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两大社会阵营对峙时期1945年-1991年

发布时间:2010-07-16 23:45:01

近代史记·两大社会阵营对峙时期

【大致时间1945-1991年;

主要矛盾】: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表现形式】:冷战政策、美苏争霸

一、政治

·美苏争霸

1、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力图“领导世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

2、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

1946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1947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19476月,马歇尔计划提出——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79月,苏联、波兰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1949年,美、加、英、法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华沙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苏联解体(1991年,1222日)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影响:

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表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积极影响: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经济

A、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1、背景: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

2、内容

经济方面:

1)农业:

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政治方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19562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会后,苏联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大权在握后,赫鲁晓夫也搞起了“一言堂”,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 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结果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在无奈中下台

二、逐渐停止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1964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2、内容: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3、影响:

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4、局限性

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水矛盾不断滋生积聚,苏联陷入困境

5、继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是暮年上台,在他们短暂的执政期内没能止住苏联的衰败趋势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2、改革内容:

1)上台之初:

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改革上,制订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2)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结果: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越来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面对苏联各加盟国的独立倾向,为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想,于1991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结果:·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了“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共产党不仅被排挤出政权,而且组织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199112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了《明斯克写意》,宣布成立“独联体”

·199112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

·19911226日,苏联解体

三、科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意义: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目前,遍布世界的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编者热泪文明的进程

2011年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两大社会阵营对峙时期1945年-1991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