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发布时间:2018-06-30 17:00:28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我们能说的地方,也能说。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而伦理的恶,则是自由意志的代价,人因为选择善或恶而受到上帝的奖惩。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斯宾诺莎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比为一颗自己选择了飞行路线与落点的石头,他写道,“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人们会相信他们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 斯宾诺莎的一切都受逻辑必然性支配的观点断然否定了目的论,进而也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莱布尼茨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认为“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由无数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而人作为较高级的单子,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对此有系统的论述,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 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这两种层面上的自由统一在人这一矛盾主体之中。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并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他们分别是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他认为,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因果律之外的,它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机械地决定。因此在康德看来,人的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到了近现代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化,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上一共存在下面几种观点:

1.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又称决定论(Indeterminism)。认为人类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没有选择是被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詹姆士,存在主义思想家(如尼采、萨特、卡缪),哲学家内格尔,罗伯特.凯恩等。

1.1.由于自然科学上量子力学的发展,将非决定论引入到现代物理学中,按照海森堡的观点,量子的行为符合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量子的位置和动量。从量子的跃迁到辐射衰变,其行为是随机的,只能用统计规律加以解释,这种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的不足造成,而是由于物理世界的本性决定。物理学家薛定谔设想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设想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个辐射源,一个用来记录辐射粒子的检测器,一瓶毒药和一只活猫。盒子中的装置是这样设计的,以至于检测器的打开时间刚够辐射材料中的一个原子有50%的几率发生衰变,同时检测器将记录这个粒子。如果检测器确实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件,那么玻璃瓶将破碎,释放出毒药,于是猫就会被毒死,否则,猫将活着。然而,在打开盒子观察之前,我们无法知道实验结果。按照量子力学原理,辐射衰变发生的几率是偶然的,不可预测,实验的结果是猫处于一种死活叠加状态,猫即是死的也是活的。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也表明,电子在穿过单个狭缝时表现出粒子特性,而在穿过双缝时候则表现出波的特性。决定论在微观的量子世界失效。

1.2.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神经信号传递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电子活动,因此也应该符合量子力学的原理,我们的神经活动有可能是非决定论的物理世界严格的因果决定论使得自由意志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哲学家罗伯特.凯恩从量子力学理论出发,发展出一套非决定论的自由意志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做决定的过程在于神经网络的量子效应,量子波函数的坍塌使得随机性变成确定性,并最终经过混沌过程的放大,成为宏观大脑的决策结果。这个理论似乎给自由意志留下了空间,但是国内学者徐向东给予这个理论一个有力的批评,“那些试图按照事件因果关系来说明自由意志的人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他们无法解决相关的控制问题和运气问题。”所谓控制问题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决定是有随机性的量子反应决定的,那么,作为一个宣称自由意志者,他实际上无法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另外如果遇到同等理由的选择事项,比如AB,那么我们最终的选择是A还是B,就完全是一个运气问题。

1.3.针对这种理论的缺陷,里德,奥康纳等学者主张一种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是相对于事件因果关系而言的,事件因果关系是存在于事件与事件之间恒常的因果联系,而行动者因果关系是存在于有理性、有主动性的行动者和其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奥康纳等把行动者置于因果链条的开端,认为自由意志是作为行动者的一种突现的性质,无法被还原到物理事件,这样,我们的行动就最终由我们自己负责,为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找到了基石,这种理论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即它无法说明这种形而上学的自由意志何以在某个时间和以何种理由去做选择,使得自由意志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

非决定论的论证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是决定论理论也有不小的难题。

2.决定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决定论,又称为不相容论。另一种是弱决定论,又称为相容论。

2.1.强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又称为不相容论(Incompatibilism)。认为人类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被决定的。自由只是幻觉。这一主张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从自然科学上都得到广泛支持,并大行其道。代表人物传统上有牛顿、拉普拉斯、霍尔巴赫、达尔文等。现代科学上有爱因斯坦,生物学上则有基因决定论者(如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和道金斯),一些目前强人工智能论者亦主张此说。

2.1.2.关于强决定论,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观点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按照这种说法,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被注定的,因此,必然会导致宿命论,所谓宿命论(fatalism):认为全部或某些事件是无可避免的。我们的意志对现实无能为力。从一个全知全能者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必然。强决定论在逻辑上是最清晰的,但是这种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人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因此也饱受诟病,特别是现代量子力学随机现象的发现,使得这种理论逐渐被大众所抛弃。

2.2.相容论(compatibilism):或称弱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主张是彼此相容的。一个事件可以同是物理的因果和意志选择的结果。相容论的哲学上被得到不少认可,因为它的主张综和了自然科学和日常直觉。传统上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休谟,黑格尔等。现代则有斯特劳森,波普尔和塞尔等。认知科学家丹尼特,物理学家霍金亦持类似观点

2.2.1.相容论者认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在我们对事物及其规律不了解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是没有自由的,人类的自由是随着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的决定当然是因果闭环的,一切都被注定。但是,大自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甚至没有时间和体积的边界,因此,我们所做的决定在现实性上,并不导致宿命论,因而无法改变。反而,我们主动的与不同的外界事物交换物质和信息,从而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因此,宿命论的观点是靠不住的。就算我们承认宿命论,什么也不做,其实仍然是一种选择,仍然有未知的命运在等待。

关于相容论,华中科技大学陈刚老师认为,自由意志可以从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两个视角来考虑。从内在视角来看,我们的决定都是自由的,我们的决定由我们的意志出发。从外在的观点看,一切都是决定论的,符合因果规律。但是本文作者认为这也面临着怎样统一内在观点和内在观点的问题,仍然面临着一个解释的鸿沟,即现象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2.2.2.相容论者似乎忽视了自由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区别,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重合的,但是,自由意味着理性选择的现实可能性,对应于客观世界;而自由意志则标志着一种选择的能力,对应于我们的主观世界。即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无所知,我们也保持着做选择或者不做选择的权力,而且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盲目的,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其次,相容论者仍然无法回避物理世界因果决定论的封闭性问题。

3.假问题论:无以名之,乃造此名。这一主张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一个假问题。只要能分析清楚像因果决定自由这些含混概念,问题便会随之消失。代表人物有早期分析哲学家奎因等。这种观点虽然很新颖,但是如果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责任问题,我们仍然必须对自由意志做出一番合理的解释。

综合以上对自由意志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自由意志的理解仍然是一个谜题,这个谜题的关键在于主观自我的角色问题,也就是在一个因果链条不断延伸的世界中,自我是这种因果关系的一环或者只是一种副现象,这个问题也必须有一种更基本的心灵哲学理论作为支撑,类似于人类的感觉系统,比如疼痛的主观感受,它到底是我们面对身体危机的一种预警,或者说只是物理事实的一种副现象,毫无意义。心灵哲学中有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实验,叫做僵尸论证,设想有这样一种生物,他和我们人类有一样的生物结构和神经连接,面对外界环境,他会和我们做出同样的反应,但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有意识现象,而这种生物没有。对此论证,哲学家们想出各种理论,有一种叫做突现理论,比如水分子没有流动的特性,但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却有流动的性质。之所以突现,在于低层次的物质结构所面对的环境和高层次物质结构面对的环境是不同的,性质需要在环境中体现出来,例如,水分子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于水分子之间或者与其他分子之间,而作为水,比如河流,其流动,它体现出来的性质在于和大自然环境之间。因此,似乎突现出了新的性质。但是,这种突现能否应用在客观的生物系统到主观的意识现象呢?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哲学问题,最有意味的地方在于其没有正确的答案,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自由意志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仍然需要不断思索的谜题。

参考文献:《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 陈刚

《世界层次结构的非还原理论》 陈刚

《理解自由意志》 徐向东

《自由意志问题新解》 维之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_基于心理学视角 况志华

自由意志探析 钱昌照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关系新探 俞吾金

心身问题与决定论_自由意志 陈世锋

奥康纳行动者因果理论的困境 管清风

自由意志_哲学与心理学研究 刘毅

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之比较 姜树培

自由意志_康德道德宗教的核心观念 周玄毅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