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经被算命先生忽悠

发布时间: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经被算命
先生忽悠
篇一: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经被算命先生忽悠导读: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每天亲自阅读大量的文件,躬身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他的很多政令,后世毁誉参半。但是在两件事情的处理上,他的做法却遭到了后世异口同声的谴责。这两件事情,一件是“焚书”,一件是“坑儒”。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与秦始皇几乎无法剥离。讲到秦始皇的残暴,必讲焚书坑儒;讲到秦朝的二世而亡,必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必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也必讲焚书坑儒。秦始皇与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总是联袂出场。那么,这两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今天究竟应当怎样评价焚书坑儒呢?
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场盛大酒宴在咸阳宫中举行,七十名博士集体举杯向秦始皇敬酒。这个宏大的场面让秦始皇颇为感动。首席博士周青臣代表博士们向秦始皇敬献祝词,他说,过去的秦国土地不过千里,偏处西陲,仰仗着陛下您的神灵圣明,平定海内,驱逐胡人。如今,日月所照之处,无不服从大王。往昔的诸侯之地被今天的郡县
代替,天下人人安乐,再也不受战争之苦。大秦帝国可以传之万世。自古及今,无人能比得上陛下您的盛名与威德。虽然知道周青臣光拣好听的话来奉承,但是,这番贺词,说的也是事实,秦始皇听了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突然,一声“周青臣,你面谀陛下,是何居心!”的斥责从博士方阵中传出,随即走出一人。群臣大惊失色。秦始皇正在兴头上,被当头浇了一瓢凉水,忍住怒火一看,此人原来是齐地博士淳于越。

淳于越说,我听说商、周两朝均传承了千年之久,原因是它们大封子弟、功臣作为诸侯,以辅佐王室。如今陛下拥有天下,但是,大王的子弟却没有尺寸之地。万一出现了像齐国田常那样篡夺姜姓王朝权力的大臣,没有诸侯辅佐怎么办?我认为,不效法古人而能长期执政的王朝是没有的。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只能加重陛下的错误,周青臣不是忠臣!
淳于越朗声讲完上述这番话以后,整个朝堂立时变得静悄悄。大臣们都明白,田氏代齐是战国初年齐国的一件大事。齐国始封之君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所以,齐国国君是姜姓。田氏来到齐国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田氏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收买民心,齐国百姓纷纷奔到田氏门下,田氏势力与日俱增。最终结果是田氏铲除了其他公族的势力,并于公元前378年,代替姜姓成为齐国国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家非公族的卿族取代国君的着名事例。淳于越担心秦国不封子弟功臣,将来也会出现类似的事件。淳于越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恢复封建制,这实际上是直接针对秦始皇的郡县制而阐发的。
秦始皇听了淳于越的话,深感他反对自己的郡县制度,内心很生气,立即收起了笑容。由于淳于越危言耸听,牵涉到大秦帝国的江山是不是以后姓嬴的问题,于是,他强压怒火,对大臣们说,此事交付廷议。其实,秦始皇的发怒非常好理解。人们常说“闻过则喜”,但是,这个世界上哪有“闻过则喜”的?但凡是个正常的人,统统没有“闻过则喜”。“闻过则怒”叫正常,“闻过不爽”已是修养极高之人了。
丞相李斯第1个站出来据理反驳。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观点,针锋相对。反驳的要点有二:
第一,法后王不当法先王。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并不相同,夏商星期三代治国的方法也并不完全沿袭,各按各的情况治理天下。这倒不是三帝、三代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治国的方法也不相同。如今陛下开创大

业,建立万世之功,本来就不是一般愚儒所能明白的。何况淳于越谈的都是夏商星期三代的事,怎么值得仿效?那个时代,诸侯相争,广招游士,如今天下大定,法令一统,百姓应当努力种地,士人应当学习法令。
第二,禁私学以灭异说。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我斗胆说一句话:古代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天下,所以诸侯之间相互兼并,议古非今,虚言乱实。人们光知道用自己学的东西诽谤皇上所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统天下,私学非议朝政。一听到皇上的诏令,就议论纷纷,不是心非,就是巷议。谏言只是个名,标新立异才显得、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著作,一律焚烧。
秦始皇对李斯的《焚书令》大加赞赏,正中了秦始皇的为了维护他的大帝国的统治,消除秦帝国在帝国建制中所面临的危害,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他批准了《焚书令》。这样,在中国文化史上一场骇人听闻的焚书浩劫随着《焚书令》的下达而发生了。

公元前212年,由于秦始皇在一片颂扬声中的自我陶醉,以至于竟有时脱离现实,异想天开地寻访长生不老药,被所谓的仙人徐福、卢生等欺骗后,心中渐渐地产生了怀疑。然而,寻求仙药一事早已张扬得人人皆知,就连他自己也时时自称“真人”,便也只好耐心等待,仍然盼望着真人降临,寻求到仙药。然而,卢生等人的逃走以及此事在京城中所引起的纷纷议论,终于使秦始皇有几分清醒了。他所尊崇的方士逃走了,骗局终于真相大白。然而,这些江湖骗子是他秦始皇从海滨请到京城咸阳,并且赏赐甚厚。秦始皇深感此事很有害于他皇帝的尊严,于是恼羞成怒,不得不向天下人做一番自我表白,同时,声讨方士,并且嫁祸于无辜的儒生。
秦始皇说:“我上年收缴天下不中用的书,尽行除去。然后,便召集大批文学、方术之士,以兴起天下的太平盛世。方术之士们想要炼求奇药,今日得知韩终

离去后终无音讯,徐福等人为寻求仙药已耗尽巨万,始终未能得到仙药,只是为了谋求奸利而已。卢生等人,我对他们尊崇厚赐,可是他们却对我进行诽谤,来加重我由于轻信他们而
产生的过失。卢生是逃走了,但在咸阳城中的一些儒生借此以妖言惑乱百姓。”
于是,秦始皇令御史立案查问咸阳城中的儒生。儒生们相互揭发,犯法禁者460人,全部被活埋于咸阳,其目的是使令天下人知之,用以惩戒后世。这就(]秦始皇一手制造的坑杀儒生一案。
关于杀害儒生一案,除《秦始皇本纪》的上述记载外,《史记•儒林列传》《正义》引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既已公布《禁书令》,恐天下人不遵从这一法令,便对来咸阳的儒生一律拜为郎,前后多达700人。与此同时,秦始皇为谋杀这些儒生,便秘密地在骊山陵墓区的山谷中气温暖和的地方种瓜。瓜成熟后,诏令博士、儒生们对于冬季瓜熟进行议论,人人说法不一。于是,令他们到谷中观看这一奇观,同时,在现场暗设机关。当诸生到达现场后,于众人参观之时,引发机关,土方自上而下,将儒生全部压于土中,呼救之声终于因坑平而止。

“焚书坑儒”作为一场浩劫,古今已有很多评论,它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人们已多有认识。现在,我们还应更全面地来看待这一事件。
第一,秦始皇、李斯的《焚书令》,是商鞅变法中“燔诗书而明法令”政策的继续,是秦王朝继续推行以法治路线的必然结果。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采取的极端措施,是秦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政策的继续
和发展,是把韩非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提出的“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的理论变成现实。可见,焚书并非是秦始皇、李斯头脑一时冲动的产物。

第二,焚书坑儒事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文化界的百家争鸣局面,它标志着封建时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到来。尽管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领域一般不再采用焚书坑儒这种极端手段,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却从未再度出现。
第三,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表明秦帝国建立后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秦始皇、李斯何尝不知道“焚书”、“坑儒”是一种极端手段,以至于他们在采取这种手段时,不得不通过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来为焚书坑儒进行辩护,来缓解人们对此的敌对情绪和反抗。然而,秦始皇毕竟是坚决地采取了这种极端手段,这就足以表明,当时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竞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第四,意识形态领域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同统治集团内部在制度建设问题上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促使秦始皇、李斯最终下定决心在意识领域采取极端手段,一手炮制了焚书坑儒事件。正如李斯一针见血地所指出的那样,儒生们借着谈论《诗》、《书》,用“私学”来“道古以害今”、“祸乱黔首”,其目的在于“非上之所立”。指出了非难秦帝国所建立的崭新制度,是问题的要害所在。靠武力夺取天下的秦始皇,他怎能容忍儒生鼓动口舌来攻击和动摇他为秦帝国所建树的各项制度,焚书也罢,坑儒也罢,秦始皇是为了捍卫他所建立的秦帝国与帝国制度啊~
第五,秦始皇被他所取得的胜利与成就冲昏了头脑,这也是促成了他最终采用极端手段实行焚书坑儒的主观原因之一。秦始皇是用武力统一六国的,他的帝国秩序是靠暴力来维护的。他被自己在政治领域用暴力手段所取得的成功蒙住了眼睛,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看不到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具有不同于政治斗争的独特特点。因而,在新旧两种思想斗争中处于劣势时,他企图通过借助于暴力手段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实行焚书坑儒。结果,不仅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问题没

有解决,而且在政治上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焚书坑儒与秦帝国的二世而亡,再一次向人们昭示了“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评的武器”这一伟大的真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经被算命先生忽悠

相关推荐