期涌现的哲学家、教育家主要有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20世纪中叶以来,相邻学科的发展丰富了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学前教育学进入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学前教育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典型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儿童与教师、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包括:

1、有利于学前教育学习者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小结(35-61

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历史上存在三大教育起源理论: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现代教育史学认为,前两种起源理论是不科学的,在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史学提出了教育起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论断。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公育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结构简单,学校尚未产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对儿童实施公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学校教育产生,原始儿童公育消失,学前教育由家庭承担。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持其特权的地位,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学前家庭教育的发展。随着学前教育实践的丰富,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开始萌芽、发展。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丰富了西方古代学前教育理论。但是中世纪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比较缓慢和落后,一些不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如性恶论、预成论流行,对学前儿童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进入到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大工业生的发展,学前社会机构教育产生,并迅速发展到世界各地。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出了近代的学前家庭教育新观念和思想,福禄贝尔则创立幼儿园教育的同时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思想,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现代社会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种学前教育,随着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转变,早期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学前机构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学前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提出了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心理学的发展促使学前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我国的学前教育于清末时从国外引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属于现代学派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也在探索和形成中。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描绘了2010年以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其中也包括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学前教育目标和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在行动。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63-79

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2、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4、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5、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学前教育的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的学前教育内容;

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学前教育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1、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使用;

4、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学前教育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3、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

4、学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流动性等。这些基本特征与学前教育是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

1、人口数量与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2、人口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3、人口布局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5、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81-99

儿童是指0-18岁的个体。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18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1、方向性与顺序性;2、连续性与阶段性;3、整体性;4、个体差异性。

儿童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可以说,客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主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遗传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表现为:

1、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奠定了个体差异性的最初基础;

3、对不同发展方面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3、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从胎儿时期开始;

4、教育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观因素指儿童所有的内部心理因素,由主观因素构成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依存的动态过程。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学前教育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2、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3、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

2、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

3、发展适宜是决定学前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101-137

学前教育目标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做了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要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就要:

1、处理好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2、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该目标充分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应了解目标实现的途径、教师在教育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以及目标贯彻应注意的问题。

学前儿童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起点,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及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心情。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是:

1、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与机能协调发展;

2、促进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基本活动技能;

3、培养积极情绪,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4、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习惯;

5、进行安全教育,培养适应能力。

常见的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基本体操、基本动作练习、体育游戏、各类运动器械锻炼、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利用环境因素锻炼等。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要坚持以下原则:经常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兴趣性与实效性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

学前儿童智育,就是按照学前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增进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认识活动兴趣和习惯,发展智力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体现在:

1、从社会发展价值看,智育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

2、从个体发展价值看,智育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3、从智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看,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

学前儿童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与内容主要包括:

1、引导学前儿童获得生活中易懂的和简单的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2、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

3、培养正确运用感官的基本能力。

4、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5、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

6、培养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7、培养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前儿童智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教师的引导与学前儿童的探索相结合。

3、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学前儿童德育是年青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对学前儿童进行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

1、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帮助学前儿童适应社会生活。

3、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任务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有性格。”

学前儿童德育的具体内容有:文明礼貌教育,友爱教育,集体生活教育,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培养学前儿童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促进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情感的萌发。

在学前儿童德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规范”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3、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前儿童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前儿童美育塑造学前儿童完美的人格,形成学前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前儿童的有效手段。学前儿童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学前儿童美育的内容包括:大自然中的审美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尊重学前儿童审美兴趣,注意个体差异。

2、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形象性。

3、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情感性。

4、重视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5、重视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小结(141-16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由家长,即由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家庭教育的全面性、家庭教育的稳定持久性和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长的素质

1)家长的文化素质。(2)家长的道德素质。

2、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它包括: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亲子观和教育观等内容。

3、家庭结构类型。

4、家庭物质环境。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2、严慈相济原则。3、正面教育原则。4、一贯一致原则。5、科学适度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2、游戏体验法。3、正面说理法。4、赏识激励法。5、自然后果法。

托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是:

1、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托幼机构的工作任务、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

2、通过做家长工作,让家长了解托幼机构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是:

1、指导家长提高育儿水平。

2、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3、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环境。

4、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家长主体原则、双向互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等。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如家长学校、亲子园、家庭教育咨询站、家庭教育网站等。

社区教育就是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社区学前教育,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保教活动过程。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送教上门、游戏小组、假日活动、社区玩具站等多种方式。社区和幼儿园合作开办亲子园、家长学校、保姆学校、爷爷奶奶班等向对儿童有直接影响的成员进行培训,免费发放学习材料,以学前儿童为主题,以家庭为基础,开展讲座与咨询服务,向家长讲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长对科学育儿的认识等。

社区学前教育的形式如下:

1)以幼儿园(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

2)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

3)非正规学前教育——北京四环游戏小组。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164-209

幼儿园是36周岁的幼儿学习、生活、娱乐及保教的场所,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年龄特征,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机构。

幼儿园具有双重性质:教育性和福利性。

幼儿园的任务是:

1、幼儿园作为学制教育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一样,担负着保育、教育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2、幼儿园是一种社会公共育儿机构,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

幼儿园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幼儿园教育总目标、教育领域分类目标、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学段(年龄阶段)目标、单元主题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目标;还可以划分为: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育目标、一个幼儿园教育目标、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每个幼儿个体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原则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同时具备的自身的特点为: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4、坚持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的原则。

5、充分利用同伴、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

幼儿园教育活动按照特征,可以分为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教育活动;按照教育内容,可以分为分学科式教学活动、综合主题式活动(或称单元式主体活动)、按领域分类的活动;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接受式学习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合作式学习活动。幼儿园教育还有全园活动、亲子活动等组织形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其他类型活动等形式。

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前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和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检测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幼儿园教育评价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评价设计的系统性程度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评价的范围可以分为整体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儿童发展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可以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式可以分为质的评价、量化评价、混合型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式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

幼儿园教育评价有鉴定、诊断、改进、激励和导向功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分解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与他人评价法、量化评价法和质的评价法。

当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念有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个体化等特点,评价涉及越来越多的相关领域,评价机构趋于多样化,评价与研究相结合,评价方法技术不断革新,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重视评价的动态过程和反馈与前馈作用。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小结(213-232

教师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教师角色是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难以计数的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在幼儿园这种集体教育机构向3-6岁的幼儿进行专门的保育与教育工作。

幼儿园教师的一般角色定位是:

1、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养护者。

2、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性环境的创设者。

3、幼儿园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4、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榜样示范者。

5、幼儿园教师是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6、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三种具体角色: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幼儿园教师角色与幼儿父母角色在功能范围、关爱程度、理性、自发性、偏爱性和责任范围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幼儿园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性。

2、劳动任务的全面性的细致性。

3、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4、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5、劳动成效的长期性和潜在性。

幼儿园教师应切实履行职责,享有合法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教师享有的权利是: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是: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是幼儿园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整体要求。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成: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标准呈现出规范化、体系化、阶梯化的发展趋势,由职前专业准备标准、职业准入标准、合格教师标准构成。其中,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职业的历史演变、专业化进程,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谈的,后者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谈的。幼儿园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专业性不断增强的历程,即通过接受专业培养、培训和自身的主动学习,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专业新手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外控式的培养培训和内驱式的自主发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自主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动机。

2、自主发展的规划。

3、自主发展的行动。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小结(235-250

幼儿的教育最早是从家庭开始的,近年来,社区教育也开始进入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幼儿步入正规的托幼机构以后,托幼机构教育要想发挥出主导作用,就需要和家庭、社区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学前教育的合作主要指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合作。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为托幼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家庭与托幼机构通过集体方式与个别方式进行合作。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通过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托幼事业、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联合教育活动,发动专业力量,指导非正规托幼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开办多种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社区与家庭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的合作等。

学前教育的衔接包括两个阶段,即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简称“家园衔接”)和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简称“幼小衔接”)。为了使幼儿顺利地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生活,为以后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需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如生活方面的训练(包括调整作息时间、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学习物品和生活物品的准备以及心理方面的指导工作(包括家长了解幼儿园、带幼儿到幼儿园参观、消除幼儿的恐惧感、多给孩子提供亲近教师和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等。)

为了使幼儿能够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应采取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邀请家长及幼儿到幼儿园参观,提早进行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为初入园的幼儿进行环境布置,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做好卫生工作等方式来帮助家长共同做好家园衔接工作。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办学性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儿童主导活动不同、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也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幼小衔接形式化,幼小衔接时间不充足,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等,则需要幼儿园和小学针对幼小衔接分别做好各自的工作。

幼儿园需要开展的工作有: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

小学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经验、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其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互访活动,了解入学儿童教学的特点。

除了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做好各自的工作之外,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增强幼儿的信心、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培养幼儿的自现能力、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

一、 学前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从狭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67岁)。(即学前教育的对象包括婴儿和幼儿。)

一、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学前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另外,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共有12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类中一个子学科。学前教育原理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是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

二、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

国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应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一书,他提出未来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应从婴儿期开始。

在我国:如《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朝统治者注重胎教;《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应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为婴幼儿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

(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学说;《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百科全书。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著有《教育漫话》一书,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他反对“天赋观念”之说,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应当遵循自然去教育儿童,给予儿童自由,重视儿童生活的权利,培养真正的自然人。卢梭被后世誉为“儿童的发现者”,他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教育家。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母亲读物》等教育著作中,在他看来,教育应重视儿童本质的和谐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

此阶段,我国长期闭关锁国,与外界缺乏交流。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学前教育思想封建化严重,仍然沿袭传统。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是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推动了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著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他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的玩具——恩物;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美国教育家杜威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他认为教育应让儿童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著有《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等,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具有“吸收力”和“敏感期”,教师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在清末维新运动中,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民主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整的学前社会公共教育体系。“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提倡中国化的学前教育,他的教育论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关注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的创办,他提出“教学做合一”和“六大解放”,著有《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等。我国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和陈鹤琴并称“南陈北张”,张雪门著有《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等,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前教育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应以儿童为中心、因时施教。

四、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典型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儿童与教师、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这些具体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搜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以学前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以研究主题,与专家学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协作,在这一情境中边研究边反思,以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的学前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洛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说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孟禄。他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三)劳动起源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以此论断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者提出劳动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起源说。因此我国的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处于原始状态的教育。综观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具有以下的特点:

1、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以生产劳动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原始简单但又多方面。

4、教育手段和方法原始、简单。

5、老人和妇女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公元前3000左右,人类相继进入到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阶级差异及男女的差别,学前教育也具有阶级性和男女的差别。

从学前教育的实施对象来看,奴隶社会不仅针对婴儿开展学前教育,而且有了胎教实践。中国是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

从学前教育实施方式来看,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奴隶主贵族亲自或聘请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宫廷学前教育是奴隶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西周时期也建立了教养王太子的保傅制度,在朝廷内设专门师、保、傅官员对王太子进行教育。

从学前教育的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主要包括身体保育、道德习俗教育、宗教教育和初步的文化艺术教育等。

(三)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以后又一个阶级社会。社会分成了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社会教育尚未出现,学前教育仍是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学前教育具有阶级的差异和男女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进入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随着学前教育广泛实施,我国的封建学前教育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主要包括身体保健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等方面,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封建社会广为流行的三部识字教材。

欧洲的封建社会进入较晚,持续时间较短。时间大约为公元5世纪到14世纪上半叶,也称中世纪。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教会的僧侣、封建官吏和骑士,学前教育也为之服务。

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包括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两种类型。基督教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基督徒对子女进行宗教意识的熏陶和幼儿跟随家长参加众多的圣事礼仪和节日活动来实施。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则按照等级分为宫廷学校的学前教育和骑士的学前教育。宫廷学校的学前教育是为王室儿童开设的学校,教导从幼儿到青年的王室子弟。骑士是欧洲封建贵族中最低的一类贵族,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和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教育,其养成要经过三个阶段,出生到7岁是第一个阶段,在家庭中进行,父母是教师,其主要的任务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

三、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

《礼记》是我国记载奴隶社会生活的重要政治著作,其中记载了按照儿童年龄发展而进行的学前教育计划;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家庭教育思想家,他撰写了《颜氏家训》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二)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反映其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理想国》和《法律篇》。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还十分重视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认为3——6岁儿童本性是最喜欢做游戏的,游戏不仅是玩耍和娱乐,而且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其哲学著作《政治学》和《伦理学》当中阐述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他把年轻一代的教育划分成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阶段;7——14岁为第二阶段;14——21岁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学前时期,又可以分为出生前的胎教,出生到5岁婴幼儿教育和5——7岁的儿童教育三个小阶段。

昆体良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代表作为《雄辩术原理》。昆体良从培养和造就雄辩家出发,提出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

中世纪不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性恶论是中世纪基督教宣传的儿童观。基督教神学理论家奥古斯丁极力宣传《圣经》中的“创世说”和“赎罪论”,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故生来性恶。预成论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另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

第二节 近代的学前教育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为标志,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

一、 近代西方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欧文创立的幼儿学校。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于1816年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幼儿学校,这所幼儿学校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福禄贝尔是德国幼儿教育家,1837年他在勃兰根堡建立了收托3——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园,福禄贝尔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二)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在英国,形成了双轨学前教育制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一轨是为中上阶层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

在法国,1881年,法国将托儿所改称为“母育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母育学校”成为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形式。

美国,1855年,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兹开设了第一所幼儿园,采用德语教学。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开办了第一所英语幼儿园。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向资本主义的国家。1876年,日本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开办。

我国的近代幼儿园教育的引入,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欧美教会,通过对我国的文化教育入侵,在我国建立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会学校。另外一个是清政府在近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从日本引入近代学制,建立了蒙养院。1903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仿效日本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同年1903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它是由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建立的,癸卯学制实施以后,改称武昌蒙养院。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教育的奠基人物,他写于1623年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其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对于0——6岁儿童教育的实施,夸美纽斯编写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手册《母育学校》,这是世界教育史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统一学制的划分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在《母育学校》中对学前家庭教育的论述,为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教育漫话》这本书里,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白板说”。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而绅士教育的形式,洛克主张采取家庭教育的形式,而不赞成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洛克把教育分为德、智、体三个部分:

在体育方面,洛克是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

德育是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洛克提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养成遵守道德纪律的习惯。

在智育方面,洛克认为,智育没有德育重要,智育是为培养好的德行服务的。

洛克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教育史上又一重要思想家,他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于学前家庭教育的系统论述中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不过受历史局限,他的教育思想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色彩。

(三)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爱弥儿》在近代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卢梭对儿童教育的首要贡献在于“儿童的发现”。卢梭对儿童教育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当时最具进步意义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教育,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很多教育家都从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等。但是,卢梭的教育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如片面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把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在教育的年龄分期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一味强调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没有认识到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等。

(四)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和《母亲读物》。

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促进和谐发展的爱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学前社会教育和幼师培训思想的萌芽。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幼儿园产生之前家庭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他所提倡的爱的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内容、方法,学前社会教育建立的构想等都对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福禄贝尔。

(五)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奠基人,代表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基础是宗教神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福禄贝尔首先提出了神本源的教育目的观。其次,福禄贝尔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

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自然科学及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宗教教育等,其中宗教教育是核心的内容。而幼儿园教育方法,主要通过游戏和作业来进行。

福禄贝尔是历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它引入到教育过程的教育家。

福禄贝尔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奠基者,幼儿园的创始人。他在借鉴前人有关思想和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体系,在促进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学中独立的科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三节 现代的学前教育

一、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世界进入到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存在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以及体现在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两阶段现代教育特征。

现代社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表现为:

(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二)学前机构教育走向普及

(三)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四)学前教育实施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五)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学前教育民主化

二、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民主义与教育》等。

杜威的教育观和理论建立在其儿童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教育具有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作用,教育追求的也是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目的,这就是“教育即生长”;儿童的生长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教育也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这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儿童通过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儿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活动不断地增加和改造自己的经验,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因此“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在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的观点: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和做(实践)中学。

杜威是20世纪新教育的重要代表,其建立的实用主义体系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前教育方面,其理论是美国进步幼儿教育的基础,他提出来的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的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学前教育中,成为现代学前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教育人类学》等。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她对于儿童的“发现”。在对儿童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蒙台梭利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包括:

1、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2、遵循自由教育的原则

3、作为“导师”的教师

4、使用精心设计的教具开展“工作”

蒙台梭利是20世纪幼儿教育的改革家。她对幼儿深入的认识和其简单明了、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对20世纪世界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教育法虽然从诞生时就充满争议,但是一个世纪以后,她的教学体系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被世界各国幼儿教育实践者所推崇。

(三)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他对于推动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1934年,于上海沪西女工区创办了第一个劳工幼儿园。

(四)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家庭教育》等。

1923年,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提出采用“整个教学法”,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进一步系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活教育”的课程来源于大自然、大社会,分为五方面的内容:健康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这五方面活动被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的实施贯彻“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研究,促进了我国现代学前教育本土化和科学化发展。

(五)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1、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察觉的我。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的机能是寻求“本我”的冲动得到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而形成。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

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病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儿童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2、皮亚杰的认知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代表有作《儿童的思维与语言》《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力起源》等。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阶段性和顺序性,他把儿童的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在学前教育方面,皮亚杰强调:

1)活动的重要性。

2)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

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力。

3、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学前教育思想

维果斯基,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代表作《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思维与语言》《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等。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有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符号、语言)为中介的。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探讨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心理理论,揭示了人类整体与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其教学与发展理论,充分重视成人与儿童交往在教学中的意义,是现代流行的“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

一、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学前教育接收、改选和稳步发展时期

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施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新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3月,我国颁布实施《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成为新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具体纲领。

第二阶段(1957——1966年),学前教育盲目发展和调整巩固时期

第三阶段(1966——1976年),学前教育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第四阶段(1976年至今),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和改革振兴时期。

19898月,国务院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的基本条件、行政管理、保教工作等做了规定。同年6月,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对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规划

2010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性纲领文件,它描绘了2010年以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其中也包括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社会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学前机构教育的出现是机器化大生产、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产物。

1816年,欧文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了英国的第一所幼儿学校。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与布局。

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是指学前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我国学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年限和东西部的差异上。

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一定社会的教育内容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五、学前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首先,学前教育为再生产劳动力打下基础。

其次,学前教育为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奠基。

最后,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是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的管理原则和组织形式等。政治的集中体现是政治制度。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上理解的政治主要是指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与学前教育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一、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二、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三、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学前教育受教育权。

四、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学前教育内容。

五、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首先,学前教育为培养一定社会政治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对政治的影响,是学前教育作用于政治的主要途径。

其次,学前教育影响着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关乎社会和谐。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是指社会精神文化,即社会的价值观、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习俗及其制度的复合体。

学前教育与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

二、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

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是从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开始的。

三、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使用。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具有塑造人行为的作用。

四、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代际间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是早期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与保存的重要使命。

(二)学前教育与文化交流

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我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三)学前教育与文化选择。

学前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

第二,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

第四,在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四)学前教育与文化创新

学前教育的文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游戏为中心的早期教育为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土壤。

第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知识。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科技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学前课程内容的设置,具体表现为:

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增加了反映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新增加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和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课程内容也应纳入新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过时的内容。如当前幼儿园中都有计算机网络课程,以适应科技发展对教育内容的要求。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手段、方式与方法。

四、学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与科技传承。

(二)学前教育与科技创新。

第五节 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所谓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内、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流动性等。

一、 人口数量与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人口数量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布局与规模。

人口数量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结构与规模。

二、人口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人口的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质量。

三、人口布局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人口布局是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情况。

四、人口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表现在:

学前教育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学前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家长的素质。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儿童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与儿童发展的概念

(一)儿童的概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二条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儿童权利公约》于199241日开始在我国正式生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在1997年公布的SA8000即“社会责任超标准”的英文简称,全球道德规范国际标准中,儿童的概念为“任何15岁以下的人,若当地法律规定最低工作年龄或义务教育年龄高于15岁,则以较高年龄为准。”从医学的角度,14岁是判定儿童的一个标准。从心理学的角度,儿童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的所有人类个体。一般来讲,心理学中将0——18岁的个体称为儿童。

(二)儿童发展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生物学角度,发展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间,在个体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

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18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1)儿童发展与动物发展不同。(2)儿童发展与成人不同。

二、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发展不同于成人的发展,体现出了独特的规律和趋势。

(一)方向性与顺序性

1、儿童的生理发展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2、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二)连续性与阶段性

1、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2、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因此,心理学上把个体发展在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三)整体性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

(四)个体差异性

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1、发展速度的差异。

2、性别差异。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指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主要包括遗传素质和社会因素。

(一)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生物因素。

1、为儿童发展提供物质的前提和基础。

2、为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奠定最初的基础。

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发展。

3、对儿童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遗传素质对儿童的能力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即指儿童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因此社会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的作用。

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

3、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从胎儿时期开始。

4、教育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

儿童发展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儿童主观因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

二、主观因素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

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含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1、需要。需要是儿童主观因素最活跃的因素。

2、兴趣。

3、性格与能力。

4、心理状态。

(二)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

1、心理内部矛盾的形成。

2、心理内部矛盾推动儿童的发展。

内部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原因。

综上所述,遗传、社会环境和主观因素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决定作用,但它们只是儿童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也就是外部矛盾。这个外部原因如果要对儿童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儿童发展的内部原因(内因),也就是内部矛盾,才能实现。离开了儿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就无法起作用或不可能很好地起作用。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美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影响力较大的是“纵向研究会”开展的追踪研究,大卫·韦卡特主持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以及路易斯·米勒进行的早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而英国的有效学前教育项目,是目前欧洲规模最大的有关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对儿童发展影响的追踪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三)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期是儿童社会行为和人格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

二、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

(三)发展适宜是决定学前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含义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结构

教育目的由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构成。教育目的的形式,一般反映人发展的基本内容或素质,如体、智、德、美等。教育目的的内容正是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即“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

1、体育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1、处理好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2、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征

首先,在人的素质发展的顺序结构上,学前教育的目标把“体”放在首位(体、智、德、美),而有别于其他阶段德、智、体、美的顺序结构,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其次,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上,反映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可能性。

(四)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

1、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

学前各年龄儿童的教育任务或目标在幼儿园具体体现为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或目标。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和目标是通过每学期的教育工作来完成的。因此,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和目标又被具体化为学期目标,体现在各年龄班的学期教育工作计划中。进而,学期教育目标和学期教育工作计划又是通过每月、每周、每天的教育工作来完成的,因此学期教育目标还需进一步分解为每月、每周的教育目标,再进一步具体化为月工作计划与周工作计划。最后,制订出每天的工作计划,确定一日生活中各个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向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正确认识与把握教育目标,并经常有意识地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应当自觉地抵制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应有的目标与价值,使家长接受、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正确做法。

3、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统一要求与因人施教相结合。

第二节 学前儿童体育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是身体教育、身体锻炼和竞技运动的总称。

学前儿童体育不同于大众体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体育自身的特点:

第一,就是体育活动的生活化,由于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所以为他们开展的体育活动应该注意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使他们容易理解;第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趣味性强、活泼轻快的动作内容,在设置体育教育的内容、情节、方法上要注意兴趣性,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第三,动作技术简单化,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水平为其设计适合的动作。第四,要注意体育活动的全面性,全面锻炼、全面提高、各器官系统同步发展,避免由于锻炼不当而造成的发展不均衡;第五,运动负荷适宜性,儿童的肌肉力量、韧带强度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所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控制运动负荷量,做到“高密度、低强度”;第六,体育游戏社会化,有目的、有意识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活动,在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也能体现通过体育对学前儿童其他方面成长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首先,在体育活动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更快地发展起来。最后,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前儿童的个性品质。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1、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与机能协调发展。

2、促进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基本活动技能。

3、培养积极情绪,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4、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习惯。

5、进行安全教育,培养适应能力。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

常见的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基本体操、基本动作练习、体育游戏、各类运动器械锻炼、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利用环境因素锻炼等。

1、基本体操

常见的学前儿童体操包括:

1)模仿操(2)徒手操(3)器械操

2、基本动作练习

所谓基本动作,是指人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

3、体育游戏

所谓体育游戏,又称活动性游戏,是规则游戏的一种,一般具有一定的情节、角色、规则、娱乐性和竞赛性。

4、运动器械锻炼

5、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6、利用环境因素锻炼。

三、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原则

(一)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也称日常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三)多样性原则。(四)渐进性原则。

(五)兴趣性与实效性原则。(六)全面发展原则

第三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智育就是按照学前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增进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认识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发展智力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

1、从社会发展价值看,智育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

2、从个体发展价值看,智育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1)满足学前儿童的认知需要。

2)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3)为体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3、从智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看,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1、引导学前儿童获得生活中易懂的和简单的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2、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

3、培养正确运用感官的基本能力。

感知觉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开端与基础。感觉教育的内容包括:

1)保护学前儿童的感觉器官。

2)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社会感觉经验标准,形成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

3)发展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4、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1)培养学前儿童语言交往的兴趣。

2)帮助学前儿童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技能。

3)促进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4)帮助学前儿童学习使用普通话。

5)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文字符号的交际功能。

5、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

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社会生活常识,包括认识社会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及相互关系。

2)自然常识,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

3)关于数学的初步知识。

6、培养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7、培养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实施原则

在学前儿童智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教师的引导与学前儿童的探索相结合。

(三)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不包括智力因素在内的其他心理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可以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概括为动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控制调节因素(主要指意志品质、坚持性、独立性)。

第四节 学前儿童德育

一、 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学前儿童德育是年青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培养和形成学前儿童道德品质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帮助学前儿童适应社会生活。

3、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健康发展。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德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任务:“萌发学前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学前儿童德育的任务确立了学前儿童德育工作的目标。具体而言,学前儿童德育的任务,对不同年龄学前儿童应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培养学前儿童友爱的品德,要求三岁儿童习惯于班集体的生活,能和小朋友愉快友好地在一起玩,不争抢和独占玩具,不打人、不骂人。对56岁的儿童,则要求他们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关心集体,愿为同伴和集体做事;能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不欺侮人,互相谦让;遇到纠纷能主动调解和解决等。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1、文明礼貌教育

1)培养学前儿童礼貌待人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2)培养学前儿童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与文明行为

2、友爱教育

1)培养学前儿童积极交往的态度与能力

2)帮助学前儿童学习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良好的行为

3、集体生活教育

4、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

1)培养学前儿童诚实的品质

2)培养学前儿童勇敢的品质

5、培养学前儿童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6、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1)目的性的培养

目的性的培养是指培养学前儿童能主动地提出明确的行动目的,并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2)坚持性的培养

坚持性是意志的重要品质之一。它是将目的贯彻到底以及克服困难或障碍的能力。坚韧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是它的两个重要的特点。

7、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情感的萌发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实施原则

(一)“规范”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1、尊重爱护学前儿童

2、严格要求学前儿童

(二)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要给学前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

3、以鼓励表扬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三)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五节 学前儿童美育

一、 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

1、美育的概念

美育,即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主要是指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的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利用一切审美价值对人进行教育。

3、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指培养儿童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儿童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1)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规律

2)学前儿童美感的获得

(二)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

1、美育塑造学前儿童完美的人格,形成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学前儿童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美育是教育学前儿童的有效手段

二、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

美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审美创造能力。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是激发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提高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培养和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兴趣

2、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

3、提高学前儿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美育的内容

1、大自然是学前儿童美育的丰富源泉

2、社会生活是向学前儿童进行美育的广阔天地

1)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2)创设并利用美的生活环境

3)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教育学前儿童注意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

3、艺术教育是向学前儿童进行美育的主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手段。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来实施。

三、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学前儿童审美兴趣,注意个体差异

(二)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形象性

(三)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情感性

(四)重视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五)重视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和影响。父母教育子女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方面。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这种狭义的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的活动。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情感性(二)全面性(三)稳定持久性(四)权威性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一)奠定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二)指导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教导儿童规范的社会行为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

“家庭教育的类型”,一般都用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的相对稳定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一)根据心理学实验结论划分的家庭教养类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又称为“高要求、高反应”型。

2、“专制型”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又称为“高要求、低反应”型。

3、“溺爱型”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又称为“低要求、高反应”型。

4、“忽视型”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又称为“低要求、低反应”型。

以上四种教养方式中,显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较科学的教养方式。

(二)根据对母子的调查研究划分的结果

日本学者奥平洋子以母子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其结果是把母亲的养育方式分为“细微的干预型”“垂直的亲爱型”“情动型”和“水平的亲和型”四种类型。

(三)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1、专制型教养方式

2、放任型教养方式

3、民主型教养方式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积极努力地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的素质

1、家长的文化素质

2、家长的道德素质

家长的道德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

1、家长的儿童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

2、家长的人才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期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识。

3、家长的亲子观和教育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亲子观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养育动机。

(三)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可分为(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单亲家庭(4)隔代家庭(5)联合家庭等。

(四)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等,它决定着家庭生活条件、儿童学习的环境及身心健康。

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马卡连柯针对家庭教育的特点,提出过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原则,如及早教育、以身作则、集体教育、掌握分寸尺度及与社会生活联系等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 2、严慈相济原则3、正面教育原则 4、一贯一致原则 5、科学适度原则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 2、游戏体验法 3、正面说理法 4、赏识激励法 5、自然后果法

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进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缘由

家庭教育指导是社会和儿童教养机构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为根本,它不仅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家庭、学校和社区带来变化。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和对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指,托幼机构、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是:

1、指导家长提高育儿水平

2、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3、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环境

4、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学前儿童的家长作为幼儿的家长、社区的居民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可以从多种渠道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包括托幼机构、社区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另外还有大众传媒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1、分类指导原则 2、家长主体性原则

3、双向互动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机构有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亲子园、家庭教育咨询站、家庭教育网站等。

第二节 社区学前教育

一、社区教育的功能

(一)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

(二)统筹社会化因素,整合社会优质资源的功能

(三)强化个体社会角色的功能

二、社区学前教育的产生发展

(一)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产生

1、社区教育的产生

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1844年丹麦教育学家科维隆在乡村创建国民高等教育学校,这是成人社区教育的开始。

2、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美国社区为儿童提供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设施,如玩具图书、儿童博物馆、各式儿童展览、儿童游戏、儿童电视节目等。

澳大利亚学前社区教育的服务方式有玩具图书、游戏小组、儿童活动中心、远距离教育计划、组织家长学习等。

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天使计划”。

1995年,德国政府开始推行婴儿读书计划。

(二)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

1926年晏阳初开展的“贫民教育”实验、1927年陶行知乡村教育实验、1928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都是立足农村社区发展教育,将教育与社区建设融为一体,彰显教育效益的典范。

三、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这是我国幼教法规第一次使用“社区”这一概念。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发展社区。

社区学前教育包括送教上门、游戏小组、假日活动、社区玩具站等多种方式。

(二)我国玩具图书馆的建立

198461,天津市河东区唐山街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儿童玩具图书馆。1988年北京市建国门街道在东单苏州胡同建起了北京第一所儿童玩具图书馆。

(三)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形式

1、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概况

2、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形式

1)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

2)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

在众多的社区学前教育机构组织中,有区别于正规幼儿园、幼教机构的学前教育的组织,如社区的亲子园,社区幼儿所、活动小组等。这种学前教育也被称为非正规学前教育。

3、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古时称蒙养院,近代称幼稚园,是对幼儿集中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接纳三至六周岁幼儿。

第一节 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

幼儿园是36周岁的幼儿学习、生活、娱乐及保教的场所,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年龄特征,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机构。幼儿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招收对象一般为3——6周岁的幼儿

2、幼儿园的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

3、幼儿园是幼儿公育的专门社会机构

一、幼儿园的性质

在我国,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幼稚园,并拟订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命名学前教育机构为蒙养院,湖北幼稚园遂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官办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的儿童,之后又在长沙、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1919年,民国政府将蒙养院改为幼稚园,同时将其纳入学制,成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195110月,政务院颁布《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幼儿园纳入学制系统,明确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园收三足岁到七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从此我国幼儿园确立了作为社会主义学校教育机构的性质和学制系统第一环的地位。

我国幼儿园具有双重性质:

(一)教育性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幼儿园适应社会变革,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

2、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幼儿园坚持保教结合,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从家园合作的角度看,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福利性

幼儿园为家长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具有福利性。

二、幼儿园的任务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我们可以把幼儿园的任务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幼儿园作为学制教育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一样,担负着保育、教育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其次,幼儿园又是一种社会公共育儿机构,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原则

一、幼儿园教育的概念与地位

(一)幼儿园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即幼儿教育;从狭义上来讲,幼儿教育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可以界定为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的地位

1、幼儿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幼儿园教育属于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启蒙教育阶段。

3、幼儿园教育在我国目前不属于义务教育。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意义

具体来讲,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育目标,有利于在幼儿教育阶段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2、明确教育目标,有利于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3、明确教育目标,有助于增强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4、明确教育目标,有利于帮助幼儿教师对教育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5、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有利于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

(二)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和应注意的问题

1、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订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订应依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3、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订应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要求。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订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幼儿园教育目标涵盖的内容要全面。

其次,幼儿园教育目标应体现连续性和一致性。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和内容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按照目标的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的结构体系:

1、幼儿园教育总目标

2、教育领域分类目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3、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合称。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4、学段(年龄阶段)目标

5、单元主题教育目标

6、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还可以划分为:

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育目标、一个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每个幼儿个体教育目标。

(四)落实幼儿园教育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其次,在落实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时候应坚持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幼儿园教育原则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2、促进儿童全面、协调发展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

(二)幼儿园教育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所谓“保育”,是指对幼儿身体的照顾、保护、养育和促进,以及对幼儿心理能力的保护和培养。所谓“教育”,就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

4、坚持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的原则

5、充分利用同伴、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内容

一、健康教育

(一)幼儿日常生活习惯教育

(二)幼儿身心素质教育

(三)幼儿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

二、语言教育

(一)倾听与表达能力教育

(二)阅读与书写能力教育

三、社会教育

(一)自我意识教育

(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

(三)社会规范教育

(四)多元文化教育

四、科学教育

(一)自然环境教育

(二)数学教育

五、艺术教育

(一)音乐教育

(二)美术教育

(三)韵律活动教育

第四节 幼儿园教育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念与组织形式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广泛性、启蒙性、趣味性、游戏性、综合性、整合性、随机性、潜在性等特点。

(一)按照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生活活动 2、区域活动 3、教育活动

(二)按照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分学科式教学活动

2、综合主题式活动(或称单元式主题活动)

3、按领域分类的活动

(三)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体活动

(四)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接受式学习2、体验式学习3、探究式学习4、合作式学习

(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组织形式

1、全园活动,是指根据某一主题或某一类的教育内容而开展的全园性的集活动。

2、亲子活动,是指对幼儿及其家长实施的亲子体验、家庭游戏等亲子互动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游戏活动

(三)日常生活活动

(四)其他类型活动

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2、全面性3、整合性4、灵活性

第五节 幼儿园教育评价

一、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内涵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评价,指对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价值衡量或价值判断,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与教育有关的各个方面和要素进行系统检测、分析、比较,并做出价值判断。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内涵

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前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和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检测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它以幼儿园教育目标为评价标准,在系统测量的基础上,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及其相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作用:运用教育评价,不仅有助于使幼儿园教育中各个组成部分处于令人满意的协同活动状态,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或方案,而且有助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鉴定功能(二)诊断功能(三)改进功能(四)激励功能(五)导向功能

三、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评价设计的系统性程度分类

1、正式评价2、非正式评价

(二)根据评价的范围分类

1、整体评价2、局部评价3、单纯评价4、区域评价5、全国评价

(三)根据评价的功能分类

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终结性评价

(四)根据评价的对象分类

1、儿童发展评价2、教师工作评价(可分为行政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3、幼儿园课程评价(是课程建构、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搜集和分析比较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幼儿园课程效益的过程。)4、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五)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类

1、常模参照评价2、标准参照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六)根据评价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式分类

1、质的评价(主要是价值判断)2、量化评价(主要是事实判断)3、混合性评价

(七)根据评价的主体分类

1、内部评价2、外部评价3、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

四、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一)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1、一般评价历经的基本阶段

一般而言,每一项评价都要经历计划、实施和结果三个阶段:

1)明确界定需要评价的问题

2)评价的实施过程必须在评价方案的指引下进行

3)对评价资料以及评价过程加以深入地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2、评价过程包含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评价目的(2)设计评价方案(3)搜集评价资料(4)处理评价结果(5)向有关对象提供评价报告

(二)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

1、绝对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

1)绝对评价法:是指根据某种绝对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的有关方面与标准进行比较。

2)相对评价法:是根据被评价对象的整体状况来确定评价标准。

2、分解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1)分解评价法:即预先根据一定的评价观点,把要考察的内容分解为几个方面,分别加以测量和评定。

2)综合评价法:是对评价内容的整体状况进行评定。

3、自我评价法与他人评价法

1)自我评价法:是由评价者对自己做出评价,实施评价的主体为评价者自己。

2)他人评价法:是由外部人员与本单位其他人员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

4、量化评价法与质的评价法

1)量化评价法:是用数字表示评价标准或结果,是根据测量结果对被评价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价值判定。

2)质的评价方法:是社会科学及教育领域常使用的方法。

五、当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念与发展趋势

(一)当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念

1、评价目的的发展性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评价内容的全面性5、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二)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1、评价与研究相结合2、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3、重视评价的动态过程和反馈、前馈作用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二、幼儿园教师的一般角色定位

(一)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养护者

(二)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性环境的创设者

(三)幼儿园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四)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榜样示范者

(五)幼儿园教师是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六)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三、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的具体角色

(一)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二)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三)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了解幼儿当前的学习状况和预期教育目标之间的距离,能够准确把握全班幼儿、小组幼儿和个别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清楚应该向何处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指南针”的作用。二是掌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方式,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幼儿逐渐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直接的引导方式有讲解、演示、提问、建议、鼓励等。间接的引导方式有自身行为暗示、将操作材料苛同伴作为中介等。

四、幼儿园教师角色与幼儿父母角色的差异

(一)功能范围(二)关爱程度(三)依恋程度(四)理性(五)自发性(六)偏爱性(七)责任范围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性

二、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四、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五、劳动成效的长期性和潜在性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一、幼儿园教师的职责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二、幼儿园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三、幼儿园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四节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含义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良好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它“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就是幼儿园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整体要求。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

1、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是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理解、判断、期待与认同,指引着专业人员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也称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一般涉及“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等方面。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特定专业领域里被实践证明的真实准确的、可以指导该领域的实践问题的经验,从业者要胜任这一专业化的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些知识。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涉及“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方面。

3、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般能力的合理整合和特殊发展,是在系统学习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幼儿园保教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映幼儿园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能力体系。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涉及“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和“反思与发展”等方面。

(三)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标准

《专业标准》共包括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在“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做了详细的阐述。《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分为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级,涉及“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14个领域,共计62项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专业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居于首要位置,体现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

“专业知识”在《专业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居于中间位置,“专业知识”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三个领域。

“专业能力”在《专业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居于重要位置,体现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

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通常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职业的历史演变、专业化进程,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谈的。后者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谈的。

一种职业能否称得上是专业需要符合三大基本特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知识。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有两条途径:外控式的培养培训和内驱式的自主发展。前者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达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相应要求;后者指幼儿园教师有意识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它来自幼儿园教师在幼教事业上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努力。

1、外控式的培养培训

1)职前培养

职前培养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职后培训

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对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幼儿园在职教师进行的培训,我们通常称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1)新任教师培训: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2)教师岗位培训: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3)骨干教师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培训。学历教育是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2、内驱式自主发展

1)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动机(2)自主发展的规划(3)自主发展的行动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合作

一、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

家庭与托幼机构进行合作一般称为“家园合作”或者“家园共育”。

(一)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指导下,托幼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因为托幼机构具有专业性,所在合作的过程中,一般由托幼机构对家长进行指导。托幼机构从以下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

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

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本质上讲,家庭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组织家长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参与幼儿园管理、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

(二)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方式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个别方式和集体方式两在类。

1、个别方式

1)家庭访问(2)个别交谈(3)家庭教育咨询(4)家庭联系册

2、集体方式

1)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2)家庭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3)家长学校、儿童教育报告会和专题研讨会(4)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5)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陈列室

二、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

(一)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二)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托幼事业

(三)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四)因地制宜,发动专业力量,指导非正规托幼组织的活动

(五)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开办多种社区活动

三、家庭与社区合作

社区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主要通过社区文化、社区性格、社区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来体现。

家庭与社区合作的主要方面包括: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的合作等。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的衔接包括两个阶段,即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简称“家园衔接”)和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简称“幼小衔接”)。

一、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

(一)做好家园衔接工作的意义

帮助孩子顺利入园,度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幼儿尽快地度过这一适应期,顺利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为以后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这需要家长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同时幼儿园及教师应开展一些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因此,家庭、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家庭需要做的工作

1、生活方面

1)调整作息时间(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物品方面

1)学习物品的准备(2)生活物品的准备

3、心理方面

1)家长首先了解幼儿园,常向幼儿讲述园中趣事,以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

2)家长在征得教师同意后,带幼儿到幼儿园观看或参与幼儿园活动,让幼儿直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以幼儿园集体的感召力,唤起幼儿入园的信心,引导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3)消除幼儿的恐惧感。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天生的,是在家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发展起来的,家长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孩子入园前几天进行陪护,让孩子在安心的情况下对幼儿园进行探索考察,慢慢熟悉幼儿园。入园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看一看,玩一玩,熟悉幼儿园环境,这样可以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感。通过这些方法,很多对新环境恐惧的孩子都可以平稳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4)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亲近教师的机会,让幼儿感觉教师的真情,不害怕教师。最常见的办法是,在幼儿入园报名后,家长要先和幼儿园教师交朋友,给幼儿接触、亲近教师的机会,让幼儿从心理上接纳并崇拜老师。

5)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懂得谦让,遵守规则,学会分享。在幼儿园中,为了能与小朋友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有一些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相互谦让、友好合作、礼貌待人等良好品德将会使幼儿很快融入到群体之中。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运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使幼儿礼貌待人,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三)幼儿园需要做的工作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

2、邀请家长及幼儿到幼儿园参观

3、幼儿园要提早进行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

4、为初入园的幼儿进行环境布置

5、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

6、幼儿园要做好卫生工作

二、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1、办学性质不同

2、教学内容不同

3、教学方法不同

4、儿童主导活动不同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二)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的意义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必然要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儿童需要开始新的人际交往,也要努力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建立新的行为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如果衔接工作做得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形成其各种特点、态度、习惯的关键时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还可以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重知识轻能力

2、幼小衔接形式化

3、幼小衔接时间不充足

4、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幼儿在入学前需要做好的准备

第一,幼儿在入学前要做好生理准备

第二,幼儿在入学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2、幼儿园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开展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①培养主动性②培养独立性③发展人际交往能力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③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

4)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

5)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

3、小学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开展的工作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

2)小学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经验

3)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

4)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互访活动,了解入学儿童教学的特点

4、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起到的作用

1)增强幼儿的信心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

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5)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6)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自考Y040102专升本学前教育原理复习大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