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精神大学文化建设1

发布时间:2011-01-26 17:33:20

《形势与政策》课之一: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

题目:文化是推动国家、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文化的概念:《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格文化是法

二、文化是推动国家、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表现在国家层面:杨叔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

我国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一是我国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二是在国外成立孔子学院。

外国对文化的态度: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2.表现在企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3.表现在学校

大学的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

大学的基本要素:有形资产、人力资源、文化内涵。

河南理工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河南理工大学历史文化概览》

4.表现在个体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5.表现在金融危机层“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信心就是力量”“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三、启示与思考:

1.理解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2.思考推动国家、组织或个人可持续性发展(核心竞争力)原动力是什么?

3.如何从文化的视角来提高完善自己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4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5.理解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文化是推动国家、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文化的概念:什么叫文化?《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的定义有两百多种,余秋雨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文化是根树无根不活,没有文化的根源,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民族;掐断文化的根脉,失掉根本,也就没有办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

文化是魂 一个民族核心的价值观是由文化决定的,或者说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的精神体现。按照中国人的理解,“魂”是虚体支配实体的决定性力量。当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异时,我们往往就说他像丢了魂似的。

文化是格“格”就是“格调”、“品格”。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没有人格,本质上就是说这个人有没有做人的基本格调,有没有做人的基本标准。文化是“格”,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格调。

文化是法所谓“法”就是化外之法,法力无边。就如同如来佛的手掌一样,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也可以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法则无不在文化基因的控制之下。

二、文化推动国家、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第一表现在国家层面:在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人们往往把创造多少财富、占有多少土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完全取得优势,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需要有形的硬实力作基础,还要有无形的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否则难以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让人“服”你,有时能比硬实力发挥更大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出如此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经济秩序。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称“他们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它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捍卫了共和国,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这就是法国,对思想与文化的尊崇早已浸润了人们的灵魂。

中国对文化建设的态度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文化建设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精神财富,开放人文。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对传统节日的重视: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2008年),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作为她的子孙永远不会忘怀那些代表着团圆、祭祖、感恩、爱国、爱情、尊老等节日所具有的文化记忆及其文化符号。二是在国外成立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民族文化。自2004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前全世界美国、欧洲、非洲等国家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针对当地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

外国对文化的态度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为了向世界各国渗透它的文化,美国的“美国之音”,共用42种语言对世界各地广播;美联社在国外设100多个分社和记者站,每天发稿译成100多种文字;合众国际社新闻发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家客户;《读者文摘》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以16种语言出版了40个版本……美国的文化集团不断向海外扩张,迪斯尼公司在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香港等都建有迪斯尼主题公园。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其目的就是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美国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将其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诱导世界上所有人接受他们的文化,进而向推进各地人们倾销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不断,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其青少年犯罪率激增。有识之士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需要的是“和为贵”。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19881月,全世界75诺贝尔奖获者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在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两千五百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目前,西方对东方文化非常器重,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

第二表现在企业层面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个企业的文化。建立新世纪企业文化,是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使企业能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约翰曾说过“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文化,不管你是否想要,而没有企业文化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公司”,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寻求优势》一书中讲到:“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总是与成功的企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秀的企业无不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

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是日本和韩国。在日本,企业家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论语加算盘》,被当作“致富经国之大本”。该书作者涩泽荣一生创办了五百多家企业,被尊为“日本工业之父”。他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目前在日本,不少企业家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松下电器公司迄今还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韩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说:“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第三表现在学校大学的使命:成立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属于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

实现大学使命的基本要素: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 Levin提出实现大学使命的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有形资产;第二,要有人力资源;第三,要有文化内涵。有形资产不仅包括大楼,而且还有设备、图书等等。同样,人力资源也不仅仅指大师,还有学生和管理人员,一所大学若没有优秀的学生,是成不了一流大学的。

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也是对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大学文化内涵中重要的一点是大爱。大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大学文化是崇尚爱国主义的文化。上海交大校训中的“爱国荣校”体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爱老师、爱学生的例子: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30多年,但在他生病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温暖,他的家人和同事也对他无比关怀。三十年后,奇迹发生了,他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魅力!纳什教授的故事被写成小说《美丽的心灵》,拍成电影,拿了奥斯卡奖。所以有大师还必须有大爱,在一流大学应到处可见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特有的文化内涵!关心他的老师,给他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创造。还有一位美籍华人杨祖佑教授,现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上任第一年和900多名教授吃了100多次午餐,他对人非常关心,把人才看作最珍贵的东西。结果他任期之内已有5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他还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坚持带研究生历时13年。我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碰到一位老教授,他是学生的辅导员。我问他辅导了多少学生,他回答有160多个,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而更让我难以想象的是,他对每个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人家称他为“准父母”。这就是师生之间的爱。三千年前有哲人就说过:“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要在导师、家长、自己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火种在哪里,并把火种点燃了,才有成才的可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基本理念,关键是怎么发现这个才。

要学习和传承河南理工大学文化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文化,学生在校学习更重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氛围。美国耶鲁大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培养领袖。它所培养的美国大公司的领袖人物比其他任何大学都多。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认为:教育重在学生思想和品格的养成,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大学的环境创造出的特有文化氛围,对于培养领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读王少安书记编写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和《河南理工大学历史文化概览》),作为理工大的主人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同学们,我们这所百年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百年风雨,世纪沧桑。在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河南理工大学铸炼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为导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严慈,严谨,严格”教风、“勤勉求是”学风和“勤奋务实,爱国爱校”办学传统等为支撑的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历经百年积淀而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学校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诚实做人,塌实做事

第四表现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文化是人创造的,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一个人要发展,必须要有文化底蕴,学历和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的硬件标准,但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他的软件,是一种性格和态度,是文化。所以老外招聘员工的时候,强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东西,就是他们更注重一个人内在的素质,这才是决定个人价值的关键。

第五表现在金融危机层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信条,也是中国人于危难之际不畏惧、不退缩的文化源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会对未来抱乐观态度,坚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念,定能战胜金融危机。“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开场的两句诗成为这个春天的最好描述,浓浓的中国特色文化底蕴彰显出无限的信心。应对危机,温家宝多次提到信心, 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就是力量”,“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从何而来, 信心源自文化软实力,而信心的增强,源自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冯骥才说,信心除了源自政府和社会各界全面的努力外,还源自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高,精神境界高,意志力就强,有精神就有信心。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我们总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除了要有经济硬实力,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与灵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经济遭受打击,犹如躯体抱恙消瘦,只要有文化这个灵魂的支撑,定能再度丰润。”

大爱精神大学文化建设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