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

发布时间:2011-12-16 02:35:2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伟大的人格心理学的奠基人马斯洛关于人性需求的基本观点,我通过搜集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某些启示。

马斯洛关于人格研究

前言:马斯洛是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家。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最著名的的理论贡献的是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然,需求层次理论是他理论体系中的很重要的内容也是被人最为广泛运用的一部分。但是他做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三思潮的领导的人,他在心理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限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他的理论。

1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直到, 1961 年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62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 32 分会。之后的几年人本主义的心理思想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直至1970(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0 8 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 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

人本主义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 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也就是说他反对弗洛伊德的绝对的泛性论马斯洛既反对把心理学研究完全建立在对精神病患者和心理病态的人的研究,马斯洛对此持很高的批评态度。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第一思潮)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

与第一思潮相比,弗洛伊德是把研究放在对精神病人等不正常的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这不具有科学的说明性。马斯洛既反对把心理学研究完全建立在对精神病患者和心理病态的人的研究

与第二思潮相比:马斯洛坚持以人的能动性为核心,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只是文化的产物,是他所处的那个环境的牺牲品,环境决定着他的行为。简单化地把"S-R(刺激-反应)过程"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主要解释,甚至把心理活动整个地降低到化学和物理的层次上去.要是说人只是简单生物的话,也许这个说法能够成立。

2, 需求层次论

(1)动机,大家知道,通常,我们所说的动机指的是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他也有提到动机一词,但是他所说的动机,不是通常我们说的动机,他说的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其实,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也就是其在人格方面的理论。

(2)需求层次: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 需求层次论 ,即就是:生理需求(ps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 - actulization needs),这是他在1954 年《动机与个性》一书的划分。而在1970再版时,他有追加了两个需求,就是求知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要满足一个人独特潜能需要。即。动机需要。自我实现、审美、认知需要

心理需要尊重、爱和归属需要

基本需要生理、安全需要

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高层次的 需求强度 较弱;越是低层次的需要,需求强度越强。

3)与需要层次相关的理论的提出

1 ,优势需要(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需要)

人的行为主要受这种需要的支配。同时他认为各基本需要一般会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一定的等级,而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这个层次集团实际上并不完全像我们可能表达的那样刻板。马斯洛深入地分析了层次序列中等级颠倒的各种类型与原因。马斯洛也否定了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的观点。为此,马斯洛提出了相对满足的概念。即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的过程,决不会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到有,亦即只需获得相对的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凸显出来。

2,缺失性的和成长性需要:前四种是缺失性的,而自我实现的人则是成长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例如,人要吃饭就要有食物。爱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得到别人的爱。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就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马斯洛将成长性动机也称为超越性动机,是从超越缺失性动机的意义上讲的。

我认为,对于确实性的需要。在人们需要层次发生变化的时候。人就会出现需要退化的可能。比如,一个人生理安全需要、尊重、爱和归属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突然出现低层次需要的长时间缺失,比如是生命安全素要的缺失。他就会放弃对爱和尊重的需求,退化到对安全需要的层次。这便是需要退化。而成长性的需要中,则可能不会出现需要退化的现象,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升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自动的上升为优势需要,这是一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一个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会捍卫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有了誓死要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之后,他就绝不会贪生怕死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的利益。

利用需要退化的道理。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会总是在失去后才会感到珍贵以及先苦后甜的道理。

3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超越一切的感觉,其中没有焦虑,人感到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自我实现和创造性潜能带来的最高喜悦。在我看来,高峰体验并不是,人必须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的。而是在一个人需要层次的严重需要后突然得到满足时也会短暂出现。在这些特征中,马斯洛特别强调顶峰体验的概念。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指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经验。顶峰体验多在人生领悟、至爱授受、苦尽甘来或宗教悟道等情境下产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此体验。高峰体验是人类的共同感受,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种体验。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频率较高且程度较深。

4. 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个人条件之外,难免受环境因素的限制。他选出美国名人中杰佛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分析发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有几点相同:

有良好的现实知觉;

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

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

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

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

能认识人类;

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

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

具有民主的价值观;

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

具有创造力;

1. 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2. 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

  

5. 超个人心理学

  由于不满足于人本主义只关注个体自我及其实现,再加上受到东方智慧的影响,马斯洛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经常和苏蒂奇等其他人本心理学家讨论超越人本的问题。他们开始酝酿关于这一新领域的心理学,即第四势力或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马斯洛认为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特别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等。超个人心理学自诞生之后,在西方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