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教案)

发布时间:2019-04-06 20:36:20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情感与态度: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左传》作为一本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既影响了先秦级以后的历史著作的创作,如《资治通鉴》;也以它“简而要”的语言和“详而博”的叙事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所记录的史实还成为了后来创作的源头,如《赵氏孤儿》。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辉煌,也开启后人的精神世界。现在就让我们管窥一斑,粗略地了解一下它的魅力吧!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朗读全文,扫清读音障碍。结合教材助读部分,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

请尝试着将“单元导读”和“阅读指南”中的文本解释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相联系,理解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不避强御”“实录”的特点。

2.熟读课文,将课文下面的重点词语解释搬入课文中。

如常见的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回答:什么叫“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编撰的《春秋》,也叫做“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者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达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自主学习成果检测】(要求:请尝试闭卷答题。)

1. 请给括号前面的生字注音:

辟(bì 胹( ér 蹯(fán 寘(zhì 畚(běn 溜(liù (dān)

衮(gǔn 鉏(chú 麑(ní 饮(yìn 嗾(sǒu 獒(áo (yì)

(tuó) (yù)为公介 太(tài)史 为法受恶(è) 自诒(yí)伊戚

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避,躲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 - ,打猎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境,边境④反不讨贼 -返,返回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缺,缺损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贻,遗留

寘诸畚 - ,放置 三进及溜 -罶,屋檐下

3.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其意义。

晋灵公不君     不君:不行君道。名作动。

饮赵盾酒       饮:给……喝。使动用法。

提弥明死之     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为动用法。

4.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莫之继也      那么没有谁能够接在您后面去劝谏了。

   ②其我之谓矣    大概是说得我吧。

③晨往,寝门辟矣 (鉏麑)清早前去,(看到)卧室的们已经打开了。

④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宣子在首山打猎,在翳桑住。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 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

探究案

1、通译全文,自由质疑。

翻译全文时要注意以下重点词语:不君、诸、及、善莫大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骤、贼、辟、饮、趋、且、死之、舍、请、遗、亡、怡、书法、乃......

、合作探究,研究文本。

(一)从全文来看,晋灵公“不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厚敛以雕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4)“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即面对大臣的进谏,假装没看到。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6)“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公之”,设计酒宴杀忠臣。

(二)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答: 1)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2)“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三)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董狐是当时的一个史官,和当时赵盾的官阶是不可相匹的,但是他遵循当时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准则——礼来评价赵盾的欣慰,认为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他这么做事合乎礼法的。他依据礼的准则,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评价的做法体现了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可贵精神。

(四)《左传》对以上三个人的事迹的记载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哪些特征?

答:1、对晋灵公的记载中,直接点评说晋灵公不君,就体现了“春秋笔法”中微言大义和据事直书的特征。“灵”是谥号。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这个灵字就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而“不君”二字更是直接点明他不行君道,鲜明地表明了作者批评、贬斥晋灵公的立场。这两个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的表明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可谓“微言大义”。而对晋灵公“不君”的事实的记载则更是毫无隐讳,大表批评之意。

2、赵盾作为历史人物应该是备受赞誉的,《左传》如实并详细地记录了他的事迹,也如实地记载了他“弑君”的历史评价。并且借用孔子的“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来表明自己的评判倾向:既肯定赵盾是个好官员,又承认了礼法的评判。

3、对董狐也只是如实记载了几句话,就刻画了一个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的好史官形象。简略得当,观点分明,发人深思。

检测案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靡不有初,鲜有终(克:能够) B.衮职有,惟仲山甫补之。(阙:空缺)

C.宣子谏,公患之。(骤:多次) D.使鉏麑(贼:刺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晋灵公不君     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之

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3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B.①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②夫轻诺必寡信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D.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

4.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今近焉,请以遗之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①厚敛以雕墙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能与之争

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①赵循弑其君 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言也厉

6.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D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

D.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

 8.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B.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C.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D.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9翻译下列句子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您)去进谏,如果(他)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可以)接在您的后面去进谏了。

②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

③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

④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

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氏春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墨家有个有名的人叫腹黄享,他儿子杀人,秦惠王 说:“先生年纪大了,没有其他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要杀他,先生这件事你就听我的吧。” 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准则说:“杀人的人死,伤人的人被判刑。这正是禁止杀人伤人的。 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大王虽然赐我儿子活命,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不能不坚持墨家的准则。”没答应惠王,于是杀了他儿子。

1)上述材料中腹黄享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 不徇私情,坚决依墨家的准则行事。

(2)有人说腹黄享太死板、太无情了,秦惠王都赦免了他儿子,而他自己却大义灭亲;也有人说,腹黄享虽然没有了儿子,却捍卫了规则与法律的尊严,他是舍私利而守大义。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00字。(6分)

【明确】:

从情的角度来说。腹黄享的做法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中国自古就承认“亲亲相隐”的合理性,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次,作为法律最高仲裁者的秦惠王已经明确赦免他儿子,他完全可以以此为台阶,给自己一个宽恕儿子的理由。再说,秦惠王赦免了他儿子,而腹黄享却坚决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有违古代君臣之道的。

从理的角度来说。腹黄享的做法是符合大义的。有道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不一视同仁,在规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赦免了,那么制定规则与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又还有谁会自觉遵守呢?破坏规则,损害法律威严将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无法估测的严重影响。 (亦可从私与公的角度来谈,等等)

【教学后记】

晋灵公不君(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