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为何又叫燕园?

发布时间:2011-03-29 21:37:38

北大为何又被称为燕园

0 燕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圆毗邻。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到燕园,充分利用了这些古典园林基础,保持传统,适当改造,适应了内外园林区的风貌,营建了园林化校园环境.北大校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可谓集江南山水园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数百年来,虽饱经沧桑,已非原貌,但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成为难得的历史遗产,北京大学校园有如此珍贵的园林,自然是珠联壁合,相得益彰。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和假山怪石,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湖光塔影,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是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了学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其他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现在的新华社社址),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



  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址迁入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经过40余年的建设,成为了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



  北京大学校园是北京西郊明清时期著名的园林区的一部分,它北邻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边遥对颐和园和香山、玉泉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从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今校内勺园大楼一带创建勺园以来,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风景秀丽的未名湖一带,是清代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原称淑春园,在其周围有恭亲王的朗润园、醇亲王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的镜春园,这些园林在清代皆属内务府管辖,统称赐园,它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主体,也统称为燕园。现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未名湖一带的这些古园林划为文物保护区。



  自1952年以来,北京大学先后建设发展了东面直到兰旗营的理科教学区,南面直到与海淀镇隔路相接的学生生活区,以及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中关园、燕东园等教工居住区,近几年来又在圆明园西侧建设了燕北园居住小区。这些形成了今天北京大学海淀校区占地170公顷的校园。



  原燕京大学校舍的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经过40余年的建设,现在校舍总面积已达到97万多平方米。目前学校东部为理科教学、科研和生产区,北部为文科、外语科教学、科研以及校部机关办公区,南部为学生生活区,西部为外国留学生和专家生活区,校园周围为教工住宅区,这使校园的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合理,既充分发挥了老校舍的作用,又为分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北大的建设,自1984年以来将北大的扩建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列入七五建设计划,批准扩建校舍29万平方米,批准国家计划内投资1.25亿元;八五期间又增加了建设资金,经中央和北京市领导亲自审定的、占地9.4公顷、总面积为11.6万平方米的建设方案,在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所资助下,已建成了3万余平方米的地学楼和法学楼。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资助修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的建成,使北大拥有了达到世界水平的考古博物馆。体育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九五以来北大更是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时期,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北大成为“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将有5.32亿元投入学校的建设。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包括两座教学楼和一座教室楼的理科教学楼群工程已竣工,新楼群连同已经建成的地学楼、法学楼和原有的物理楼、化学楼等连成一片,将形成北京大学理科教学与科研中心。理科教学楼群设计新颖,既考虑了北大原有的建筑风格,又反映了新时代教学、科研的特色,它的建成将大大增加学校教学科研的用房面积,而且其先进的设施和方便合理的工作条件,将更加促进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由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资兴建的光华管理学院大楼,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座落在电教大楼的北侧,其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外观造型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内部装修朴实、典雅,为北大创办世界水平的管理学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赞助修建的图书馆新馆工程将在百年校庆之际完工,新馆采用大屋顶结构,继承了北大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加上老馆的面积,北大图书馆总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可藏书700万册,成为亚洲高校中的第一大图书馆;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由对外经济贸易部捐资修建的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已经投入使用,纪念讲堂工程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设有2500个座位的礼堂,还设有一个多功能厅及文化活动室、会议室等。



  另外,为了满足教学科研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北大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1996年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助下,完成了电力增容工程,从肖庄铺设了3.5万伏的第二、四路电缆,缓解了海淀校区的用电紧张状况;于1997年底完成了集中供暖工程,建成供暖锅炉房、综合楼和一座80高的烟囱,锅炉房内安装330吨锅炉,在短短七个半月内完成了从拆迁建设到供暖的任务,可保证整个海淀校区及部分家属住宅区的供暖,全部投入使用后供暖面积可达90万平方米。



  校园的环境建设,近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在保留原有园林风格的基础上,新建了大量反映时代气息,反映改革开放,反映教学科研特点的新景区、新景点。继续在校内大面积种植树木、草皮,使校园内基本上做到黄土不露天;彻底整治静园环境,改造后的静园绿草如茵,成为北大新的一景;未名湖清淤工作在北大校友尹建生先生资助下已于97年内完成,整修后的未名湖景区更加清净优美,湖光塔影、垂柳石鱼,令人流连忘返;西校门、办公楼等一批古建筑经过重新粉刷整修,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采。校园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错落有致的各种建筑群体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北大校园的优美景色。作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古典园林得到精心养护,开发建设的新景点不断出现。校园内无论是新建的楼群周围,还是人流很大的学生宿舍区周围,都是绿地如茵、花草成片,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气。



燕园建筑精髓一塔湖图

摘自《北京晚报》200281 星期四 《超薄阅读》栏目 11051





  燕园一名来自燕京大学。



  原燕京大学校园,北邻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边遥对颐和园和香山、玉泉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



  纵观燕园园林,湖光塔影,山水相依,翠瓦红门,林木苍郁,真是美轮美奂(司徒雷登语)啊!



  它实现了当初校园规划时要着力体现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景象。



  燕园建筑的精髓是一塔湖图(一塌糊涂)。



  ,是指博雅塔。它位于未名湖东南小丘,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深地印在北大人的心中。



  ,是指未名湖。未名湖是在原有自然水面的基础上规划整理而成,却以未名而得以扬名天下。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



  未名湖处处充满它的诗情画意。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森森木;北可览层楼幢幢影。



  ,是指北大图书馆,它是亚洲校园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藏书400万册)。它孕育出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符其实的学术殿堂。



  由于燕园所在地有山有水,胜似江南,为造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早在金朝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



  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创建了勺园,已有370多年历史。清代宠臣和王申随着圆明园的营造,开发了风景秀丽的未名湖一带,称淑春园。在其周围有恭亲王的朗润园、醇亲王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镜春园。这些园林在清代皆属商务府管辖,称为赐园。后来赐园成为燕京大学校园的主体,被称为燕园。



  燕园在内容、造园风格上独具一格,既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



  1920年,时任燕大校长的司徒雷登先生,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勺园故址作校址,由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Y·Mrphg)于1921年,利用早年的淑春园遗址重新规划设计。校园以指向玉泉山上的塔为中轴线展开,形成了前方布局严谨的教学区和后面环湖的风景区。1929年基本落成。



  为写此文,我曾在某个傍晚独自来到未名湖畔,夕阳将湖水染红了,我看到湖边几位白发苍苍的先生默默不语,盯着湖水沉思。他们使我想起了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闻一多……这些新文化的先行者,这偌大的一个燕园里,装了一部多么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



  北京大学原燕园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让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让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用建筑组群形成和谐的韵律,用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



  在建筑风格的创造上,燕大校舍建筑则一律采用了中国古建筑式样———大屋顶、素色墙体、深红柱子与条石基座。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不仅在校园内求得和谐统一,而且与整个西郊园林区的大环境也取得了协调。在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之中,各组建筑又因地而异地在比例、尺度、屋顶形式等各方面做了不同处理,使各类建筑各具特色。



  特别值得赞叹的是,博雅塔,其本身就是点石成金之作。它原来是校园供水不可缺少的构筑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大煞风景(如现在许多高层住宅顶上的水箱,像一个个和尚帽,非常难看),而这个水塔则利用制高地形,在风景区内用一种特殊处理方式,对构筑物采取巧妙的建筑造型,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塔高36,校园内外时时会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说明此塔的位置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



接着讲的北大建筑

  所谓接着讲,是指我们在对原有建筑进行新规划与建筑时,不能照搬、照着讲,要体现接着讲的精神。北大新图书馆和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在规划设计上达到了文、雅、序、活的标准,同时还有所创新。1984年北大校园扩建工程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此后,北大校园不断有新的建设。如3万余平方米的地学楼和法学楼建筑、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光华管理学院、理科教学楼、北大新图书馆和北大百年纪念讲堂等等。这些建筑承袭了北大原有的建筑风格,又反映了新时代教学、科研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是老北大接着讲的建筑。



  在众多北大接着讲的建筑中,北大新图书馆和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是极为出色的建筑艺术佳作。



  北大新图书馆和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在规划设计上达到了文、雅、序、活(王义遒语)的标准,同时还有所创新。



   北大图书馆新馆



  1998625建成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总投资13000万元,建筑面积26681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主持人是关肇邺院士。



  紧依老图书馆建成的新图书馆,充分利用了老馆丰富的藏书,是藏阅结合的、现代化设施完善的信息中心和学术活动中心。



  我认为,新图书馆设计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设计者不拘一格地在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彩上有所创新。为了体现新馆在东西轴线上的主体地位,设计者加大了中央主体的高度(7层),采用歇山式屋顶(不用庑殿顶),加大挑檐深度,简化斗拱做法。局部采用了大玻璃窗,加强了建筑形式的时代感。



  ·保护和扩大了老图书馆前的大草坪。



  大草坪是北大中心一景,又是北大师生所钟爱的人文活动中心,十分珍贵。为尽量保护北大草坪,设计者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恰当处理了新建图书馆与校中心区大草坪的关系。如压缩新楼东西向的进深,使其尽量靠近老楼,在规划中明确了日后将拆除化学、文科两个楼的方案等等,保护和扩大了草坪面积。



  ·从建筑物的细部做起,在突出新馆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建筑物与整个校园环境和老建筑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如采取与老建筑颜色类似的灰色釉面砖、无光釉面瓦和类似的屋顶形式等。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2000428建成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总投资12800万元,建筑面积12417平方米,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设计,主持人是张祺高级建筑师。



  设有2500个座位的北大纪念讲堂,是集会议、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剧场建筑,它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是一流的,该设计曾获北京十佳方案奖。



  纪念讲堂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建筑,又是建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人文环境之中,在规划设计上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它要满足众多师生集会交谈、观看演出、欣赏电影音乐等多方面的行为心理要求,成为一流的公共活动场所,又要求它要在建筑艺术形式上与北大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应该说,设计者实现了这一要求。



  我认为,纪念讲堂设计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为使高大的纪念讲堂建筑与周围的建筑在尺度上协调,讲堂采取了层层退台的做法,即由最高点的35向周围降到22,最后降到13,使讲堂无压抑感并与周围建设协调。



  ·对纪念讲堂的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室外是著名的北大三角地,它是北大历史悠久的、颇有影响的文化之地,也是北大人集会交流的重要场所。设计者在这里着重提高它的环境质量,如特意安排的斜向花池,可依可靠,又在广场增添了一道绿色的青纤树,使到这里的人便于集聚,有景可赏。这样做,不仅保留了原来的三角地,还延续了它的功能涵义,使这里继续成为北大人相聚的中心。



  ·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上注意功能的划分,有静有动,上下贯通,左右联系方便。休息厅和纪念厅有分有合,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



  ·为了加强纪念讲堂的场所感及活泼气氛,采取了地面用音符沟通,屋顶上开天窗增加天光、室内外适当位置绿化的做法,使建筑空间内外交融,最终在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上得到升华,成为连接休息厅、纪念广场、绿化和阳光的,使这里继续成为北大人向往的中心。

北大为何又叫燕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