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是谁纯粹为何

发布时间:2018-10-03 23:45:48

《小王子》是谁纯粹为何

  424日,世界读书日的第二天,一群好友相聚北京鼓楼,读书。读的是《小王子》,一本我从高中就非常喜欢的书,总觉得书中有一份纯粹,是人在成长途中不得不逐渐丢弃、却又不该被丢弃的。这些年,我一直试图守护这份纯粹。这一次,与好友一起将那片用心呵护的空间揭开观看。

  以下记录的是小群体的分享和讨论(参与讨论的小伙伴名字用简写代表,包括ACDGJLMS)。

  讨论主题一:你是谁?

  书中,小王子走出自己的B612星球后,来到几个不同的星球,见到了大千世界中形态各异的人们。其中有爱发号施令的国王、贪图虚荣脱帽敬礼的人、沉溺于酒悲观消沉的人、幻想着拥有所有星星的商人、忙着开灯关灯的人,还有从未走出自己星球的宇宙地理学家。从小王子的视角来看,每一个人都很奇怪,甚至荒诞,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这样的人。如果把他们身上夸张的成分剥去,他们就不只是存在于身边的人,而就是我们自己。

  C:以前做经济学研究时,我很像那个地理学家。地理学家哪儿也没去过,只凭别人的报告进行记录,做不接地气的研究。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正沉迷于这种研究,无论研究的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不走出去,对研究的问题也没有直观的感受和真实的了解。我觉得这对世界并没有实际的价值,也许可借此发文章评职称罢了。这也是后来我决定不再做学术研究只从事教学的原因。

  我还像那个国王。国王喜欢命令别人,让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以至于对于许多无法掌控的事,他必须不断地按现实修改自己的“命令”。我经常跟太太吐槽自己的领导不会管理团队、不够开明,总觉得如果我来发号施令,能做得比他更好。可是最近我的领导真的让我带一个团队,我觉得自己是否太注重形式和领导的权威,太沉溺于命令和被服从的快感。

  S:我从今年开始定期写文章发在朋友圈,得到朋友的点赞和评论,虚荣心也被激起。从那个爱慕虚荣、等着别人给他鼓掌、喜欢在掌声中给人脱帽敬礼的人身上,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朋友圈、社交媒体一方面让人能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另一方面也给人提供了自我炫耀、求夸赞的可能性。我分享文章有时会想,谁会给我点赞?别人点赞时,我要怎么回应?发完文章,总惦记着点赞和评论数量的增长。

  J:我很像那个沉溺于酒的人。酒鬼是逃避者、堕落者,问他为何喝酒,他说为了忘记,问他忘记什么,他说忘记羞愧,问他为何羞愧,他说因为酗酒……他陷在一个向下的循环里无法自拔,不断地自我麻醉与伤害。他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描写的有着相同的本质。在尼采的书里,另一个小王子以更隐晦的方式吐着同样的槽。我想,批判的人之所以能够批判,一定是他在自己身上找到了那个东西。尼采是这样,我自己也是这样。

  M:我一直很像那个点灯的人。他在自己小小的星球上,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关灯,在太阳落下的时候开灯,终日持续重复这个并无意义的过程。在以前的工作中,在冲破固有的条条框框之前,我也会做很多只是大家认为应该做的事,但对于真正的价值并没有想过。

  讨论主题二:为什么孤独?

  《小王子》中,几乎没有三个人同时出现过。小王子一个人生活在B612星球上,主人公遇到他时是一个人坠落在沙漠里。小王子到达的每个星球上都只有一个人。孤独,是《小王子》这本书暗藏的主题。

  人为什么会有孤独感?什么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D:我曾参加过一个课程,判断自己的性格外向或内向。我朋友遍天下,大家和我都认为自己外向。但课上的老师给了另一个判断标准:充电时自己充,内向人;与别人一起充,外向人。用这个标准,我是内向人。我很固执,觉得自己的想法都对,别人应理解我。而当我有了某些想法,对人讲得不到理解,会觉得非常孤独。

  G:我从小就有很强的孤独感,因为从小缺爱、不被人理解。我也有很多朋友,微信里有几千个好友,却没有外人看到的那么外向。之所以表现得外向,更多源于对人、对人性本身的好奇――我总想知道,别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别人是怎么想这件事的?让我的孤独感得到缓解的是另一种认知:个人很渺小,但又是一种更大的存在中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在读《京华烟云》时特别强烈,它讲述一个兴旺家族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兴衰,主人公最终投身革命,加入了历史的洪流。

  C:我从小没几个玩伴,但我从未感到孤独。小时候,我觉得看书比出去玩更好玩。后来去美国读经济学博士,那是一段非常孤独的体验。这和理科博士有实验室、能定期见到同样苦逼的小伙伴、可以聊聊研究和生活很不一样。那时,我觉得周围人都不关心自己,导师不会想起我,同学也都比我牛,没空理我。那两年,我感到强烈的不适,精神状态非常差。这也是我决定不再继续读博的主要原因。我回国工作后,建立了家庭。现在每天晚上回到家,我和太太会交流一阵,之后各干各的,觉得很充实,不再有孤独感。

  J:我一直有很强烈的孤独感,从小与父母很难交流,与其他人也难以交流。我觉得小孩子是完全敞开的,无法判断好坏。他们会不停地受到伤害,在这个过程中学着把自己闭上。这保护了心灵,不让伤害进来,但能量也进不来了。

  我做数学研究时,也非常孤独。我辍学三年后重新读博,和导师的联系也非常松散。我觉得孤独感是否存在和跟谁在一起很有关系。人都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补给,能给内向人补给能量的人很少,而外向的人更容易找到补给对象。

  M:我很幸运,家庭很好,从小都没有感受到孤独。更幸运的是,我高中去了北京四中,我们班是一个小王子比较多的班级,同学间能进行非常高质量的精神交流。后来我到英国读书,才发现身边人对我的看法――你成天都在想什么呀。那段时间我很孤单、也很孤独。之所以回国,也是因为那时能跟我连接的人非常稀少。回国后,我和兄长聊天,才明白很多时候人需要接纳孤独。兴趣爱好给我带来了很强的不孤独感,如能找到人交流,就更幸运,但不能强求。

  L:我特别享受一个人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虽然我画的油画不怎么样,但画画的过程是给自己最好的充电。我喜欢孤独。可能不少人都觉得在国外生活时,孤独很难过,但我很享受孤独的时间。   S:我是一个喜欢孤独而且寻求孤独感的人。这和天性有关,也和成长环境有关。我从上幼儿园时就全托,独自面对世界。在我的世界里,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只有我自己。幸运的是我后来学了发展心理学,回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见许多因素对自己性格的塑造。我还接触和陪伴过不少临终者。看见他们,你会意识到每个人在生命终点处都是一个人走。无论在人生中多么热闹繁华,画句号时都是孤独的。人生就像辆大巴车,你是司机,很多人会上来与你同行,很多人会下去;有些人坐车时间长,有些人时间短。但归根结底,所有来来往往的人都只是你这辆车的乘客。所以有时身边有很多人,很喧闹,反而会加重我的孤独感。

  讨论主题三:驯化是什么?

  《小王子》中,最温暖的一段是小王子和狐狸的对话。狐狸说:“现在你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个小男孩,跟成千上万别的小男孩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来说,也只不过是个狐狸,跟成千上万别的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驯化了我,我俩就彼此都需要对方了。你对我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又说:“我是不吃面包的。麦子对我来说毫无用处。我对麦田无动于衷。而你的头发是金色的。所以,一旦你驯化了我,事情就变得美妙了!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会喜爱风儿吹拂麦浪的声音……”

  驯化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驯化后,小王子看到的世界和以前不一样?

  M:我觉得驯化是有意选择建立连接(making a choice to make a connection),之后一起花时间才是重要的。人生都有既定或不既定的成长方向。小时候,对于周围朋友离开我、由于时间空间的关系联系少了,再建立联络时发现连接不上了,我会悲伤。但我后来意识到,人和人能在一段时间内共同成长、共同陪伴,已是很大的缘分了。有一天缘分不能继续,我们还要珍惜曾经有过的缘分。驯化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往某一个方向走,也可以往另一个方向走,你们一起选择了某一个方向。驯化并不容易发生,不是想要被驯化就有人来驯化你,你想要驯化别人时,别人也并不一定愿意让你驯化。因此,有机会驯化才更要珍惜。

  D:读《小王子》英文版时,驯化这个词是tame。英文里,驯化还有其他含义。驯化的动物有tamed animaldomesticated animal,二者是不同的。水牛是tamed animal,但依然在野外生存。Domesticated是家养了,比如猫,变成了家养品种,也许是在基因层面改变了,如果被放到野外,不一定能生存。人都有两面,一个是自然、生理反应,如狗见到吃的会流口水,这种能力是非常原始,非常需要被tame,也非常难被tame。还有一些生活习惯等相对表层的东西,如一个人非常爱干净、一个人非常乱,两人相互驯化时总要找到平衡。《小王子》这本书写哪种驯化,我不是很确定。

  责任编辑:尹颖尧

《小王子》是谁纯粹为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