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

发布时间:2011-11-19 12:38:59

我方的观点是“师道尊严”已过时
“师道尊严”最早出自《礼记.学记》。

“师道”是为师之道

“师道尊严”是指老师的学问和地位尊贵而庄严。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主张“师云亦云”。

“师”是“道”的唯一承载者,知识同样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师道尊严”是封建政治制度和宗法礼教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当今推进民主和谐社会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发展。

故,我方认为“师道尊严”已过时。


我方将从以下3个方面阐释:
1、从“师生关系”来看,

“师道尊严”有尊必有卑,不利于现代所提倡的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师道尊严”下的师生关系的表现为“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位从,师为尊、学位卑”这种权威型的师生关系,视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要求学生必须服从、顺从。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看不到学生的内在需要。

试问对方辩友,这样的课堂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呢?
  所以,新时代呼唤新的科学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呼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师道尊严”已明显过时。


2、从“教学方式”来看,

“师道尊严”下的传统教学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90%以上都要从社会获得。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终身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


3、从“教师角色定位”来看,

新课标要求教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师道尊严”的师生壁垒与新课标格格不入。要想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就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仅仅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只会禁锢学生头脑,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新形式下的这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其本质就是要教师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一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