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登楼

发布时间:1713620805

杜甫登楼题解关键词
杜甫字子美;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诗史”;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诗圣”;其诗各体兼长,风格沉郁顿挫,对七律贡献尤大。
内容提示
此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寓居四川已经多年。这一年年初,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获平定。但是,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年底吐蕃又连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既而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当时的国势真可谓“万方多难”,外族入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令作者十分忧虑,遂借登楼所见,即景抒怀。首联写作者登临高楼,由楼边近景入笔;出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客居蜀地来的内心忧伤,对句点明忧伤的原因——国家“万方多难”。颔联熔自然景象、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患于一炉,俯视弘阔,气笼宇宙。颈联紧承上一联,抒写作者坚定的信念与希望:朝廷如锦江春色,一定万古常新;内忧外扰则似玉垒浮云,必然倏起倏灭。尾联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忧时的博大胸怀和不得施展才能的忧愤。
全诗格律严谨,语言精炼,揉自然景色、历史感慨、现实隐忧和个人情思于一体,境界阔大雄浑,寄慨遥深,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因此被认为“气象雄,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课文讲析

作者登楼即景抒怀,在诗中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报国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郁闷与哀痛。
首联写作者登临高楼,由楼边近景入笔;出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客居蜀地来的内心忧伤,对句点明忧伤的原因——国家“万方多难”。颔联熔自然景象、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患于一炉,俯视弘阔,气笼宇宙。颈联紧承上一联,抒写作者坚定的信念与希望:朝廷如锦江春色,一定万古常新;内忧外扰则似玉垒浮云,必然倏起倏灭。尾联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忧时的博大胸怀和不得施展才能的忧愤。
全诗格律严谨,语言精炼,揉自然景色、历史感慨、现实隐忧和个人情思于一体,境界阔大雄浑,寄慨遥深,充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因此被认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
仇兆鳌《杜诗详注》
王嗣奭曰:首联写登临所见,意极愤懑而词犹未露,此诗家急来缓受之法。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人竞赏之,而佳不在是,止作过脉语耳。北极朝廷,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结语忽入后主,深思多难之故,无从发泄,而借后主以泄之。又及《梁甫吟》,伤当国无诸葛也,而自伤不用亦在其中。不然,登楼对花,何反作伤心之叹哉。《唐诗鉴赏辞典》(节录)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杜甫 登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