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

发布时间:2017-01-10

堪培拉“田园城市”规划
摘要: 本文通过对堪培拉城市布局、选址、建设等方面的探讨,展现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阐述“田园城市”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困境的启示。
关键词:田园城市;空间轴线;城市规划;城市发展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东经149°07′,南纬35°17′,面积平方2395公里,人口36.8万,海拔760米。
一、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二、规划背景
2.1政治因素
堪培拉是个年轻的城市,早在100多年前,这里还是澳大利亚科西阿斯科山麓的一片不毛之地,1820年被人发现,此后有移民来建牧场,到1840年发展成一个小镇。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为定都问题,墨尔本和悉尼两大城市争执不下,一直持续了八九年,直到1911年,联邦政府通过决议,在两城市之间选一个风调雨顺、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于是选了这块距悉尼283里,距墨尔本507公里的空地。这就是堪培拉的雏形。
1912年,联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设计比赛,一年之后,国会从送来的137个版本中,选中了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36岁的芝加哥人沃尔特·里·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的方案。这位设计师描绘的堪培拉街道图是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筑师)共同画在一块棉布上的,这份珍贵的原作至今仍
保留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建设中间,经过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顿,共用14年,于1927年建成,并迁都于此。后来,又为确定新首都的名字商讨了好长时间,最终选择了当地居民的传统名称--堪培拉,意思是"汇合之地",民众又叫做"聚会的地方"
2.2社会因素
1900917日,英国女王签署声明宣布联邦将在新世纪的第1天诞生。190111日澳大利亚联邦在悉尼正式成立,6个殖民地改为州。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鼓励各州发展农牧业生产,倡导统一各州铁路轨距,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福利措施,设立联邦银行,建设陆、海军,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07年起开始大规模接受移民。此时的澳大利亚农业、手工业等经济等待复兴,城市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而当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正流行,因此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无疑影响了新首都堪培拉的规划建设。“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这种田园城市的思想被格里芬实现在了堪培拉的规划中。
三、城市选址
堪培拉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北面有平缓的山丘,而东、南、 西三面则是茂密的森林的高耸山脊。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高山好比是剧场的顶层楼座,倾斜向水边的山坡好比是宽广的观众席,下面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市内的山丘作为重要建筑物的场或城市对景的焦点。
四、城市布局:空间轴线 4.1水轴:灵动的空间
规划将国会北部的低洼谷底开凿成格里芬湖,形成以广阔湖面为中心的“城市水轴”。水轴从黑山开始,向东南方向延伸,是城市与水光山色相互映衬。
4.2地轴:多中心分布
在格里芬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平面通过与地形相关的两条巨大轴线联系起来。“地轴”的两个顶点是东北部安斯利山(Mount Ainslie)和西南部宾贝里山MountBimberi),轴线上的这两处突出地形后来分别成为国会山和议会山。期间的大片区域布设了城市主体建筑。
4.3总体布局
包括地轴、水轴,规划以首都山为中心规划了四条轴线,把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与居住区连接起来。这四条轴线分别是:
1:由南到北,自红山、经首都山再到安斯利山。轴线中心为三角形区域,布设国家重要政治机构及文化机构。
2:东西向贯穿格里芬湖的视觉轴线。 3:由首都山通向城市商业中心的轴线。 4:由首都山通向文化服务中心的轴线。 五、城市发展建设
5.1城市景观:借助地形、丰富多样
堪培拉有“大洋洲的花园”之称,而其先进的城市绿化设计应首先归功于查尔斯·温斯顿,他是一位出生于英国的园艺学家。当堪培拉奠基时,这块终年吹
拂着大风的贫瘠石灰岩平原上找不到一棵树。1911年澳大利亚政府采用温斯顿的建议,在阿克顿高地(今澳洲国家博物馆所在地)建立了一个绿化试验园地,这也是澳洲政府自然保护思想的很好体现。仅在1914年——1920年间,这个植物园就成功试验培育种植了45000棵各种树木。此后,温斯顿在堪培拉这个干旱多风的荒原上,在1913年——1926年的14年中,先后栽种了200万棵树木和灌木。至今堪培拉城市绿地占城区总面积的58%,人均绿地面积达70.5平方米。宽大的街道旁是林立的观赏树木,城市中每一片空地都被草坪覆盖。仅6万人口的城市中心区就有10多个公园。
早在堪培拉被确立为澳大利亚首都之日起,就曾以法律形式作出“不设围墙”的规定。任何机构、个人、包括外国使馆在内,都必须严格遵守。为了不使家庭住宅、单位办公室直接暴露在外,纷纷想出妙法建起一堵堵既美观、文雅又经济、实用的“植物绿墙”作为环保屏障。
从最初设计之日起,堪培拉就始终坚持了城市建筑与城市森林建设融为一体的原则,充分利用水系、山石、海滨、景点的优势,开辟人文景观与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生态环保型的旅游区。
5.2城市交通
堪培拉市总的交通目标是发展供社区使用的良好的交通设施;鼓励发展高质量公交等一切便利于民的规划。整个城市采用中心型放射性路网。它的轴线体系和斜向的对角线非常突出(其他部分的路网是普通的格网),调整东西贯通的道路体系,使其能成为尽可能直接连接主林荫道和两侧放射大道,远离林荫道的每个入口均用景观修饰使其清晰可见。城市道路宽阔,没有立交桥,路面涂绘白黄两种颜色作为行车标记。市内车速限制在60迈内,很少有交通事故发生。
5.3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布局严整,除了城市中部格里芬湖湖滨有一些摩天大楼外,其他地方均是低层建筑,90%以上是单门独户的2层住宅。为了鼓励市民绿化环境,堪培拉有个惯例,凡是建一处新住宅,户主均可从政府得到一份绿色礼物:40丛灌木10株树木。在政府的帮助下,每家每户都有精致的花园和绿篱。
5.4法治
值得钦佩的是澳大利亚的法治:从城市规划的征集制订到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其间经历了近一百个年头,政党的更迭,人事的变迁,特别是战争的侵扰,都没有影响规划的严肃执行。如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治保证,堪培拉,这个花园城市有规划成为现实是完全不可能的。
六、启示
毫无疑问,从各方面分析格里芬所做的堪培拉城市规划是成功的,直到现在,堪培拉不论怎么扩建,都是按最初的这个方案进行的。
堪培拉将“田园城市”理论变成现实,把堪培拉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协调与统一,使堪培拉成为一个自然的现代都市。
“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根据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我国现在的所做的城乡一体化似乎还是很表面化,完全将之称为城乡一体化是不妥的,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应是对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进行综合整体性规划,形成类似于田园城市的点线面的
结构形式。对于我国,城市发展规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10(10 [2] 刘少才.堪培拉:现代都市设计的典范[J].安家.2008(5
[3] 陈淀国.地球另一端宜居“森林城市”——走进堪培拉[J].中国城市林业.2005(6
[4] 唐亦功.堪培拉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分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3 [5] 林万金.花园城市——堪培拉[J].科学与文化.2005(2
[6] 齐思,姚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粗析与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1 [7] 刘少才.给城市灵魂堪培拉城市规划的杰作.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2008(24



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